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活,教学改善——探究生活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30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小学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小学 钟 琴
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小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改善以往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质量。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氛围枯燥乏味,知识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又自身缺乏自控力,性格活泼,对枯燥的学习氛围很难提起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对学生的行为约束甚严,总体来说,小学的数学课堂内容枯燥,氛围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尤其是思辨能力,面对数学习题,学生多数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小学生不确定自己答案的正确性,便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久而久之小学生在课堂上便不会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了,仅仅是教师的讲解、习题的练习以及考试是无法锻炼小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对学生的长远数学学科的探索和学习没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过于死板,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盲目地提高自己的成绩,对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不探究,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联系在一起,对于小学生的长久成长和能力的养成不利。
二、探究实践生活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数学教师合理选择生活化的教材来引入实践生活
在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实践生活的案例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在筛选教学案例的时候多方考察,选择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的时候仔细观察学生的生活情况,深刻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以此来观察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选择生活化材料的时结合教材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并且所有的教学案例都要选取具有积极意义的案例,正面地引导小学生的成长。
2.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构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入实践生活
在数学课堂上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通过轻松的课堂氛围的构造,教师声情并茂地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构造的知识讲解模式中去,通过生活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的讲解模式,突出学生的主动地位,让小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究式生活模式中,教师通过生活中趣味的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在讲解几何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动手进行立体建筑的构建,通过积木的搭建,让小学生实际观察,画出立体建筑的侧面图、正面图以及俯视图,通过简单模型的锻炼,教师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物的俯视图、正面图以及侧面图,丰富学生的观察经验,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小学生对周围存在的建筑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学校、自家的楼房以及超市等等。
3.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来锻炼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引入生活情境来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辅助小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思维体系,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与构建,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当前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之中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内涵,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例如:在学习平均数知识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探究生活中常见的鸡蛋,一个饭盒中有12个鸡蛋,一共有6名学生,如何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分得一样多的鸡蛋?如果是有4名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一样多的鸡蛋?通过这样问题的提出,教师将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之中,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师构造了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以及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小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利用平均数的概念实际解决生活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完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增强师生互动以及师生沟通。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锻炼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借助生活实践的教学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的讲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奠定基础。本文分析了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生活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