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想象
2018-11-28⦿王莉
⦿王 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学中“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设置悬念,打开思路
想象作文的教学重点首先放在打开学生的思路上,设置悬念这种技巧运用于教学的导入和片段的撰写两个环节,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产生一股强烈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时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好奇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悄悄地发芽,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疑问,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想象,为想象作文的成功创造条件。在动笔写片段的环节中,设置悬念后,立刻让学生动笔续写,这样避免“人云亦云”的现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紧扣课标,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努力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大胆想象和自由表达,尽量让其想象呈现多样化趋势,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得到贯彻和落实。课堂上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孩子多说,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交流片段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通顺的语句表达,用学过的细节描写方法使内容具体、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玩词语游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方法来源于心理学,是指在毫无关联的概念或者词语中间建起能联想的关系。原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任何两个概念或者词语之间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转化,从而建立起联想的关系。这种理论,我们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实践,特别是应用到想象力作文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给学生“梨子”“爷爷”“筷子”三个词语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就可以扩展到“苹果梨子-果园”“果园-赏月”“赏月-爷爷”“爷爷-美食”“美食-筷子”,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扩展,这样,一篇有血有肉的作文就出现了。
三、以生为本,凸显地位
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面都有限,他们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会感到自己有话可说,不存在选材上设置障碍,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想象上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作者必须有充分的主动权。因此,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在习作活动中,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启发、构思故事、撰写片段、点评修改,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梳理,学生的想象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习作教学中,一位老师上《自我介绍》,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得这堂课妙趣横生,又扎实有效。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弹珠、刷子、麦当劳的标志、玉米棒。由这些图形组成了一张脸,并以此介绍自己的性格特征:弹珠代表好奇的眼睛,刷子代表在看到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眯起的眼睛,麦当劳的标志代表大大的鼻子,一有好吃的东西,就会张开像玉米棒一样的嘴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由自己的性格特点,联想到某一代表性的事物,再结合这一事物的特点,夸张而不脱离实际,幽默地介绍自己。在学生大胆的想象中,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双得。
四、创新命题,放飞想象
作文教学中,要敢于改革命题形式,创设想象空间,摆脱定势思维。通过想象,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也能展望美好的明天;既能看到现实的自我,又能设计出未来的自我。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应该算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试想没有古人“飞天”的梦想,就不会有今天载人飞船的升空。只要学生能够动脑子,善于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就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学生的想象一但调动起来,就如同脱缰的野马,驰骋草原;如同翱翔的雄鹰,大展鸿图。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学生“看”得更远、更深,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使普通的形象富有灵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这种释放的思想一但放飞,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创造力。爱迪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总之,丰富的想象力是作文成功的根本。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就会对生命有一次全新的体验,写作素养的萌芽便会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