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幼儿游戏情境的新探索
2018-12-01虞兰
文 | 虞兰
在小班幼儿情景建构游戏中,教师较多地关注幼儿的成果和作品,更加强调常规的建立和养成,对于“幼幼”互动缺乏关注。建构没有主题,幼儿每天就是随意搭建,重复,导致幼儿搭建意识减弱,活动中的提升较少。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小组”探讨指导却是少之又少。
在提倡“自主游戏”的今天,教师应从多角度观察、挖掘和记录幼儿在室内开展情境建构游戏的情况,理解分析室内情景游戏的现状和不足,从而总结出更适宜的指导策略。
关注“幼幼”互动,捕捉随机教育新角度
在小班幼儿情景建构游戏中,教师较多地关注幼儿的成果和作品,更加强调常规的建立和养成。建构活动也比较随意,没有固定的主题,教师只与个别幼儿互动。事后评价的重点在于常规和作品,对于“幼幼”互动缺乏关注。
在建构游戏中我们除了关注幼儿的建构技巧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可以选择自然的方式适时介入,也可以在事后的游戏评价环节予以点出,将文明用语自然地渗透在平常的每一次游戏中。“语言”是所有交往和游戏的基础,不论“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是幼儿表达和展示自己想法的方式,教师通过关注幼儿之间的互动,可适时又敏感地察觉可利用的教育契机,自然地渗透教育内容。
幼儿在进行情境建构游戏的时候,玩到激动时容易手舞足蹈,并且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却也正是这些时刻,幼儿的肢体表达可能会出现不恰当行为,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带来一些隐性的严重后果。
如果发现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出现“肢体动作”表现不当,要及时以游戏同伴的方式自然介入进行干预,并且在游戏评价环节予以总结提升,广而告之。
重视“经验积累”,疏通建构游戏情境脉络
在日常活动中,幼儿的建构游戏往往与他们的已有经验密不可分,幼儿的作品也能够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水平。每当我们设定一个情境性主题的时候,经验储备丰富的幼儿总是能够很快将情境主题的脉络和枝叶快速丰满起来,情境创设深入,有血有肉。
我们常常根据教学主题或是根据幼儿兴趣需要而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此外要让幼儿通过图片欣赏、视频欣赏案例观摩等多种形式了解该游戏情境内容相关的多种资料,以达到经验提升的目的,暂时可将这些方式称作“欣赏式”的经验积累。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切都那么的风调雨顺,幼儿在修建、搭建的过程中,可能也会经历重重的考验,幼儿通过自身或他人失败的建构经历,经由教师加以梳理引导而反思生成的经验,暂时称作“体验式”经验积累。每当投入新材料以后,教师可作简单介绍,任由幼儿自主探索其材料的特性,在作品无所出或是材料无法利用以后,再予以引导,这种建立在幼儿“体验”以后的经验分享,能使幼儿对活动材料更感兴趣。
记录“游戏乱象”,解读孩子的言行
小班幼儿常常在建构区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戏,甚至有些小朋友不在建构区建构,而是将各种材料进行摆放、想象、投掷等。每到这个时候,教师就会上前制止,甚至停止开放建构区游戏。对这一游戏乱象,教师将所有错误归结于幼儿年龄特点,而没有对游戏乱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随着建构区内的材料不断增多,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乱七八糟”的场景图:立体拼搭组合的材料平铺在地上,建构区内泡沫地垫的乱入,替代砖头的鞋盒被分解,里面塞着各种积木……这种种乱象似乎颠覆了教师对建构区域的作品期待。
一个看上去混乱不堪的建构区,在老师忍住立刻训斥的怒火,尝试与孩子互诉之后却发现了一个个有趣的真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创作表达的欲望,那些“混乱”的作品,也有他们独特的解读:建构区中那些乱入的泡沫地垫是他们制作的宠物的房子;那些平铺在地上的建构材料是他们种的植物和花草,是对春天的美好期待……
这些“乱象”让教师重新认识了幼儿,了解了他们的兴趣、建构水平和发展规律,“乱象”是一扇门,推开它,看一看,听一听,就会发现一个大大的真相,一片广阔的天空。
其实,教师在自制材料投入和选择上还存在一定误区:材料制作和选择是老师的事,小班幼儿还太小,不能参与游戏材料的准备和制作。这显然将游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游戏材料的准备与幼儿割裂开来,反映教师忽视了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没有将游戏材料的准备与制作视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实行“用材新规”,拓展情境建构游戏新思路
从幼儿以前玩桌面玩具或是传统建构区域的规则设定看来,幼儿似乎习惯了“一次玩一种材料”“玩好一种先送回去再换一种”的建构区潜规则。然而,在强大的“自主区域”理念席卷下,老师不得不承认这种“潜规则”对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发展的限制。因此,教师尝试实行“用材新规”,与幼儿达成愉快的协定,自此拓展了情境建构游戏的新思路。
幼儿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对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搭配也常常能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条规定打破了不同材料种类之间的界限,使得搭配无界限,材料似乎变得更有趣味性。
随着材料混用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幼儿脑洞大开,他们的建构游戏开展得越来越具情境性,在建构作品完成之后他们还会过一把表演的瘾头。
室内建构区域材料种类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多以后,我们随即发现材料的破损率也急速上升。对于这些破损的材料幼儿每次发现都会呼叫老师,对其他幼儿的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建构区域的旁边设置了一个特殊的“旧材市场”新区域,幼儿若在建构区域内发现破损的材料,可以将之运送到“旧材市场”,选择进入“旧材市场”当管理员的孩子可根据图示分类整理这些破损材料,可自行修补,教师也会在课余时间定期修理或处理这批破损材料,从而使材料得以二次利用或者重置更新,保障了建构区域材料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在以后的建构活动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寻求方法,给予孩子更大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大胆想象、操作、嬉戏,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