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实验 大用途
——课堂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8-12-01湖北省宜城市实验小学441400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8年2期
关键词:张饼创新能力探究

湖北省宜城市实验小学(441400)

王 斐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种将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主动地建构知识呢?有效的“数学课堂实验”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 借助实验操作,点燃学生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操作活动恰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它为学生搭建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进而理解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估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测量实际长度,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发现课本的厚度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厚度不够1 cm如何表示),由此产生认知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得出需要用更小的单位表示,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到了“毫米”产生的意义,感悟数学问题研究的价值,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 借助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恰当通过运用实验操作将知识的获取与思维的发展有机融合,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

如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笔者引导学生经历研究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的过程,通过 5次实验操作——同桌合作实验、反馈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再次体验实验、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不仅理解了“9 min”的烙饼方法,而且更加清楚了解到各种烙法的区别。学生在“做”与“思”的有机结合中将行为的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理解了只有从整体上考虑3张饼以及每锅能同时烙2张饼的特点,充分利用锅的空间,合理安排,才能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3 借助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只有借助实验操作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情景激趣、质疑猜想——自主实验、验证猜想——交流评价、归纳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分别想到了:量角法、剪拼法、折叠法。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个性得到了张扬,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现代的教育理念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实验,发挥了大用途,它充分彰显了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有效运用实验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数学课堂因实验操作而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张饼创新能力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烙饼的学问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