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惑”的阅读教学之浅见
2018-11-30江苏徐州市公园巷小学刘潇潇
江苏徐州市公园巷小学 刘潇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语文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升;但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可以自行解决的,可能会遇到许多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承担起“解惑者”的职责,悉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逐渐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一、从学生困惑出发设计课堂结构
阅读教学不应只是一个静态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困惑之处出发,激发学生渐进阅读。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需要设计课堂结构,为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如在《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预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惑是:文章主要通过第一次抱母亲的经过的描写,表现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我”为什么没想到母亲竟然会那么轻的原因?学生们出现阅读困惑主要是因为如今的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和长辈大都对孩子比较溺爱,以至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因此在阅读上很容易出现学习困惑;基于这点认识,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构:(1)出示学习之惑:学生们互相解惑。(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对母亲情感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作者眼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细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通过三个“没想到”表现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并说说作者抱母亲时的原因以及抱母亲时的发现。(4)探究主旨,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阅读的时候,首先就要从学生的学习困惑之处入手帮助学生提炼阅读主题,并引导学生对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得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二、迂回中走进课堂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学有无限风光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引领学生在迂回中不断寻找那幽兰胜地的引路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以及学生对文本重难点的把握情况,层层引领,以使学生真正品尝到文本流露出的馨香。
如在苏教版语文《我不是最弱小》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之后,当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萨沙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个问题的时候,许多学生脱口而出说“因为蔷薇花比萨沙还要弱小”。当教师让学生再想想的时候,许多学生不由地会产生困惑:这个问题刚才不是解决了吗?为什么还要思考。其实,正是因为让学生说说从“我不是最弱小的”中读懂了什么,才可以把学生的阅读一步步引向深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从课文中的图片来看,谁最弱小?”“萨沙”,“萨沙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因为妈妈说每个人都应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萨沙不愿意当被大家保护的人,他想做一个对别人来说有用的,能保护别人的人。”“萨沙是这样想的,他这样做了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他保护蔷薇花的行动可以看出来,对一棵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待人呢?我也要向萨沙学习,做一个给别人更多帮助的人”。这样教学,曲径通幽,学生们获得了对文中人物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在阅读教学时,当学生出现阅读困惑的时候,教师如果仅仅是就题解题,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困惑的真正引导,那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受也不一定会深刻,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迂回的引导办法,引领学生就文本的重难点进行细细剖析,那么,学生的学习之惑将会迎刃而解,达到深化学生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在拓展阅读中向更深层蔓延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阅读教学仅仅是停留在探究、思考的层面上,那么,这样的教学也不过是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本身,要想让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真正理解,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了解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文本所描述的人物以及那个年代的人物的思想行为有更深的了解,而在拓展中阅读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时,文章前半部分详细地描写了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经过,而在课文结尾处则是简要介绍了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以及刘备因得诸葛亮而分外欣喜的样子。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多数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花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值得刘备如此对待吗?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就课文结尾的“三分天下”向学生适当拓展“三国鼎立”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再把诸葛亮出山以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况讲给学生听,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而且还可以为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三顾茅庐》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仅靠文本中的点滴介绍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顺应学生阅读需要,本着答疑解惑的阅读目标,适当地引领学生拓展阅读,如此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了解更加深刻,真正走进阅读深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整合的形式筛选学生的学习之惑,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就如同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深入解读文本的台阶,如此教学,顺应了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真正使学生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