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实在”
2018-11-29雒会龙
雒会龙
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氛围日渐浓厚。传统国学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地域特色,但不得不说,文化进校园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以此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重视对文化活动的反思。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存在重活动而轻反思的倾向。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由活动上升为一种和谐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爱惜公物;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师生关系和谐,体现在言谈举止上的温文尔雅、精神面貌上的焕然一新。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网络教育完全可以跨越时空,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传播完全可以通过“两微一端”来进行,以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朋友圈”,增强文化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