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学浩艺事考略

2018-11-29陆家衡

中华书画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嘉庆山水

□ 陆家衡

活跃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画坛的王学浩,饮誉甚高,时有“南奚(冈)北王(学浩)”之谓。无论从其绘画的风格还是创作思想,都有值得研究之处。有关王氏的生平及艺事的史料,大致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清史稿》;二是地方志,如《同治苏州府志》《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等;三是嘉、道以后的画史和笔记,如蒋宝龄《墨林今话》、潘道根《隐求堂日记》等;四是王氏本人所著《山南论画》及其作品题识和他人的跋语等。各种史料由于体例和视角的不同,很难全面地反映王学浩各个时期艺术的蜕变。笔者近年来留意于此类史料的收集,试就迄今为止手头的资料,对王学浩生平和绘画风格作一综合和归纳,引玉之砖,以期补正。

一、生平及其交游

王学浩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玉山镇人。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先世为太仓望族,高祖宾始迁昆山。6岁时其父国华卒,哀毁如成人,母朱氏抚之成立。少拜进士陈嘉炎为师,学有根底,补昆庠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人,是年33岁。后屡试不第,遂“绝意进取,以笔墨自娱”①。

据《清史稿》所载,王学浩学画时年龄尚幼,受业于同邑李豫德,豫德为王原祁外孙,称入室弟子。故画史谓王学浩山水“得麓台司农正传”,并“神识过人,学未久即有出蓝之目”②。王学浩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在诗文和绘画上由于受名师的指点,已初显才华,并受到士大夫和官僚的注目,“都门大人先生争罗致之”③。未几,便受聘于兵部侍郎周兴岱。周兴岱字冠三,号东坪,四川涪州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兵部侍郎,晋左都御史。周氏善书法,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他十分赏识虽屡次落第却有真才实学的王学浩,聘为幕僚。周兴岱视学广东,王学浩随行。遍历河北、陕西、湖南,后主讲山东兖州书院。这段非常的经历,使王学浩得以饱览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实现了他“足迹半天下”④的夙愿,为日后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写生和开拓眼界的机会。

仕途上的失意却成全了王学浩。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笔墨抒写襟抱,士大夫争相购乞,而画益工”。⑤王氏在这段时期内的作品以仿古居多,但由于真山真水的感染,灵秀之气溢于毫端。这可以从他在乾隆壬子(1792)冬所作的《仿古山水册》中得到证实。这是王氏存世作品中纪年最早的一件。是年王学浩39岁。

王学浩结束燕、秦、楚、粤及兖州等地汗漫之游的时间约在嘉庆初。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仿古山水册》作于嘉庆三年(1798),王氏时在任城(今山东济宁)。自嘉庆四年(1799)后的二十余年内,王学浩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苏州和杭州等地,其中客居时间最长的是“馆吴门刘氏寒碧山庄十余年”⑥。

寒碧山庄即今苏州阊门外的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后一度荒废。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为苏州东山刘恕所得,经过五年时间的修葺和增建,于嘉庆三年(1798)始成。因园中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并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主人刘恕,号蓉峰,爱石成癖,聚奇石十二峰于园内,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嘉庆七年(1802)请王学浩作《寒碧庄十二峰图》(今藏上海博物馆)。笔者曾去留园考察,至今在曲廊中保存有王学浩书写的《石林小院说》的碑刻。寒碧山庄奇石林立、花木交荫,擅胜吴下。也许是主人的好客以及收藏的大量名画法书可供朝夕观摩的缘故,王学浩才肯久留于此。刘恕对王学浩十分敬重,命子刘运铃和孙刘懋功相继拜王学浩为师,后皆有画名于吴中。王学浩客居寒碧山庄的十年,是他学习古人最精勤,画风渐趋成熟的十年。他不但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还结识了许多文人和名士,如陈文述、阮元、陈鸿寿、屠倬、张廷济等人。

陈文述(1771-1843)原名文杰,字云伯,号颐道居士,钱塘(今杭州)人。陈鸿寿从弟,工诗文、善画。嘉庆五年(1800)举人,道光十年(1830)著有《画林新咏》。王学浩和陈文述于嘉庆四年(1799)在杭州结识。时陈文述和陈鸿寿同在阮元幕府,有“二陈”之谓。关于两人的相识,陈氏有以下一段话:

嘉庆己未冬,余在武林节署。椒畦先生自玉峰来,下榻曼云吟馆,始订稿。君深夜然官烛为同人作画,余赋诗赠之,有“烧烛画春山”记实也。后余服官江左,寄孥吴门,君馆花步刘氏寒碧山庄,恒相过从,得见君画甚多。⑦

陈文述对王学浩是十分佩服的,他在题王氏《仿大痴平林远水小帧》云:“此页楮墨既佳,挥洒尤得意,苍秀在骨,神似云林,非曹云西诸人所及也。”⑧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杭州)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书画诗文皆精,尤长于金石之学。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浙中人悉宗之。王学浩为陈鸿寿画过《种榆仙馆第二图卷》,时在嘉庆十六年(1811)。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颐性老人,江苏扬州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阮元在经学、方志、校勘、算学以及金石、书法理论皆有所建树,特别是他的“南北书派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学浩在客居寒碧山庄时为阮元作过不少画,如嘉庆七年(1802)的《苍括桃隘图》、嘉庆九年(1804)的《琅嬛仙馆图卷》、嘉庆十二年(1807)的《补雷塘主像图》、嘉庆十三年(1808)的《补雷塘主小像图》、《文选楼图卷》等,可见王氏和阮元的关系非同一般。

屠倬(1781-1828)字孟昭,号琴坞,晚号潜园,钱塘(今杭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至九江知府,工诗古文,旁及书画金石,靡不深造,篆隶楷行绝妙,山水沉郁秀浑,直追董、米。以才气自负的屠倬对王学浩却十分叹服,他在收到王学浩相赠的《耶溪渔隐图》和《仿董其昌山水小帧》后,酬以诗云:

欲就香光证画禅,空亭四角护秋烟。当时初识王摩诘,正在荒山野水边。

湘溪一幅矮窗横,几度看山易稿成。早被先生先识破,似晴似雨不分明。⑨

其倾倒可谓至矣。

张廷济(1768-1848)字顺安,号叔未,浙江嘉兴人。嘉庆三年(1798)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善书法。篆、隶、行、楷皆精,收藏鼎彝、碑版、书画甚富。张廷济题王学浩《听雨山水小帧》云:

少年听雨歌楼上,银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空阶点滴到天明。此帧若数十百年后,何减卢生甫《听雨楼图》耶!⑩

才情和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清]王学浩 仿大痴山水 133×32cm纸本设色 1817年款识:得大痴经营位置法而未得其荒率苍古处。丁丑初夏,仿于虚白山房。椒畦王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鸿爪(朱)

[清]王学浩 仿云林山水 133×32cm纸本水墨 1817年款识: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丁丑初夏,仿云林法于虚白山房。椒畦王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鸿爪(朱)

据史料所载,王学浩结束客居吴门回到昆山的时间为嘉庆末(1820)。其原因是老母已86岁高龄,母在不远游。王学浩事母至孝,“年逾艾耆,犹作婴儿状以悦母”,后“母寿九十四而终,学浩已七十四,擗踊哭泣,丧葬尽礼尽诚,乃胪陈母节孝请旌如例”⑪。王氏以孝名闻于乡里,故《昆山县志》列王学浩于《孝友传》中。

[清]王学浩 仿元人青绿山水126.7×29.5cm 纸本设色 1823年天津文物商店藏款识:春林淡霭。癸未夏仲,仿元人青绿法于山南老屋。椒畦。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鸿爪(朱)

[清]王学浩 仿高房山意 126.7×29.5cm纸本水墨 1823年 天津文物商店藏款识:湿墨浓堆数叠山,晴云好逐雨云还。洋城湖上吴淞畔,记取蓬窗约略间。癸未夏五,仿高房山意。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鸿爪(朱)

[清]王学浩 仿黄鹤山樵 126.7×29.5cm纸本设色 1823年 天津文物商店藏款识:春山如美人,秋山若幽客。红叶虽非花,点染生颜色。仿黄鹤山樵法。椒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鸿爪(朱)

[清]王学浩 仿云林山水 126.7×29.5cm纸本设色 1823年 天津文物商店藏款识:癸未夏五,仿云林法于山南老屋。椒畦王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鸿爪(朱)

王学浩66岁归隐昆山的“山南老屋”,位于今半山桥附近,“中有小园曰‘学圃’。具澄潭、古木、修篁、老梅之胜。玉峰黛色,都落窗几。间过其室者,几忘在城市中也。”⑫

据史料所记,王学浩的“山南老屋”有易画轩、钓蓬、桂舫、木兰舟诸胜。关于“易画轩”还有一段来历,有一位名叫朱玉冈的木匠,因嗜好王学浩的画,愿意在园中营建三间房屋以换取王学浩的十幅画,王学浩慨然相允,并自为小记云:

轩故屋东厂也,其深不能容席。癸未四月,匠氏朱君以十纸索画,戏谓之曰为我易轩,以当画值如何?朱君曰“诺”。不日而轩成,颜曰“易画”,所以志朱君之豪也,并有诗纪事,摘句云“以画易米古所闻,以轩易画今尤特。从来罕事不浪传,即此名轩亦已得”⑬。

可知易画轩建于道光癸未,即1823年。晚年的王学浩,画名益重,“道光之季画苑推为尊宿”⑭,他“束身自好,以嘉言善行表率乡人”,如“修《昆新合志》、建节孝祠,设义学,立敦善堂,皆为首偶”⑮。特别是受命修辑《昆新合志》“搜罗广博,体例谨严,为近时县志所仅见”⑯。

蒋宝龄(1781-1840)字子延,号霞竹,又号琴东逸史,昭文(今常熟)布衣。道光时寓沪,尝于小蓬莱馆集诸名流作书画雅叙。工诗画。所著《墨林今话》于后世影响颇大。蒋宝龄比王学浩小27岁,故对这位画坛前辈深怀钦佩之情,他在《寿王椒畦丈学浩七十》的诗中有“笔端劲若钢百炼,何意忽为绕指柔”之句,题其画则云“闲情托毫楮,六法穷探讨。瓣香在黄痴,骨韵出尘青”⑰。王学浩对蒋宝龄的为人为艺也十分赞赏,他的《易画轩诗录》中有《赠蒋竹霞》云:

天借清寒炼此才,淡于黄菊瘦于梅。盐齑一味供吟兴,嚼出宫商角徵来。⑱

潘曾莹(1808-1878)字星斋,一作字申甫,号星斋,吴县(今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学有根底,尤长于史学。工书画,初写花卉,以徐渭、陈淳为宗。后专攻山水,秀逸旷达,每作扇头小景,极似王翚、恽寿平。书则初学赵孟頫,晚学米芾,尤得其神髓。著有《小鸥波馆文抄》等。潘曾莹慕名访王学浩时在道光丙戌(1826)冬,时潘曾莹才19岁,而王学浩已是79岁的老人,初次见面王氏便以《仿高克恭大幅山水》见贻,后王学浩特地坐船至苏州访潘氏凤池园,袖中取出《仿黄鹤山樵扇面》相赠。道光八年(1828)潘氏去北京后,王学浩时有诗歌相寄,从中可见王学浩对年轻人从不以长辈自居,为人十分恬淡和诚挚。晚年的王学浩还有一位交往甚笃的朋友,那就是潘道根。

潘道根(1788-1858)字确潜,一字潜夫,又号徐村老农。昆山周市镇人。潘氏勤奋好学,凡六经四书、汉唐训诂、声韵文字、医方药书,无不研求。曾在昆山发起成立“栎社”诗社。平生致力于地方文献、掌故的考证,以教书行医为生,布衣以终。著有《隐求草堂诗文集》等。

据史载,王学浩由于潘道根“工医术,唾手奏功”⑲的原因,在道光八年(1828)经吴银帆介绍,结识了潘道根。在以后的五年中,直到王学浩去世,王、潘两人过从甚密,或赏梅于易画轩,或招饮于山南老屋,或观画于木兰舟,或为王学浩夫人诊脉,或书信唱和,在潘道根《隐求堂日记》中都有详尽的记载。王学浩还以七言古风为潘道根所著的《批注伤寒贯珠集》作序。

王学浩晚年归隐后的创作兴致是颇高的,从潘道根的诗中可见一斑:

椒翁山水蟠胸次,晚与梅花共心事。醉来磨墨一升余,写出孤山春意思。华光已老补之死,妙迹今人谁与二。千花万萼信心手,佳处不缘香色泥。耐寒之交调鼎味,着意揣摹总非是。翁之心事我能知,要与乾坤挽清气。⑳

道光十二年三月十七日(1832年4月17日),王学浩卒,终年79岁。是年十二月葬鸭脚浜葛家渡(今昆山市开发区娄江南岸,金沙江路东侧)。王学浩有两孙,先王氏一月而亡,这对于王学浩精神上的打击是很大的。潘道根有挽联云:

通过收集“今日推广”近一周的课程名称及对应的播放量,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课程分别进行了播放量排名前十的统计,发现语言方面的课占据大多数,约为82%,其次为社会文化约为15%,翻译约3%,而关于文学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

六年前泪染莱衣,此日黄泉随老母;半旬内霜摧谢树,那堪白首痛文孙。㉑

后三年,王学浩之子芝香也殁,王氏后裔就此凋零。

[清]王学浩 仿董北苑《平湖垂钓图》 126×52cm纸本设色 1826年款识:道光丙戌二月,偶得董北苑《平湖垂钓图》卷,读之竟日,大有悟入处,即拈此纸仿之,求神似不求形似,知此中三昧者,当不以余言为河汉也。恕堂先生正仿。椒畦王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印学浩(朱白相间) 易画轩(朱)

二、绘画特征及其创作思想

王学浩一生致力于对古人绘画风格和技法的研习,其精勤程度令人叹服。笔者对现藏于故宫、上博等二十余家博物馆的80余件王学浩作品作了一个统计。凡款中署明“仿某家笔意”者竟占一半以上。其取法的古代画家多达二三十人,大略如下:

唐代:杨昇

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北宋:李成、郭熙、王诜、米芾、赵令穰

南宋:江参

元代: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方从义

明代:沈周、陆治、陈淳、董其昌

清代:恽寿平、王原祁

其中仿得最多的是: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家,这就是所渭“六法穷探讨”!王氏的仿作不是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在吃透古人后自出机杼的意临。王氏通过这种方式大量临仿古人,并不流于形式,相反,他的创作态度是十分认真和严肃的:“遇古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求,看其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必于我有出一头地处,久之自与矣。摹画之法此论最确。”㉒“余于古人名迹,每一展阅辄作数日读,虽隔数年未尝不在目。”㉓

[清]王学浩 仿米家山水图 171×47.5cm 纸本水墨1831年款识:湿墨浓堆数叠山,晴云时逐雨云还。洋城湖上吴淞畔,记取蓬窗约略间。辛卯二月,仿米家山并题。椒畦王学浩。钤印:椒畦(朱) 王学浩印(朱白相间) 乐此不疲(白)易画轩(白)

[清]王学浩 夏山图 173.5×47.4cm 纸本设色 1831年款识:房山画亦从海岳滥觞,其青绿一派,乃于海岳外,出奇制胜,自成一家。其傅色兼用唐人法,浓厚入骨。前明如文、沈,本朝如四王,俱未见有仿本。此等须具大胆力,未便率尔学步也。学圃老人。钤印:椒畦(朱) 王印学浩(朱白相间) 自娱(白)乐此不疲(白)

这样的仿作,实质上是一种难度极高的创作。每仿一幅就有一次心得,消化古人,充实自己。这是王学浩的创作思想胜人一筹之处。

王学浩孜孜以求地研习古人,所要追求的境界是“乱头粗服”和“荒率苍古”的士大夫画风。这种画风是大痴(黄公望)的余绪,是文人画发展到顶峰时的精华,如果没有心灵的感悟,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没有几十年力学古人的积累,是无法实现的。“椒翁晚年专用破笔,雄浑苍老,脱尽窠臼,画格为之一变。”㉔这就是所谓“暮年变法”。对于王学浩的暮年变法,时人评价不一。

蒋宝龄云:“其能远法董、巨,近接子久、思翁,南宗一派非椒翁其谁与归?”㉕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南宗画评论家的观点。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则云:“王椒畦学浩,气韵沉郁,笔力苍劲,深得画禅精蕴,所嫌用力太猛,未免失之霸悍。”㉖时人殷树柏也有:“暮年之苍老,不若中年精神团结。”㉗这些文字,多被后来一些画史所引用。对秦祖永的观点,也有表示不赞同的,如张海讴在《曼陀罗轩闲话》中云:

予家藏有王椒畦山水立轴一帧……笔墨沉着,气韵浑厚……梁溪秦祖永谓其深得画禅精蕴,诚当。惟谓之为用力太猛,未免失之霸悍,以予之此帧论之,却不然,惟空灵处似稍欠耳。㉘

所谓“失之霸悍”,所谓“不若中年精神团结”,笔者推测,可能是由于晚年王学浩使用了“破笔”,这是对传统用笔的挑战,是离经叛道的事,致使“正统派”评论家所不能接受。

其实王学浩的“暮年变法”,除了他的勤奋外,还有着他人无法具备的条件:一是富收藏。王氏家有“晋庋唐阁”,所藏金石碑版甚多,其中有晋王献之《鹅群帖》真迹和褚遂良双钩晋帖。有五代董源的《平湖垂钓图》,此图后“有元柳道传、张伯雨,明杨士奇、吴匏庵、唐伯虎题跋”。又黄大痴山水卷“有董思翁、沈思孝题跋”(日本静嘉堂文库藏王学浩《仿大痴山水图》王氏自题云“余向藏《富春隐居图》,今已售去,每有临仿,犹隐隐在目耳!”云云,疑即为潘道根所记是卷)。有明夏的《潇湘夜雨图卷》、宋范仲淹手书《象山令顾方祠碑》。此外还有宋元人画册、吴郡王声画《西厢记》,钱几山花卉册、王翚山水、杨子鹤青绿山水、董香光字轴、宋克墨迹等。以上均见于潘道根《隐求堂日记》。二是精鉴赏。王学浩在寒碧山庄客居的十年中,鉴赏了像北宋王诜《层峦古刹图》等大批古人名迹,在阮元府中曾见到王蒙山水小帧以及张少峰所藏的文徵明《少峰图》真迹等。所谓“尽观所藏”、耳濡目染,下笔遂致其妙。诚然,受明末画坛仿古风的影响,王学浩是仿古风的忠实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但他和那些把仿古作为玩弄笔墨技巧的画家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学古但不泥古,学古思变,化古为我。我们不妨从他对笔墨技法的一些感悟来分析他的创作思想:

1.用笔。王学浩认为:“六法一写字尽之。写者意在笔先。”㉙“字要写,不要描,画亦如之。一入描画,便为俗工矣。”㉚陈文述在《王椒畦先生诗画册序》中有以下一段话,说得十分透彻:“盖君作画,纯运腕力,无论笔管长短,以三指尖撮其末,谓即书家拨镫法。君尝与余论书,谓唐四家惟褚登善得右军法,其力纯在虚处。作蝇头书亦以此法行之,可知功力之深矣。”㉛

所谓三指执笔的“拨镫法”的理论,未见时人提及,可见王学浩对此十分重视,认为这是中国画创作的第一要素。王氏亦以书法见长,“书无不工,篆隶古劲,直接秦汉,真书从欧入褚,晚探二王之秘。行书得《瘗鹤铭》笔意,坚苍浑厚,自成一家”㉜。

2.设色。王学浩对于山水画的设色,十分赞同王原祁的观点:“青绿一法,与墨为表里,所以补笔之不足。若使墨自为墨,色自为色,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㉝

王氏《山南论画》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强调设色为的是补笔墨之不足,因此,设色作品以浅绛敷色居多,追求的是古雅和简淡的风格。

3.点苔。王学浩对于点苔的论述十分精辟,他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前人未明说的经验:“点苔最难,须从空坠下,绝去笔迹,却与擢不同。擢者秃笔直下,点者尖笔侧下。擢之无迹笔为之,点之无迹用笔者为之。尝见黄鹤山樵《江山渔父图》,其点苔处粗细大小无一可寻笔迹,真得从空坠下之法。及细阅耕烟、麓台之作,俱未空行绝迹,然后知此法之不传矣。”㉞

王学浩的点苔确与众不同,他是“尖笔侧下”,后人解释为“泥里拔锥,尖瘦确实,异常凝重,却异常峭厉”㉟。细观王学浩作品的点苔,大多显尖瘦状,有聚有散,有浓有淡,十分精采,深得黄鹤山樵遗法,不通晓笔法者实难为此。相比之下,王石谷和王原祁的点苔法,则为之逊色,可见王学浩并非口出狂语。

4.论画诗。王学浩的论画诗有非凡的见解,不妨一读。《论画示刘小峰》:“平淡乃从绚烂极,老成到底是婴儿。欲知脱去町畦处,便是超凡入圣时。”其二:“轻挑浅拨出希声,平淡天然见性情。参得此中消息透,荆关摩诘拍肩行。”《题石谷子画》:“寥寥数笔写荒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意到何妨笔不到,偏于笔外耐人看。”㊱《仿梅道人山水》:“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来用未真。此是石田自题句,可知渠是过来人。”㊲

黄大痴的用笔,梅道人的用墨,倪云林的简静,董其昌的平淡天真,是晚年王学浩所梦寐以求的境界,也是为什么“以破笔入画”的原因。他深知,学南宗不变其法是没有出路的。因此,现代画史把王学浩列入南宗的嫡传人物,立论似欠当。

三、赝作和代笔

王学浩晚年画名日重,片楮尺纸,人争宝之。据史称他有田在昆山、新阳两县,征赋税时县令特许他免缴,以画代偿。纵观历代画家一旦成名,代笔和赝作也相继而生,王学浩当然也不例外。黄宾虹云:“王椒畦学浩,画法得力于痴翁,晚年名益重,日不暇给,间有率意之作,致赝本杂出,以求重价,而其名不少累。”㊳供求失衡就会出现以假代真,这是艺术品进入流通领域后的必然结果。近人褚德彝亦云:

此册(指王学浩仿古山水册)凡八帧,清奇古逸,无不悉备,用笔苍劲,淹有秀均,此由画学深邃,复佐以书卷,雄浑坚卓,脱尽画史习气,实椒翁中年用意之作。近年赝本日多,率作梯子树、带水皴,椒翁真面全不可见,展玩此册双眸为之一洗。㊴

所谓“梯子树”和“带水皴”乃是赝品作者的弄巧成拙。以石法为例,王学浩在许多仿黄鹤山樵的作品中,对其独创的解索皴理解得十分深刻。在王学浩的笔下,笔锋旋转由于辅以提按顿挫的动作,因此线条圆转有弹性,灵动有变化,这是精于笔法所致。而赝品作者由于不懂笔法,笔锋单向旋转,无提按动作,线条就显得浮滑和轻飘,即所谓“带水皴”,只要一作比较,就不难区分。清人柴小梵《梵天庐丛录》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相传先生(指王学浩)自嘉庆末归玉峰后,画名益重。装潢家悬其画数帧,有吴江蒯姓者,诡词借观,潜易临本归之。主悟其欺,屡索不还,讼之官得真本乃己。㊵

这种明目张胆的“调包”,和高士奇偷换《韭花帖》有异曲同工之妙。蒯姓者此举多半是为了牟利,当然也不排除他对王学浩作品“爱之甚切”,求之不得,故出此招。

王学浩弟子颇多,有颜炳(朗如)、郎际昌(芝田)、龚成章(少仪)、俞岳(少甫)、惠磐卿(士昭)、和亲仁(耕云)、李松溪诸人。其中不乏为门下高足者,所作山水几能乱真,王学浩由于性恬淡旷适,对代笔之事似乎亦泰然默认,《墨林今话》有一段话:

龚成章,号鲁载,王学浩弟子,善山水。因其妻系王氏,遂得学浩之传。凡学浩寻常应酬之作,半出其手。学浩为加数笔,见者莫辨。时学浩名噪甚,求画者盈门。常欲自图其所居山南老屋,方伸纸,客至,谈久而去,则墨渖淋漓满纸。学浩熟视,谓顾诸弟子曰“吾忆初出时未尝下笔,此何来耶?”诸弟子皆匿笑,已知成章作。谓曰“汝笔墨乃至此乎?”即题己名其上,张之中堂。㊶

由画家本人亲自承认并参与对自己作品的作伪,在画史上可称得上是一趣闻,但却给后人的鉴定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故对于王学浩的绘画作品,既要区分其精品与应酬之作,又不能单凭款、印无误即断定为真,这是鉴赏和研究时不能不察的。

注释:

①⑨㊱[清]潘曾莹《墨缘小录》。

②⑤⑫⑬⑱㉔㉕㊶[清]蒋宝龄《墨林今话》。

③⑯[清]同治《苏州府志》。

④[清]颜炳《山南论画后跋》。

⑥[清]徐瀓《吴门画史》。

⑦㉛《王椒畦先生诗画》序。

⑧⑩㉗《王椒畦先生诗画》题识。

⑪⑮⑲㉜[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

⑭㉙[清《]清史稿》。

⑰[清]蒋宝龄《琴东野屋诗集》。

⑳㉑[清]潘道根《隐求堂日记》。

㉒㉚㉞[清]王学浩《山南论画》。

㉓㉙上海博物馆藏《王学浩仿古山水册》跋。

㉖[清]秦祖永《桐阴论画》。

㉘㉟[清]张海讴《曼陀罗轩闲话》。

㉝太仓博物馆藏《王学浩山水扇面》。

㊲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藏《王学浩仿梅道人山水》。

㊳黄宾虹《籀庐画谈》。

㊵[清]柴小梵《梵天庐丛录》。

猜你喜欢

嘉庆山水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一处山水一首诗
再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