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017-01-03范林伟
范林伟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数学核心素养生长于学习过程之中,表现在经验改造之上,贯穿于数学思考的活动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圆的认识 核心素养 数学眼光 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生活,引出圆
师:仔细观察,猜测一下这个木工想把木板锯成什么形状?如果他一刻不停地往下锯,最后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师:你看到圆了吗?动手比画一下。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圆?
(学生举例,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让他们初步感受削方为圆的过程。接着通过观察与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圆,丰富学生对圆的实物感知,为新知的学习提供现实经验的支撑。)
二、直观感知,初识圆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车轮,我有个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用这几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圆之后,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的兴趣。)
师:如果用长方形作车轮,椭圆代表坐在车内的老师,当汽车运动起来,你估计老师坐在车里是一种怎样的情况?谁愿意大胆演示一下?
生:人会高低起伏。
教师呈现长方形车轮前进过程,以“此时我离地面有多高”来引导学生说一说、指一指,再出示人与地面的距离,使学生明白车轮在前进过程中,人离地面的距离会不断地改变。
师:如果是圆形车轮呢,你能想象吗?
教师再呈现圆形车轮前进过程,使学生见证它在前进过程中,人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会变,人坐着很安全、很平稳。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抽象,将人与车轮的关系抽象表达,然后借助直观演示,使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圆形车轮平稳前进的根本原因。)
三、项目学习,研究圆
(1)探究直径。
师:请大家拿出一个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①你能从这圆中找到这条线段吗?
②在同一圆里,这样的线段会有几条?
③在同一圆里,这样的线段有什么相同点?
④在这个圆里,有没有比这更长的线段?
⑤在研究这些线段时,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选择性指导)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直观感知、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手段,将自己对圆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然后,以小组分享式学习交流所得所惑,引发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质疑与反思的学习,让他们在探究中充分理解直径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运用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最后,借助延伸性问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引出圆心,并掌握利用对折或计算找到圆心的方法。)
师:你能在圆上画出几条直径,并说说什么是直径吗?
(设计意图: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通过折、画、指、说等形式充分感知直径、圆心位置的特殊性,深入明确圆心、直径的数学内涵。)
(2)再探半径。
师:通过对刚才的研究,我们认识了直径和圆心。谁知道,汽车的车轴一般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而不装在其他地方?
生:这样车轮滚动过程中,圆心到地面的距离就不会变了,汽车会平稳地前行。
师:你指的相等的距离在圆中是哪一段?这段距离在圆中叫什么?
师:根据画直径的经验,请你先画出一条半径,并想想怎样的线段才是半径?(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经验,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半径的知识?请大家独立探索:
①它有什么特点?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分组汇报学习成果,相互补充与质疑)
(设计意图:教师以核心问题“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而不装在其他地方”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迫使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让学生根据先前的操作经验,在开放的问题中自主求知,探索半径的特点,在辨析“半径一定是直径的一半”中理解它与直径的关系。)
(3)明晰概念。
学生自学课本,在阅读反思中明确直径、圆心、半径的数学定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四、动手实践,再识圆
(1)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
(2)画一个更大的圆。
(3)按要求画圆: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和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画圆中认识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理解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圆规的针尖的位置就是圆的圆心,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4)丰富圆的表象。
师:如果不用圆规,你能画一个圆吗?它们是怎么画的?圆心在哪里,半径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画圆方法的展示,使学生再次感受圆的动态形成过程,理解圆的本质。届时,渗透圆在数学中的不同定义,提升学生对圆的认识。)
五、解释现象,深化圆
(1)初步分析。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让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投沙包游戏。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呈现人到中心的距离,使学生直观感受这几种方案的优与劣。
(2)深入思考。
师:我们来看第二种站法,如果把他们分成二组,怎么分比较合理?为什么站在圆上就合理了呢?
师:为什么边上的四个人不和他们(角上四人)分为一组呢?
在全体交流之后,教师课件呈现圆与正方形,使学生充分感知其特殊的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投沙包游戏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本质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拓展圆
师:现在回忆一下,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的应用,你知道其中的数学秘密了吗?
(设计意图:课末,引导学生重视审视生活,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数学的方式想问题的意识。)
【教学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三大热词为我们数学学科指明了方向。由此,笔者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值得关注。
一、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并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基本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触摸。借助数学的眼光能使我们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信息,探寻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原理。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工人锯木板”,初步体会“圆出于方”的割圆过程,然后通过观察、想象与举例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圆。最后,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并激发了他们探索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的欲望。就像史宁中教授说的,学会思考是在思考中学会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利用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尝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检验求证、获得结论。
二、积极参与活动的、合作的与反思的数学学习
就数学学科来说,数学活动承载着对数学知识与数学经验的改造、加工、消化和吸收的功能。笔者以为,基于项目学习的数学活动更具挑战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合作学习,有利于他们勇于承担共同学习的责任,习得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
1.独立思考、乐于思考是学习的核心
在研究中,学生首先独立地借助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手段,积极地参与了观察测量、合情推理、猜测验证的数学活动,研究发现了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然后,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明确直径的特征。之后,学生又通过画、指、说三个手段来丰富关于直径的表象,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直径的定义。这一切都是学生敢于探索、勤于思考与合作分享的结果。
2.质疑、论证和反思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无论是对“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的研究,还是对“为什么车轴要装在中心的位置,而不装在其他地方”的第二轮探讨,都使学生充分地经历了质疑、论证“是否有无数条、长度是否相等”的过程。同样,对于“半径一定是直径的一半吗”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了批判、论证与自学反思的重要性,更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半径和直径的意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借助操作与想象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对小学生而言,动手操作与动态想象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两翼”,动手操作利于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动态想象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用圆规画不同的圆,这使他们在画圆中习得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与关键;而对“木棒画圆、直尺画圆”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直观感知了圆的动态形成过程,初步体会了圆的“轨迹说”和“集合说”。 这些对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释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
教师创设的这个现实的、富有探究空间的“投沙包”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串“这三种站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其他两种不合理”“对这种(正方形)站法来说,如果把他们分成二组,怎么分比较合理”进行分析,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现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价值,深刻体会了“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目的,培养了他们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