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内容:合适,最重要
——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内容选择

2018-11-30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小鹰年段教学内容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周 丽

一双鞋,如果不合脚,那么就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摆设;一副马掌,如果与马不配,那么再精巧,也只是块废铁;一堂课,如果不能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就算再精彩,也只是一场表演。上好一节课,我们必须要思考这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教什么”和“怎么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确定了教学内容,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成果,才能朝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发展。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选定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新课程标准、课文体裁、教学目标等方面思考。这其中,笔者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内容。因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把握学生需要,给发展一个基点

需要,就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即当人们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想得到”的心理状态。有了内在的需要,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并且会乐此不疲。反之,学生的学习也就会乏而无味,直接影响教学结果。然而,大部分时间学生对自身的需要是不清楚的。教师的职责就是发现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正确的教学内容。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其中2、3、4、5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构段的方式。这样独特的文章结构对刚从二年级过渡到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值得去研究、去模仿的,也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因为刚接触习作的他们,正需要学会如何去构建整篇习作的框架,如何使自己的习作条理清晰,如何让自己的习作中心明确!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篇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独特之处,让他们看到这样的写作技巧所带来的效果,使他们从心理上去认同、欣赏这样的写作方式,进而产生去学习、模仿的内在需要。一旦学生产生了这样的学习需要,那么他们必然会认真地去学习,把它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学生也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时,笔者把找中心句和中心词作为一个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介绍事物时,要围绕中心来介绍。如第四自然段是写香港繁华的街市,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中心词:“闹”,明确这个段落就是围绕这句话、这个词来写的。再出示修改过的段落,去掉中心句、中心词,让学生进行比较,一段杂乱无章,很费力才能明白写什么,而书上的写法,整段在写什么,一目了然、十分清楚。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抓住事物特点,把它作为中心,再把事物介绍具体,能更简单地去写,也能更好地让读者读懂,一箭双雕。在后来的习作中,学生也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比如有的学生会围绕小白兔的可爱来写外形,有的学生围绕抹香鲸的大来写它的外形。

需要给人以智慧。有需要,才有所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比学生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让这些需要成为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投入地去学习、去掌握,以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发现生长机遇,给发展一个台阶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言语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然言语能力并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能随意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载体、一定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载体,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前,必须了解学情,看看大多数学生的言语水平,找到学生的不足之处,也就是发现适合学生发展的机遇!笔者在四年级教学二年级的课文《小鹰学飞》时,就发现了这样的生长机遇。虽然这是一篇低年级的课文,但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有着学习的价值。比如,要求学生掌握对话的概括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童话故事,请闭上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完后,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所以,在听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抓住故事的主要信息。(师讲述《小鹰学飞》的故事)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概括一下。

(生概括,实则是背诵课文)

师:你抓住了文中哪些重要信息?

生:小鹰和老鹰的对话。

师:文中有三次对话,结构是类似的,都是小鹰说自己会飞了,老鹰否定了它,抓住了对话,就能掌握整个故事。

出示: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师:概括的时候,能不能仍旧原封不动地把对话说一遍呢?

生:不能。

师:这样直接表达不是概括,那么这两句话,要怎么概括呢?

学生交流,试着说: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高兴地认为自己会飞了,可是老鹰告诉它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师: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一句话有引号,一句话没有。

师:正确,有引号的就是直接的对话,没有引号的是把人物说的话改成转述性的语言,这就是对话概括的方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的能力是需要掌握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学生的表现一般为:概括能力不强,语言较琐碎。他们能找到重要的内容,但是不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往往会越说越多,生怕有什么遗漏。就像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她就是在复述课文,把课文内容几乎一字不差地说了一遍。虽然该生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信息,但是不够简洁凝练。因此,针对学生这一不足之处,笔者把“对话概括”作为教学内容。一开始,学生只是把对话照搬。在笔者的质疑下,学生认识到这是不对的。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原句与概括好的句子,说出不同之处,并伺机总结对话概括的要领:把直接的对话变成转述性的语言。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这一概括方式,概括能力有所提高。找对了教学内容,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三、注意年段衔接,给发展持续动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去学习的动力。我们不仅要做好本年段的教学工作,还要着眼于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言语能力的发展,甚至于一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简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新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要求,同时也要关注年段间的衔接。

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记忆力等学习能力会因为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是年段差异性的表现。从大的方面讲,年段不同,阅读教学的重点也就不同:低年段的学生,应关注识字和朗读的训练;中年段的学生,应该关注段落的训练,理解重要的词句;高年段的学生,应该关注篇章的训练,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并且学以致用。从小的方面讲,一种能力的训练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选择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年段特点。比如倪蓉老师教学的《普罗米修斯盗火》,就是把“复述课文”的训练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了“详细复述”的方法。她先与学生一起理清文章线索,然后让学生简单概括。在此基础上,以语言表达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会用 “抓住线索”“结构相同的句式”“找关键词”的方法复述课文。学习了这几种方法后,让学生复述课文的前半部分,学生能够很流利、很有感情地复述,内容也远比课文详细、丰富。

复述课文,低年级需要掌握详细复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按照文本内容的顺序做连贯的叙述;中年级需要掌握简单复述:“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能通过分析、综合等能力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高年级需要掌握创造性复述:“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平时的课上,老师只是在结束的时候,带上一句“请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的父母听”,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内容。这种做法,直接忽视了对学生复述课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结果有两个:一是寥寥数语说完(这只停留在简单复述);二是完全照搬课文内容(这变成了“背诵课文”)。这不仅不符合年段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是低效的。每个年段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内容,每个年段的教学都是为下个年段的学习打基础。如果你忽视了,那么学生的能力就会发生断层,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就像复述课文,学生没有掌握好 “简单复述”“详细复述”,怎能让他以后去“创造性地复述”呢?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思考,替学生选择我们觉得重要的内容,然后在教学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接受,即使出现问题,也不懂得“随机应变”。我们不能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像王荣生先生强调的那样:“服务于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学生,关注学生在现场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生长、学生的阶段特点出发,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一定可以让语文课更加有效,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小鹰年段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小鹰狩猎
妈妈的小鹰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年段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鹰妈妈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