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对话真实发生
——品张齐华《圆的认识》教学片段有感
2018-11-30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沈 慧
教师是否能有效组织课堂对话?如何能真正有效实现课堂对话?本文试以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探讨以上问题。
教学片段一:学生小组讨论“圆的半径为什么有无数条”,后进行全班交流,这是本节课第一次全班交流。
老师请了生1发言(坐第一排),并示意他面向同学。
生1:半径就是圆心射出的射线,一个点可以射出无数条线,所以说圆的半径是无数条的。(对着大家,生1很不习惯,低头说话,说完就等老师发话)
师:他说的话你们明白了吗?明白的举手。
学生互相观望,大部分都陆续举手。张老师让听懂的重复,学生纷纷缩回举起的手。张老师幽默地强调: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蒙过去。重新举手表示听懂,只有几人举手。
生2(面向老师)两次重复生1的意思,第一次朝向老师,第二次经提醒面向同学,重复后等待老师的“指示”,而此时学生们的反应依旧很茫然。
此时张老师指着图绘声绘色地讲解:可以往横着射、斜着射……怎么老师一说大家都懂了?看来要结合图。
教学片段二:交流“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用时约13分钟后,交流“为什么圆的半径都相等”。
生3:因为圆是没有角的一个图形……它是圆形的,所以它发出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生2表示听懂,其余学生表示不懂。
生2面向同学,对照图形完善生3的意思,与同学有眼神交流,说完后等待同学们的反应。这时之前几乎没举过手的生4举手,张老师请4发言……之后生3“想总结一下”,随后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约3分半钟的时间里,有5个学生发言,听众积极表示赞同、不懂、有补充等反馈信息。这时张老师想总结一下,学生不许,还是踊跃地要发表自己观点,张老师又请两位同学发言,意思相近,论据更丰富。学生纷纷表示同意,也纷纷举手想发言。此时张老师说:“我来理理……信息量比较大……”
思考:以上截取的两个片段都是全班交流中的。从开始学生没有对话的意识,不会对话,到十几分钟后学生努力把同学讲懂、认真倾听、学会互动交流。这个过程张老师是怎样引导和组织的,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一、帮助学生形成对话的意识
“讲给大家听,把大家讲懂了你就成功了!”“大家要认真听,努力听懂。”张老师在片段一中发现学生只对着他说,说完只等着他评判,其余学生像置身事外时,他诚恳地对学生提出要求。
接下来他提醒发言学生“对大家讲”,看大家的反应,并示意听的同学做出回应(举手表示听懂)。让讲的人和听的人进入角色、直接对话。渐渐地,他的提醒少了,讲与听的双方直接互动。
帮助学生形成对话的意识首先需要教师有对话的意识,不以自己为权威,不要让学生的讲与听都指向教师。教师要让学生讲,让学生评判、补充、辩论……教师不要霸占讲台,要适时退出对话的中心,真正让学生走上主体的位置,形成对话的意识。
二、怎样让学生愿意讲
留心观察我们课堂中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越是到高年级,积极举手的学生越少,特别是要说类似“为什么”的探索性、表达复杂的问题。学生真的没想法吗?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讲?
学生不愿意讲的原因无外乎是表达不清楚很没面子,即使讲也没几个人认真听,甚至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会置之不理。为什么教学片段二中几乎人人都参与了对话?包括开始一直没有举手的生4,看看张老师怎样对待学生的讲?
张老师尊重每位发言同学,示范引导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张老师对学生的语言磕磕巴巴、有错误的回答给予足够的耐心,抓住回答中点滴合理之处给予鼓励,帮助他们表达心中有而口中无的意思。
片段1中张老师及时帮助生2进行形象的表达。印象深的还有一处:在讨论圆的半径为什么有无数条时,生2说:“把圆剪开,是一条线段,线段上有无数个点,所以与圆心连成无数条半径。”或许会有老师会否定他,指出这样半径长度都变了;或许会模糊带过,毕竟让别的学生懂他的意思太费时间了。而张老师是怎样做的呢?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并表扬:这么一变一点也没影响半径的条数,虽然半径的长短变了。这里有很高深的思想……
因为老师的鼓励、心中有学生,本节课说明“半径无数条”的验证方法竟然有4种之多,包括“化曲为直”在内的两种更让人拍案叫绝。
片段二中,学生交流3分多钟后,张老师想“打断”一下对话,学生“不许”,张老师民主地退让,于是又出现了生5、生6的独特而更进一步的思考。
营造民主、关爱的氛围,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动力,给学生适切的帮助,学生的精彩让人难以置信!学生也才会真思考、有话说、愿意说。
三、怎样让学生认真听
全班交流的开始,有部分学生貌似“正襟危坐”,实则对别人的发言犹如耳边风。没有倾听怎能有对话?
张老师怎样让学生学会听的?张老师坦诚要求学生认真听,他还在课上多次杀回马枪:“没听懂举手。”“谁来重复?”“两次都不举手,我就请你说啦!”张老师在逗笑中让学生懂得实事求是,“逼”着学生认真听。
张老师真正高明之处是自己对学生的真诚与尊重,身教胜于言教地指引全班学生听。任何学生的回答,张老师都专注倾听,不打断、有耐心,从不因为学生的发言与自己想法不一致,而以“启发”的名义把学生的思维拉入自己的预设轨道之中。
张老师还善于以问题驱动:“谁听明白了他的发言?”“有不同观点吗?”以评价引领:“你听得真仔细,听懂他的意思了。”“受前一位同学启发,你有了新的思考,多一份倾听、思考,也就多一份发现。”帮助学生认识到:倾听能促进思考,倾听能使自己融入对话,有高质量的发言。这样,实现“要我听”与“我要听”的统一。
四、教师怎样适时地发声
教师的发声体现在对学生交流的帮助,如教学片段一,教师对照图细致而形象地讲解,如“你觉得就那样讲,还是对着图?”的提醒、指导。
教师的发声还体现在对对话的提升和补充。教学片段二,先后有7个学生围绕“圆是均匀的,所以半径都相等”发言。交流比较充分了,此时应该做的事是适当回顾,使学生对这段交流通过比较形成清晰的认识,借此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小结”的任务是学生难以胜任的,张老师及时梳理,起到回顾提升的作用。
这之后,一直未出现的证明“半径都相等”的重要方法:测量法、联系圆规画圆两脚距离不变,则被张老师提出(找学生“代言”)。这里教师的发声体现在对对话补充、调控中,作为主要方法,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应该“发现”并与学生交流。
有效的课堂对话离不开教师的把控全局、适时调控进程,向更开阔地带或更高层次进发。
高质量的课堂对话需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让学生会讲、会听,成为对话的主体,教师适时地“站”出来,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