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高效设问,引领深度学习——以《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为例
2018-11-28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邢玉红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邢玉红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主动探究、强化辨析、深入加工且构建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困惑,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借助于自我追问的方式不断走向文本的深化过程。正所谓“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为此,语文教学就应该学会以“问”为起点,引导儿童深入思考、多维考量,使得儿童语文的发展更加清晰而深入。笔者以《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前设问,打好深度学习的开端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质疑,是学生深度化学习的开始。深度学习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深度思考。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自身经历和感知过程中蓄积了相应的认知经验,为感知、解读文本蓄积了基础。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问,并借助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为深度化的学习筑牢基础。
教学《珍珠鸟》时,教师专门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学单:(1)读了课文,我想提醒同学们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2)课文中,我难以理解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课文,我还想追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问题单的设置涉及文本的生字词、难以理解的语句以及自己对整篇文本的质疑和反思。在教学之前,教师借助于这样的问学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原始经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感知,同时也明确了学生解构文本时可能存在的障碍,为深入洞察课文“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主题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形成自己的困惑、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在综合性考量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这些认知思路和困惑点梳理成为教学思路,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促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借助于问学单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有效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从零起点开始。
二、课中设问,促发核心认知的裂变
核裂变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原子核在分裂成多个原子的过程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对于学生的阅读来说,学生在原有认知的扬弃过程中就必须要借助于问题的导火索,激荡并提升思维意识,助力深度学习的开始。
对于文本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要进行有效分化,不断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将“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作为核心问题。很多学生一开始显得捉襟见肘,无从下手,教师则从课文中关键性的核心语句出发,聚焦“信赖”和“美好的境界”这两个关键性词语,从而将原本的核心问题转化为:(1)“美好的境界”是什么?(2)小珍珠鸟和作者之间的“信赖”是怎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这两个问题贴近学生的认知,为学生铸造了向文本深处不断发展和深入的阶梯。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通过自主性地追问和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寻找到学习的相关脉络,在经历了核心问题产生、裂变与统整的思维历程中,不断强化语文学习的深度体验。
三、个性阐述,发展思辨意识的再现
学生的深度思考是借助于问题在层层剥笋的过程中不断突进的,但由于彼此之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对于问题思考的角度和成果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因此他们会运用完全迥异的语言将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感知进行表达。著名语言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关注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深入洞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为铸造学生良好的思辨意识助力。
如在教学《珍珠鸟》最后的环节,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就是一只鸟儿,你喜欢像文中这只珍珠鸟一样依附于人,还是喜欢在大自然中自由徜徉呢?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大胆地说出想法,有的学生想和自己的主人一起生活,主人给了我自由,我不忍心和他分手;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是一只小鸟,就应该为了自由飞向天空;有的学生内心充满了矛盾,留下来虽然衣食无忧,安全也有保障,但真正的自由却没有获得。如果飞出去,又害怕已经不能适应自然界的生活……
无论是教还是学,只要有了真正的思辨,思维才会有深度,将思辨教学贯穿于教学体系中,儿童的思维才能在不断地激荡过程中自由发展。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借助于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儿童进行质疑和批判,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真正促进深度学习的不断落实。
四、构建联系,凸显深度学习的链接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并不是由单一文本独自形成的,每一篇文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某一篇文本的教学不能将视野局限在单篇文本上,而需要通过探寻文本之间的联系,转向对单元体系的关注。
如《珍珠鸟》的教学和整个单元课文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归到教材的单元层面上,深入思考:这个单元由课文《珍珠鸟》《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组成,这三篇课文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和共性特征?编者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来编排这三篇课文呢?学生在深入学习之后,认识到《诚实与信任》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珍珠鸟》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产生信赖的境界;而《九色鹿》则是揭示了做人应该信守诺言,不能见利忘义,程度在不断递进,所阐述的真理也在不断升级。
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各自为营的,它们之间一旦有效联系,就会形成高度有效的合力。在单元教学的收尾工作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儿童建立起内在的认知联系,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在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开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高端思维,从而形成具有体系化的认知。
高效问题是激发学生内在认知思维的有效手段,更是向文本深处不断逼近的重要方式。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