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王学浩山水画

2018-11-29俞建良

中华书画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款识钤印昆山市

□ 俞建良

王学浩(1754-1832),字孟养,号椒畦,斋号易画轩,历经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清初山水画“四王”复古后又一人,其《山南论画》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王学浩去世的道光十二年(1832)冬至前一日,书画家殷树柏观其诗画曾题:“近时山水得盛名者,浙江则奚铁翁,江南则王椒畦先生。同工异曲,各成一家。”这里的奚铁翁指奚冈(1746-1803),清代书画篆刻家,字铁生,寓杭州西湖,篆刻史上“西泠八家”之一。由此说明,王、奚二人当时在书画界影响很大。

钱塘陈文述在王学浩66岁时题王学浩画作《青崖放鹿图》云:

余一生落拓,爱游名山,徒以羁臣之身浮沉人海,恒郁郁不自得,今春秋已逾四十有九矣。既乞广陵张子贞镌“太白一生爱入名山游”小印,摩挲寄意,又以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间”二语乞七芗、椒畦诸君合笔作行看子。写真及白鹿童子者,七芗;写青崖者,椒畦也。图成,即以“青崖放鹿”题之:……江南好山态平远,画本清苍开北苑……①

跋中“七芗”为改琦(1773-1828),字伯韫,号七芗、玉壶外史等,松江人,宗法华喦,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 陈文述此跋中有“江南好山态平远,画本清苍开北苑”诗句,意指王学浩师法董源,取径即高。

上述二例,充分说明了王学浩与奚冈、改琦一样,在当时深受同道与藏家的追捧。

纵观王学浩山水画,其推崇宋、元两代画家,特别是巨然、黄公望、王蒙,表现“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但求通过用笔和用墨的变化来达到“神似”,表现清寂幽淡而又烂漫天真、简洁高逸的笔墨趣味。董其昌《画眼》云:“荒率苍古,元人妙境,云林尤擅胜场。”而“荒率苍古”,正是画家王学浩晚年孜孜以求的境界。

王学浩晚年应邀作手卷很多,昆仑堂美术馆藏其《山居读书图》(图1),绢本设色。其款识云:“山居只与读书宜,白日青春去未迟。花放水流云出岫,眼前都是会心时。玉溪一兄属画于山南老屋之易画轩并题,学圃老人浩。”王学浩诗深受杜甫影响,杜诗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而王诗则“白日青春去未迟”,喻意读书者青春永驻。是图绘房屋高树下,一人正伏案读书。以简笔勾勒山峰,淡墨辅之,突出梧桐粗壮挺拔、芭蕉郁郁葱葱,蓬勃生长,反映了春夏之时,人事物候神采焕发。引首题“山居读书图。道光辛巳(1821)春仲题应玉溪一兄先生之属,萧山王宗炎”。王宗炎(1755-1826),清代藏书家、文学家,字以除,号晚闻居士,浙江萧山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至知县。学问淹博,淡于仕途。毕生从事教育,主讲杭州紫阳书院,工于古文词,时誉“东南硕师”,著有《晚闻居士遗集》。

图1 [清]王学浩 山居读书图 32×145cm 绢本设色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

图2 [明]唐寅 山路松声图(局部)

图3 [明]文徵明 积雨连村图(局部)

图4 [清]龚自珍《梦游天姥图》题诗墨迹(局部)

图5 [清]王学浩 《仿古山水》四条屏 133×32cm×4 纸本设色

图6 [清]王学浩 仿大痴山水图 117×43.5cm纸本设色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

王学浩为乡贤李增厚所作《梦游天姥唱和》卷中有:“谪仙放笔吟天姥,游子思亲望白云。同一梦游还纪梦,昔人用意不如君。”此处王学浩也同《山居读书图》一样题了诗跋。该图大红大青,群山用李成、巨然之雪景法,淡墨线勾留白,轮廓处以浓墨点苔,使画面清润秀雅。自李、巨之后,明代唐寅、文徵明也有此法。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寅《山路松声图》(图2)、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文徵明《积雨连村图》(图3),皆随意勾出轮廓再略施渲染,多数留空白,意境清幽。

王学浩为李增厚作的《梦游天姥唱和》卷,李增厚有自题长诗。早在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李增厚客京师,因思念母亲而画过一幅《梦游天姥图》,并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之韵作了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图吟》,后又邀请朋友在画后跋。王学浩诗宗杜甫,而李增厚或许因姓李,故学李、仿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幻亦真的梦游图。看此画名称,往往会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联系起来,实际上,李增厚此画并非李白诗意,而是“姥”与“母”同音,借以抒发思念母亲之情。李不仅自己画了《梦游天姥图》,还手持其所作长诗《梦游天姥图吟》遍访诗坛、画坛名家。两年后(1818),作为乡贤的王学浩为李增厚画《梦游天姥图》。画后有李氏自题长诗,还有诸如诗人龚自珍、状元石韫玉、袁枚女弟子归懋仪,以及潘世璜、朱紫贵、刘镮之、高锡蕃等47人题跋,兹不备录,仅选取龚自珍题诗及其背景略说。

道光五年(1825)龚自珍定居昆山,翌年(1826),李增厚拿出客京师时所画《梦游天姥图》给龚自珍看,并详述了此图创作缘由,其时恰是李增厚之母辞世一年、龚自珍为母服丧刚结束,两位孝子心境相同,均为失去慈母而悲伤。龚自珍在《梦游天姥图》后题写了此景、此情,这首诗也成为龚自珍一生众多诗篇中重要的一篇。两年后,龚自珍在1827年编订自选诗集《破戒草》时,又为此诗添加了较长的一段序言,详细讲述了李增厚《梦游天姥图》的来历和为其作诗的背景。龚自珍诗以墨迹(图4)形式传世甚少,故此极为珍贵,被多种龚自珍文集、诗集收录。其诗及跋云:

李郎断梦无寻处,天姥峰沉落照间。一卷临风开不得,两人红泪湿青山。余见此卷在君失恃之后一载,非诸诗人题墨时也,兼有同袍,故其言如此。仰山表姑丈大人正,龚自珍,时丙戌春。

读王学浩《仿古山水》四条屏(图5),纸本设色。一为仿大痴《富春山图》,而参用天池石壁意;二为仿董北苑《夏山图》意;三为仿黄鹤山樵《溪亭秋色》意;四为背临《高房山山水》。纵观此四屏,分别“仿”黄公望、董源、王蒙、高克恭四家。其峰峦浑厚苍润,反复烘染、叠加,层峦叠嶂,杂树林立,草木华滋;着色清淡、高雅,笔痕刚挺有力,笔调统一,已非“四家”,而是王学浩自己的画风。如其款识所题:“曾于虞山蒋云泉刺史处,见高房山画卷,笔力雄健,如幽燕老将,背临其意,愧未得脚汗气。”此外,画中还增添了人物行走于茅屋与山水间,景中有情,亦是妙处。或许是王学浩在“娄东画派”故里之溪研草堂为改亭所作的缘由吧,作画更为精致,有“骨”有“肉”又有“气”,清逸秀拔,堪称精品。

王学浩79岁寿终,而在78岁那一年还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力作,分别是《仿董源山水》《仿巨然山水》《仿云林山水》《仿米家山水》《仿大痴山水》等。今选《仿大痴山水图》(图6)与《浮岚暖翠图》(图7)二件一并品鉴。王学浩这二件作品,仿董源、巨然、云林、米家、大痴等各家画法都有。此法原由仿古兴起而一时鼎盛的,相当于画坛正统派的一个潮流,其背景和原因就是受到明末董其昌把中国画分为“南宗”和“北宗”的影响,其中“南宗”就是“文人画”。“文人画”是指有学问人所画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工匠画。南宗之祖是五代和北宋的董源、巨然。董其昌认为“南宗”才能代表中国画,是追求一种意境和技法的画派,这在中国绘画史上始终存在。明末清初以后,受董其昌这种南北宗论的影响,很多画家都把主要精力去学习“南宗”派之祖,就是学董源、巨然,也包括“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以及明代吴门画派中的沈周、文徵明等,这些画家,都受到“南宗”这一观念的影响。之后,清初产生了“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这四个人都生活在与昆山相邻的太仓和常熟。“四王”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复古思想的一个群体,而且像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均做过官,都在宫廷画院待过。画坛一度都认为“四王”是学“南宗”的最正宗,此风一直到了乾隆和嘉庆年间,仍然有很多人跟随“四王”,学“南宗”派的山水,包括“四王”以后的“小四王”“后四王”等。但王学浩既不是“小四王”,又不是“后四王”。原因是王学浩云游四海,又与当时诗人名流交结,其视野更为宽广。但王学浩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画家,不可能不受到时流“学古”“复古”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很多画中间都写着“仿某某家”,如“仿王大痴”“仿倪云林”等等,且在传世的作品中,占据了很大部分。

对于画家款识中出现“仿”字,笔者曾有异议。一次听常熟画家金云庵②说:“一张画也要有‘姓’,不能像孤儿园里的弃婴,不知其父母亲是谁。画学谁像谁就写谁,这是托词。其实此图确定是本人用心之作,为表谦恭,写上师法‘某家’。这样,对行家来说有传承,对外行来说,师法名师名家。画家的作品要有‘姓’,画就有地位,可卖个好价。”

图7 [清]王学浩 浮岚暖翠图 纸本设色

图8 [元]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9 [五代]巨然 秋山问道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0 [元]黄公望 水阁清幽图(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其实,仿古这个“仿”是学习、研究的意思,仿古不是“依样画葫芦”、学古人之形,而是得其精髄、神采。再观王学浩《仿大痴山水图》,黄公望没有类似的作品传世,而王学浩创作后,署款只是“姓黄”而已,与金云庵所述同理。

昆仑堂美术馆藏《仿大痴山水图》是王学浩晚年成熟期的精品,浅绛着色,前景绘苍松,下有房舍,高士仰视,房舍临河而立;树、房、石相映,其构图如黄大痴繁复,而用笔从简。初观该画风与其早期仿大痴《浮岚暖翠图》有些相似。但细察,仿大痴《浮峦暖翠图》皴法尚简,起笔、收笔棱角明显,带有火气。而《仿大痴山水图》与故宫博物院所藏黄公望《丹崖玉树图》(图8)意境略同。《仿大痴山水图》乃秃笔辅皴,苍茫浑厚,其用笔苍劲,笔法俊秀,设色淡雅;中景古松杂树或圈或点,皆温润柔和,无强悍之气和奇峭之笔。密林深处房屋可见,圆圈树为椒畦山水树法之特征,因赋色不同而标志季节,此画当画秋景,呈现出秋高气爽之感;远山虽简而意境深远,如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巨然《秋山问道图》和南京博物院藏黄公望《水阁清幽图》。

巨然《秋山问道图》(图9)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山峦重叠相拥,溪水清澈,松柏、茅舍、断桥相映,山高密林若无声,凸显出幽深、平和、宁静之美。如何问道,唯有茅舍中二人能解。

黄公望《水阁清幽图》(图10),绘山间溪水涓涓而流,两岸树木葱郁,坡石层叠,山谷之间云雾弥漫,特别其远景,主峰耸立,轮廓线疏密错落有致,皴法与墨点相呼应,《仿大痴山水图》之远景与之极为相似。

据清人蒋宝龄《墨林今话》载,王学浩于嘉庆庚辰(1820)前后归隐昆山。所居山南老屋位于玉峰山南麓之半山桥西侧,家中小园名学圃,具澄潭、古木、修篁、老梅之胜,玉峰黛色,都落窗几。山南老屋有易画轩、钓篷、桂舫、木兰舟诸胜,王氏山居奉母,莳花种竹,或与蒋宝龄、潘曾莹、潘道根诸时贤招饮酬唱,或为颜炳、郎际昌、俞岳等门人传道授业,修县志、设义学、开门诊、建孝祠,束身自好,以嘉言善行表率乡里。

据陆家衡先生考证③,王学浩书画藏品丰富,有五代董源的《平湖垂钓图》和元黄公望的《富春隐居图》,有明夏的《潇湘夜雨图卷》,有钱几山花卉、王石谷和杨子鹤的山水等。特别是黄公望的《富春隐居图》,王氏最为珍爱,原因是大痴“荒率苍古”的画风,正是晚年王学浩梦寐以求的境界。潘星斋《墨缘小录》载王学浩论画示小峰诗云:“平淡乃从绚烂极,老成到底是婴儿。欲知脱去町畦处,便是超凡入圣时。”“轻挑浅拨出希声,平淡天然见性情。参得此中消息透,荆关摩诘拍肩行。”此诗论画,推崇“平淡天然”之心境,故其所谓的“仿”作,就是王学浩画风。

在王学浩的山水画中,其同元代倪云林一样喜“折带皴”,又在“披麻皴”“米点皴”“解索皴”间迂回,而“斧劈皴”在其作品几乎找不到。

再就是上文所谈王学浩画树法中的“圆圈点”,成为他绘画树法的标志图式(图11)。典型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图》(图11-1),《仿古山水》(图11-2),《仿梅花庵山水》(图11-3),《仿大痴山水》(图11-4),《仿古山水》四屏条之一(图11-5、图11-6),《椒畦王学浩山水十二开》之一(图11-7),《仿巨然山水》(图11-8),《椒畦王学浩山水十二开》之一临大痴浅绛(图11-9)。正是这些王学浩绘画山石和树法图式的形成和强化,塑成了有别于“四王”“小四王”“后四王”的王学浩个人风格。

图11 王学浩画树法中具有标志图式的各种“圆圈点”

[清]王学浩 临赵鸥波山水 138.5×64cm 绢本水墨 1807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溪水碧于新涨后,好山青到夕阳时。丁卯初夏,临赵鸥波法于吴门花步之寒碧庄。卓斋先生正临。椒畦王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王生(朱) 岭松岳莲(白)

[清]王学浩 仿方方壶山水 32×41.5cm 纸本水墨 1808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戊辰春仲廿有八日,春阴如幕,闲窗无事,偶仿得方方壶意,亦觉满纸烟云也。椒畦学浩。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王生(朱) 不求似(朱)

[清]王学浩 梦萱图 29.2×51cm 纸本设色 1830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梦萱图。道光庚寅三月,为铁卿三兄画于山南老屋之易画轩。椒畦浩。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自娱(白) 易画轩(朱)

[清]王学浩 仿大痴山水 117×43.5cm 纸本设色 1818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戊寅新正,仿大痴浅色法于山南老屋之桂舫,寄奉镜岩大兄先生正之。椒畦王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鸿爪(朱)

[清]王学浩 仿巨然山水图 136×46cm 纸本设色182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甲申新秋,仿巨僧法于山南老屋之易画轩。椒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鸿爪(朱)

[清]王学浩 溪山无尽图 167×92.5cm 纸本水墨 1823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大痴画法以荒率苍古为宗,学之者须着眼此四字。癸未九秋,仿于山南老屋之易画轩。椒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鸿爪(朱)

[清]王学浩 山水四屏之四(仿赵鸥波) 136×34cm 纸本设色 1827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丁亥仲夏,仿赵鸥波青绿法于山南老屋之易画轩。椒畦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可人(朱) 椒翁书画(白) 易画轩(朱) 三佩簃(朱)

[清]王学浩 山水四屏之三(仿沈石田) 136×34cm 纸本设色 1827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丁亥长夏,橅石田翁笔意于山南老屋之易画轩。椒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自娱(白) 椒翁书画(白) 易画轩(朱) 三佩簃(朱)

[清]王学浩 山水四屏之二(仿巨然) 136×34cm 纸本水墨 1827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丁亥六月四日,仿巨然法。椒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甲戌人(朱) 易画轩(朱) 三佩簃(朱) 时年七十有四(朱)

[清]王学浩 山水四屏之一(仿黄鹤山樵) 136×34cm 纸本水墨 1827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丁亥夏日,仿黄鹤山樵法而小变其意。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甲辰人(朱) 易画轩(朱) 三佩簃(朱) 时年七十有四(朱)

[清]王学浩 仿一峰老人山水 80×42.5cm 纸本设色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仿一峰老人荒率意。椒畦。钤印:学浩(朱)

[清]王学浩 仿吴镇山水 118×40.5cm 纸本水墨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来用未真。此是石田自题句,可知渠是过来人。仿仲圭法并题。椒畦王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自娱(白) 乐此不疲(白) 易画轩(白)

[清]王学浩 仿王蒙山水图 175×93.5cm 纸本设色 1830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黄鹤山樵以篆籀法作画,用笔于柔中带刚,一变马、夏习气。庚寅小春,仿于山南老屋之易画轩。椒畦王学浩,时年七十有七。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自娱(白) 乐此不疲(白)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临董香光(12开之三)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华亭一生学北苑,得其神髓,故能浑隽若此,学华亭者,须知其所自来。此临董香光小册。甲子初夏十日,浩。钤印:椒畦(朱) 不求似(朱)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临石田翁(12开之二)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临石田翁《碧梧清暑图》意。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不求似(朱)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临大痴浅绛(12开之一) 29×41cm 纸本设色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临大痴浅绛法于吴门之寒碧山庄。椒畦浩。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王生(朱) 画中诗(白)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京口渡江图(12开之九)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京口渡江十余矣,特写此景,以纪所悉。椒畦。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不求似(朱)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临梅花老人(12开之八)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临梅花老人意。浩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不求似(朱)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仿云林(12开之七)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董宗伯云:江南士大夫以有无为清俗,写云林画中不可无此意。此语至今未接。南田云:云林画以天真幽淡为宗。可谓深得云林三昧者。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不求似(朱)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仿黄鹤山樵(12开之六)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仿山樵法于寒碧庄之寻真阁。钤印:学浩(白) 椒畦(朱) 画中诗(白)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仿大米(12开之五)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以云山为墨戏,始于大米,元章以前无此法派也。椒畦。钤印:王学浩(朱白相间) 画中诗(白)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仿惠崇(12开之四) 29×41cm 纸本设色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此仿惠崇意。学浩。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不求似(朱)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万壑响松风(12开之十二)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万壑响松风,百滩渡流水。甲子四月后一日,写于吴门之寒碧山庄。钤印:学浩(白) 椒畦(朱) 画中诗(白)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寒碧山庄图(12开之十一)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偶写寒碧山庄图。钤印:椒畦(朱) 不求似(朱)

[清]王学浩 椒畦山水·仿江贯道(12开之十) 29×41cm 纸本水墨 1804年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款识:甲子四月,仿江贯道意。钤印: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不求似(朱)

注释:

①[清]陈文述《颐道堂诗选》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1505·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1-122页。

②金云庵(1915-1996),名同庆,字云庵,以字行。江苏常熟人,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寄子。中年后定居昆山,师从窦子玉、陈摩、吴湖帆诸家。工山水,有宋元人遗风,更得吴湖帆神韵。生前为昆山书画院画师。金云庵父亲金兰升为翁同龢私人医生,也是常熟著名画家。

③陆家衡《王学浩及其山水画艺术》,《中国书画》200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款识钤印昆山市
昆山市“四进四排查” 守群众平安年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活动掠影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未成年人社会体验——昆山市急救技能培训基地
水墨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