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小练笔,请紧贴着课文的地面行走

2018-11-30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唐晓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4期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唐晓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此诗句形容如今小语阅读课堂的“小练笔”,一点也不为过!自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用”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已成为语文教师读写训练的法宝,跻身于阅读教学的课堂之中,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成为作文教学新体系“大习作+小练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毋庸讳言,热热闹闹的“小练笔”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我想对××说”流于形式、为写而写的小练笔;或“学了《泉城》写家乡枫叶”的切换场景、读写割裂的小练笔;或“学了《钱学森》想到林则徐”的跑题千里、远离文本的小练笔……究其原因众多,但“练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是症结所在。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对如何设计有效的阅读课堂“小练笔”,提出“紧贴着课文的地面行走”的“这一个”“独一家”路径策略。

一、咬定“课文”不放松,突出“这一个”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将此引申为“课文”与“小练笔”的“皮”“毛”关系,极其恰当。 我们强调的“这一个”,专指“小练笔”必须紧紧依附于的“课文”。“小练笔”应“随文设计”,就“文”取材,也即咬定“课文”不放松,突出教材之本,呈现源自课文“这一个”的“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功能。达到读写结合、学文练写之目的。为此,随文设计的小练笔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基于“这一个”,由此及彼

课堂小练笔的练点众多,但其切入点应源自文本,跟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基调等相关联,是脱胎于文本这个母体的、有益于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表达能力的。如《九色鹿》这篇课文中的九色鹿、调达等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唯独国王没有语言描写,文中只是概述了他讲话的内容。于是,“让国王开口说话”就可以创生为本文的小练笔。设计如下:

《九色鹿》这个故事之所以备受人们喜爱,是因为故事中的人物特点鲜明,在表现人物特点时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譬如,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可是国王说的话却没有直接写出来,只是概述了他讲话的大致内容(惭愧、斥责、惩罚、下令)。如果你是国王,你会说些什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围绕“惭愧、斥责、惩罚、下令”四个关键词,写一写国王说的话,看谁写得生动形象!在这段话中,还要用上“竟然”这个词语。

此练笔内容基于文本,既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又厚实了文本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缘于“这一个”,感由文发

实践证明,课堂练笔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关于表达内容或表达形式的开掘、拓展、延伸。“感从文发”,是小练笔正确的打开方式。即,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适宜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积累和运用的有效迁移。譬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看到妈妈那眼角滑落的泪水,“我”心里会默默地想些什么?请接着往下写。请选择用上“……难过……愧疚……”“……轻……重……”“……我以为……没想到……”“……第一次……无数次……”这几组词中的一组词语。

上述小练笔,是源自文本的“感从文发”,练在了学生的情感喷发处,以写促读,沉淀了情感,实现了语用。

3.依据“这一个”,练有依傍

不可否认,仿写是小练笔的主要抓手。所谓仿写,就是以所学课文为例,仿照文中的一句或一段或一篇的写作方法。依据文本指导学生仿写,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一样,是学生“习作入格”的良好开端。如学习了课文《西湖》后,不妨让地处太湖的学生们仿写《太湖》,学生就能依葫芦画瓢,按《西湖》的描写顺序和表达方法,写出太湖的美丽景色,再套用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词汇,一篇篇佳作就应运而生了。

这样的小练笔,不仅降低了写的难度,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立根原在“文本”中,凸显“独一家”

“独一家”,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这个文本的句式、语段、表达或布局等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是这篇课文所独有的,往往被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独特言语资源,精准提炼言语实践点,达到一课一练的目的。

1.抓住“独一家”,学习语言范式

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独特的句式、生动的修辞手法等都是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练笔“范式”。教学时,我们应该紧紧依据文本,抓住文本特有的言语范式,有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练有所依、练有所获。以《灰椋鸟》一文为例,文中“闹林”一段的文字极为精彩,可谓是言意高度契合。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其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对仗工整,诗一般的语句值得学生品味、积累与运用。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请你模仿本文描写“百鸟争鸣”的这段文字展开想象,写一个灰椋鸟早晨出林的片段。用上“像、似、如、成了”等比喻词中的任意2个,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清晨,灰椋鸟出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是教与学的凭借。语文老师应练就一双智慧的眼睛,凭着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巧妙地发掘、提炼文本中的有效资源,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课堂练笔。

2.捕捉“独一家”,模仿段式结构

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课堂小练笔中都比较热衷于仿句、仿段,而对隐含在教材中的精彩段式结构往往会忽视。其实,中高年级教材中已出现了较多的总分总、并列式、因果式、转折式、承接式等段式结构。这种段式结构理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读写资源,值得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与运用。例如,《放飞蜻蜓》一文的构段就很有特点,课文中的两大重点段2~6和7~11都是按照“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的顺序展开描写的。“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是该文特有的核心价值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学习、品味与运用。课堂上,教师可抓住课文第9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开掘,引导学生模仿其独特的构段结构。设计如下:

试着结合老师提供的有关蜻蜓翅膀的资料,模仿课文的语言,按“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的顺序介绍蜻蜓翅膀的特点和作用。

陶先生又问:“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用,谁知道?”

“蜻蜓用翅膀____________。” 翠贞抢着说。

一个男孩子________地说:“翅膀是______。”

陶行知__________打开蜻蜓的翅膀,指着它的末端说“这块厚斑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总结并提炼本文的构段特点,即:用这种对话的方法来介绍动物的相关知识会让人觉得言简意赅,亲切自然。并启发学生今后在写其他动物的身体特点和作用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构段方式。

上述小练笔,练在了课文的重点处,练在了年段的关键处,练在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处,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成功范例。

3.发掘“独一家”,迁移谋篇布局

小学生的习作往往缺乏谋篇布局的整体构思,如能以课文为“学材”,关注并发掘教材中可供借鉴或迁移的文章构思和表达方式,则能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莫高窟》一文就是高年级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典范。从全篇看,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有两大特色:其一,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布局方式,值得学生读中感悟、练中生成。其二,作者重点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且在描写彩塑和壁画时,所用的结构、语言、写法等都是相同的。也即,构段相似。为此,“掌握谋篇布局的规律,习得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理应成为课堂小练笔的核心内容。同样,在学习《爱之链》《桃花心木》《窃读记》《落花生》等高年级课文时,也可把“学习谋篇布局的规律并学以致用”作为课堂小练笔的设计目标,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写”的生长点。

综上所述,课堂小练笔,应紧贴着课文的地面行走,练在课文内容的关联处,练在语言文字的独特处,练在教学的重点处,练在能力培养的关键处,凸显“这一个”“独一家”!一句话:咬定“课文”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此为课堂小练笔的应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