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乐学课堂
2018-12-01刘红超
文 | 刘红超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单一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社会化学习情境的设计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创设学习情境”就是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处理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计算机病毒与防治》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一样,结合教材,归纳好病毒特性和防治方法,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故意在课堂上让学生的计算机感染“幽灵”蠕虫病毒。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复制粘贴,都只会出现“hello!”,学生就非常急切地想知道:“计算机怎么了?我怎么办?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才能不出现这样的问题?”
通过亲自体验计算机病毒发作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情境设计,把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与实际生活更贴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感悟过后构建出自己的内在知识。
发展性学习任务的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课堂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学生可持续发展,就要以“发展观”来设计任务。
发展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还要有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创造是发展的灵魂,学生要有一定的设计任务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也要考虑到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活动性教学过程的设计
实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好融入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任务(封闭型或开放型)。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真实或仿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巧妙地提出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对课堂进程及时科学地调整,对学生处理问题的过程方法进行适当指导,对学生未能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及时反馈、归纳、总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完成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范围的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师从“满堂灌”变为课堂的主导、学生的引导、课外的辅导。而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已有知识进行共享,实现观点与观点共享,在同伴的帮助下尽可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