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礼貌框架下的规避责难话语研究
2018-11-28何春燕
何春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1.引言
规避责难源于最深层的追求自我利益的意识。此处的责难既包括责任,也包括舆论谴责或惩罚。对责难的研究受到了各个学术领域的关注(Sher, 2006; Tilly, 2008; Scanlon, 2008; McKenna,2012; Coates & Tognazzini, 2013; Malle等, 2014),一些学者更是强调规避责难在政治和其他公共机构中的影响(Weaver, 1986; Weick & Sutcliffe, 2007;Hood, 2011)。规避责难不仅可以避免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或惩罚,免受公众的谴责,保住自己的声誉和地位,而且有利于逃避反对派的攻击。Weaver(1986)认为,在影响决策者的三种动机中(追求好评、追求合理政策、规避责难),决策者“寻求的是责难最小化,而不是好评最大化和合理有效的决策”。
2.语言学视角下的规避责难话语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对规避责难话语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多集中在政治话语方面。现有的分析途径主要有:
(1) 探讨话语中的辩论策略,即话语是如何操控公众对“损失”和“行为主体”的认知的,如何使其相信某事件造成的损失是微乎其微的且行为主体在此过程中是无目的、不知情和非自愿的(Van Eemeren等, 1996; Reisigl & Wodak,2001;Wodak, 2011; Fairclough & Fairclough , 2012)。
(2) 从认知入手,构建话语中的叙事框架。Lakoff(2008)认为,人类的思维并非总是理性的,因此,对话语的理性分析必须和以情感为主导的策略相结合,比如“拯救叙事”和“烂苹果框架”。
(3)“否认”策略。会话分析者认为,否认是应对责难的最佳方式(Pomerantz, 1978)。Van Dijk(1992)把否认策略分为五大类:1)否认行为本身;2)否认当事人对事件的掌控能力;3)否认意图;4)否认目的;5)对自身错误的弱化。其中,否认意图尤为有效。此外,“转而责难受害方和对立方”的认知和社会策略也可以被认为是程度更高的否认(Wodak, 1991)。
(4) 对行为者和行为的呈现。行为者的呈现方式主要可以从命名和归因两方面分析,具体包括所指、名物化和谓词策略;而行为则通过去主体化、泛化和抽象化得以呈现(Van Leeuwen, 1995,1996, 2008)。
(5) 合理化策略的使用。规避责难通常需要对机构行为进行解释,证明其正当合理性。Van Leeuwen(2007: 92)将此合理化策略分为以下四类:诉诸权威以求合理化,诉诸道德评价以求合理化,工具性解释和理性解释,诉诸关于合理化行为的叙事。合理化策略侧重于终止争论,而非通过争论达成双方意见的一致。
Hansson(2015)整合前人研究,提出了政府机构规避责难话语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在宏观层面借用了Hood(2011)对公共管理中规避责难策略的分类,而微观层面则对话语历史分析法的分析工具和上述五大分析途径进行了梳理。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的主要特点有:1)研究对象多为政治话语;2)五大分析途径均非以研究规避责难话语为主要目的,因此分析策略较为零散;3)各种分析策略虽然在Hansson(2015)的分析框架中有所整合,但相互之间有诸多重叠和难以界定的现象;且每种策略对应的语料来源不同,缺少对完整语篇的分析。
鉴于此,本文拟选取肯德基在“速鸡门”事件后官方发布的《致广大消费者的公开信》这一完整语篇,尝试从语篇礼貌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初步构建规避责难话语的语篇礼貌分析框架。
3.语篇礼貌分析框架
Sell(1992)在《文学语用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书面语篇的礼貌问题。他将语篇礼貌分为两种类型:选择式礼貌和呈现式礼貌。选择式礼貌(selectional politeness)即语篇作者在选择文体和内容时要遵守所在文化圈内部的社会规约、道德规范、禁忌习惯等。呈现式礼貌(presentational politeness)则指语篇作者需要不同程度地遵循合作原则,以确保读者更好地了解语篇的信息和意义,以及选择特定语言形式来表达特定内容的动因。
Hatim(2001)以关联理论为分析框架,重新阐释了选择性礼貌和呈现式礼貌,并以此探讨了翻译中的语篇礼貌问题。他认为,语用意义涉及到两个层面的关联。第一个层面指语篇结构的关联,即选择性礼貌,属于社会文化范畴;第二个层面指命题内容有效性的关联,即呈现式礼貌,属于社会语篇范畴。
本文将讨论规避责难话语中的语篇礼貌问题,研究书面语篇与目标读者言语互动中是否存在潜在的不礼貌现象。论文拟借用Leech (2005)的宏观礼貌策略对“选择式礼貌”和“呈现式礼貌”进行具体诠释,旨在初步构建语篇礼貌分析框架以用于批评话语分析。
3.1 选择式礼貌
选择式礼貌指对文本行为的选择,以及建立该文本言外行为与礼貌的关联。
首先,根据实施言语行为的四个适切条件来判断该文本属于哪类“文本行为”。Searle归纳的四类条件分别为:命题内容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根本条件(何兆熊等,2000:101)。
其次,根据Leech对言外行为的分类,建立该文本言外行为与礼貌的关联。不同的交际目的对礼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有的交际功能对礼貌的要求高些,有的则可低些。根据语言的言外功能和在言语活动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Leech把言外行为分为四大类:竞争类、和谐类、合作类、冲突类。其中,合作类与礼貌无关联;冲突类则不可能礼貌;竞争类是礼貌与行为的竞争;而和谐类本质上是礼貌的。由此,批评话语分析中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和谐类和竞争类的言外行为。这是因为,批评话语分析者对于带有明显偏见的语言选择或者语篇中明确表达出来的不礼貌不感兴趣,他们特别关注的是语篇中那些不被直接言明的隐藏在语言表达背后的假定、信念和价值观。
3.2 呈现式礼貌
Leech(2005)对其于1983年提出的“礼貌原则”进行了修正,用一条宏观的礼貌策略代替了先前的六个礼貌准则,具体表述如下:
Grand Strategy of Politeness: In order to be polite, S expresses or implies meanings which place a high value on what pertains to O (O = other person[s],[mainly the addressee]) or place a low value on what pertains to S (S = self, speaker).
这条策略中共有两组关键词:自身和他人,高价值与低价值。因此,呈现式礼貌的分析也将围绕这两组概念展开:
(1) 呈现式礼貌之角色转换,探讨文本对“自身”和“他人”两类角色的构建和转换。
(2) 呈现式礼貌之信息传达,主要讨论数量原则和信息原则在语篇礼貌分析框架中的呈现形式。由此,尝试从批评语用学视角对“高价值”与“低价值”进行具体诠释。
4.规避责难话语分析——个案研究
规避责难的方式很多,不同时候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Mark等(1999)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将决策者的各种规避应对方式分成了四个层次:评估事件阶段、寻找替罪羊阶段、辩解行为阶段和评价行为阶段。本文所选案例是肯德基在“速鸡门”事件后官方发布的《致广大消费者的公开信》,属于第四个层次,即评价行为阶段。决策者采取“悔改”策略降低责难,公开道歉,并利用“象征性改革”策略声称已经对事件采取了改革措施,许诺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全文如下:
尊敬的广大消费者:
大家好!
近期中国百胜鸡肉原料供应的一系列事件给大家带来了困扰和影响。事件发生后,我们迅速配合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同时也展开了自查与检讨。现在看来,无论是企业自检流程可操作性欠佳、公司内部沟通不到位、供应商调整速度不够迅速、检测结果没有主动通报政府、个别员工的不妥言论,还是不够快速透明的外部沟通,都有不足之处令人遗憾,我谨代表中国百胜向大家诚挚道歉。
百胜旗下肯德基自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倡导“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总策略,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打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餐饮品牌。百胜深知餐饮企业的第一要务就是食品的安全。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我们向广大消费者郑重承诺:
1.坚持 2005 年以来的企业自检行动。继续在政府的监管措施之外,增加供应商对百胜供货的检测要求。同时改进对供应商抽样复检的方式,提前在供应商出货前完成,避免问题产品进入百胜物流体系;
2.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主动及时通报企业自检发现的问题,供政府监督管理;
3.提高供应商对食品安全管控能力的要求,严格审核现有供应商的资质,加快供应商队伍的优胜劣汰进程;
4.扶持鸡肉供应商采用先进养殖方法和管理模式。
我也郑重向大家承诺,从我做起,并要求百胜员工始终以谦虚的态度,聆听各方声音,尽一切可能付出最大的努力,面对问题,严肃整改,提高管理品质,以实际行动赢回大家对我们的信任。
再次送上我及百胜真诚的歉意,衷心感谢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与谅解。百胜重申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关的决心,让大家在肯德基吃上放心鸡肉。
苏敬轼
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
2013 年1月10日
4.1 选择式礼貌
首先,从文本整体来看,可以确定该“文本行为”是道歉,因为其满足了道歉的四个适切条件:
1) 命题内容条件
说话人言及一个他自己(和他所代表的团体)过去的行为。这里的说话人即语篇的发出者苏敬轼,言及的内容是其所代表的百胜肯德基在“速鸡门”事件中的所作所为。
2) 准备条件
说话人相信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符合听话人的心理期待的,但这些内容并非是他经常表达的。这封致消费者的公开信是肯德基在真相曝光后迫于无奈才发表的官方申明,显然是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期待的。
3) 诚意条件
说话人真心表达自己的悔意或愧疚。从公开信表面措辞来看,这个条件似乎是成立的。然而,通过对其交际意图的分析,可以看出肯德基在言语意向上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供应商及其他相关机构都有失真诚性。下文将从“呈现式礼貌”的角度进行具体探讨。
4) 根本条件
说话人表达对命题内容中所言及行为的态度或心理状态。通过“告知”、“情感表达”和“承诺”,公开信清楚地向消费者传达了多个交际意图。
其次,“道歉”属于四大类言外行为中的和谐类。和谐类的言外行为指的是在语言活动中,听话的一方是受益者的那一类言外行为,如建议、承担、许诺、祝贺、道歉等(何兆熊等,2000:215)。因此,从言外行为和礼貌的关联来看,“道歉”在本质上是礼貌的。事实上,本文选取的文本从表面上看确实是非常礼貌的。接下来需要分析的是文本与目标读者言语互动中是否存在潜在的不礼貌现象,这也是语篇礼貌框架的主旨所在。
4.2 呈现式礼貌
呈现式礼貌分为两个方面:角色转换和信息传达。
4.2.1 呈现式礼貌之角色转换
Leech (2005)的宏观礼貌策略根据不同的“语用制约”细分为十种情况。其中,主要适用于“道歉”类言语行为的是第五种情况:
(5) place a high value on S’s obligation to O也就是说,“自身”冒犯了“他人”,因此道歉中应凸显自身的过失及其对他人应负的责任。那么,在这封公开信当中,究竟有哪些社会角色参与进来,而其中到底谁是自身,谁是他人呢?这样的角色构建是通过怎样的策略实现的呢?
目前没有针对此病害的有效防治药物,所以主要防治措施就是选择良好的抗病品种。小麦种植区采取科学轮作,不能只单纯种植小麦,有效降低田间发病概率。同时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小麦在返青后,需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使地表温度及土壤通透性相应增加。灌溉返青水过程中,还需要以小麦生长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适量增加速效氮肥。针对病害程度较轻的小麦田,可在小麦返青期使用浓度为5%的菌毒清,500倍液加稀土1000倍液进行喷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程度,避免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首先,肯德基是百胜旗下的品牌,但因其是速鸡门事件的直接责任者,理应是这封公开信的道歉主体。然而在公开信中,道歉的主体既非肯德基,也非中国百胜,而是中国百胜的首席执行官。这就从第一个层面模糊了事件的直接责任方,这样的安排也为将肯德基从“自身”塑造成“他人”埋下了伏笔。
其次,信中只有两次提及肯德基,而这个真正的施为者(即直接责任者)和其实施的不当行为却无一处被关联。“肯德基”的第一次出现是其正面形象的呈现——致力倡导“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总策略,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打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餐饮品牌。文中的几个修饰语(如“一直”“致力”“全心全意”)更是把肯德基一贯的诚意与责任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企业缘何会卷入速鸡门呢?
所以,信中向公众传达的真正“有问题”的“自身”是以下几方面:
其一,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中国百胜鸡肉原料供应”。公开信开篇即有此暗示——“近期中国百胜鸡肉原料供应的一系列事件给大家带来了困扰和影响。”肯德基运用“稻草人推理谬误”,先拿供应商开刀,其中心思想就是:作为一个跨国企业,我的管理严格,食品安全,信誉良好,出现速成鸡问题主要责任还是中国供货商。我们已经中断了与这批供货商的合作,问题很快就会解决。此举意在将责任全部推给中国企业,保全自己。
接下来,公开信又以承诺的方式向消费者暗示了鸡肉供应商在此次事件中应负主要责任。换言之,解决了供应商的几大问题也就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第一、三、四条承诺中,分别是对供应商供货的检验、供应商对食品安全的管控能力及供应商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模式。公开信把第二条(主动及时通报企业自检发现的问题)最应该承诺的内容“隐藏”在众多承诺之中,再一次弱化了肯德基在此次事件中应承担的主要责任,突出了供应商的反面形象。
其二,使用“烂苹果策略”,即在机构内部找到具体责难对象,以此保全整个机构名誉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高层利益)。这里的“烂苹果”显然是“个别员工”,而且是其“不妥言论”。肯德基速鸡门事件始于2012年11月23日中国经济网的报道,即作为肯德基的鸡肉供应商、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培育雏鸡到成品鸡只需要45天。此事一经披露,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反响。肯德基于当日下午在其新浪官方微博回应称,公司在粟海集团的采购量仅占总采购量的1%,过往食品安全记录正常,公司将对媒体报道内容进行调查和处理。此言论招致网友和媒体的强烈不满。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粟海集团的多家签约养殖场,看到饲料袋上爬满苍蝇,许多鸡安静地躺着不动。对此,肯德基于29号在官方微博上发表申明称白羽鸡45天的生长周期属正常现象,没有证据显示供应商山西粟海集团在养殖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希望消费者理性对待。直至上海市药检所于12月21日发表申明,揭露肯德基刻意隐瞒检测结果,继续使用不合格鸡肉的行为,肯德基才迫于无奈在2013年1月10日发表此事曝光以来的第一份官方道歉申明。然而,无论是“个别员工的不妥言论”,还是“公司内部沟通不到位”,似乎都把肯德基高层管理者和发布官方微博申明的个别员工割裂开来,意在把公众注意力引向直接导致大家不满的“不妥言论”,而非事件的真正问题。
其三,文中也暗含了将政府作为“他人”的意图。先看第一条承诺中的“继续在政府的监管措施之外”。这个修饰语的意思是肯德基自2005年以来的企业自检行动完全是自发行为,是超出政府的监管要求的。而第二条中的“主动及时通报企业自检发现的问题,供政府监督管理”,其潜台词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未要求企业主动通报,而肯德基可以承诺做到。由此,这封公开信在不遗余力地将肯德基塑造成无辜的甚至是正面的“受害者”形象的同时,巧妙地隐含了对政府监管措施的指责。
呈现式礼貌中的信息传达主要涉及到两方面:数量原则和信息原则。下文将讨论其在语篇礼貌分析框架中的呈现形式。由此,尝试从批评语用学视角对“高价值”与“低价值”进行具体诠释。
1) 数量原则
(1) 等级(小句)数量含义
数量原则的运用是为了实现语句陈述的适当的强度效应,其用于有体现“荷恩等级关系”词语的句子(徐盛桓,1993)。
首先,肯德基将这一系列事件锁定为“近期”。但实际上,从上海市药检所于2012年12月21日发表的申明中可以看到,早在2010年至2011年两年内,在百胜集团委托上海市药检所检测的样品中,有山东六和集团鸡类产品19批,其中8批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形式报给百胜集团。然而肯德基一直刻意隐瞒检测结果,继续使用不合格鸡肉。公开信开篇,肯德基选用弱项表达“近期”,从而对事件持续时间之长进行了否定。
例如:现在看来,无论是企业自检流程可操作性欠佳、公司内部沟通不到位、供应商调整速度不够迅速、检测结果没有主动通报政府、个别员工的不妥言论,还是不够快速透明的外部沟通,都有不足之处令人遗憾,我谨代表中国百胜向大家诚挚道歉。
上例是道歉信的核心所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的是一系列的“弱式陈述”,如“欠佳”、“不到位”、“不够迅速”“不够快速透明”“不足之处令人遗憾”等,这些缓解语气的表达明显减弱了事件的严重程度。
(2)内容数量含义
例一列出了百胜道歉的六大原因,但细细读来恐怕只有“检验结果没有主动通报政府”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将关键原因“隐藏”在众多原因之中,是“弱式陈述”的另一体现,从而使听话人推断他对说话人的语义不能做出语义较强的理解。由此,道歉信成功转移了听话人对真正问题的关注,同时巧妙地制造了肯德基自我检讨力度之大的假象。
另外,从整个语篇各类内容数量的分配来看,与社会文化语境下对一篇公开道歉信的预期稍有不符。主要表现在叙述事件经过和解释过错原因的部分较短,而将相当长的篇幅放在了承诺上面。这与Page(2014)对“公司道歉策略”的研究是一致的,即尽可能少地提及冒犯的原因和对其进行可能有损道歉者面子的解释,而将道歉的重点放在如何弥补上面,从而最大程度地保全道歉者的面子,缓和与消费者的关系(Page,2014: 43)。
2) 信息原则
信息原则的运用是为了在运用一个句子时有足够的信度,即可靠地输传出自己想要输传的信息或可靠地理解句中的信息(徐盛桓,1993)。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预设和蕴涵来推导出语句的一般含意。
“事件发生后,我们迅速配合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同时也展开了自查与检讨。”这句话预设的是:我们对速成鸡事件前发生的事情并不知情,而且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此前的调查似乎也并不充分。话语诉诸上级机构,既巧妙地否定了肯德基刻意隐瞒两年内检测结果的事实,又彰显了其配合调查和自查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给读者以错觉。
“企业自检流程可操作性欠佳”的预设是企业有自检流程,且流程完备规范,只是可操作性欠佳而已;“检测结果没有主动通报政府”的预设是如果政府要求通报,肯德基会配合的,只是没有主动通报而已。这里用所谓目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要求企业向政府呈报自检结果和向社会披露自检结果来搪塞为何隐瞒质检结果两年不报。
5.结语
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规避责难话语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
第一,理论层面。以Sell(1992)提出的书面语篇礼貌问题为切入点,借用Leech(2005)的宏观礼貌策略对“选择式礼貌”和“呈现式礼貌”进行具体诠释,旨在初步构建语篇礼貌分析框架以用于批评话语分析当中。
第二,实践层面。文章选取了完整的非政治语篇作为案例,运用语篇礼貌框架进行具体分析,初步验证了该框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后续研究将对本文构建的语篇礼貌分析框架进行理论层面的完善,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话语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拓展批评语用学的研究空间。
[1]Coates, J.& A.Tognazzini (eds.).2013.Blame: Its Nature and Norms[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Fairclough, I.& N.Fairclough.2012.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Method for Advanced Students[M].London:Routledge.
[3]Hansson, S.2015.Discursive strategies of blame avoidance in government: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Discourse &Society, (3): 297-322.
[4]Hatim, B.2001.Text politeness: A semiotic regime for a more interactive pragmatics[A].In L.Hickey (ed.).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Hood, C.2011.The Blame Game: Spin, Bureaucracy and Selfpreservation in Government[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Lakoff, G.2008.The Political Mind: Why You Can’t Understand 21st-Century American Politics with an 18th-Century Brain[M].New York: Penguin Group.
[7]Leech, G.2005.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 [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6): 3-31.
[8]Malle, F., S.Guglielmo & E.Monroe.2014.A theory of blame[J].Psychological Inquiry, (2): 147-186.
[9]Mark, B., H.Paul’t, D.Sander & V.Gerdien.1999.The politics of blame avoidance: Defensive tactics in a Dutch crime ---Fighting Fiasco[A].In H.Anheier (ed.).When Things Go Wrong: Organizational Failures and Breakdowns[C].Thousand Oaks: Sage.
[10]McKenna, M.2012.Conversation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Page, R.2014.Saying‘sorry’: Corporate apologies posted on Twitter[J].Journal of Pragmatics, (62): 30-45.
[12]Pomerantz, M.1978.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Blamings[J].Sociology, (12): 115-133.
[13]Reisigl, M.& R.Wodak.2001.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M].London: Routledge.
[14]Scanlon, M.2008.Moral Dimensions: Permissibility, Meaning,Blame[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Sell, D.1992.Literary Pragmatics[M].London: Routledge.
[16]Sher, G.2006.In Praise of Blam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Tilly, C.2008.Credit and Blame[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8]Van Dijk, A.1992.Discourse and the denial of racism[J].Discourse & Society, (1): 87-118.
[19]Van Eemeren, H., R.Grootendorst & S.Henkemans.1996.Fundamentals of Argumentation Theory: A Handbook of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M].Mahwah: Lawrence Erlbaum.
[20]Van Leeuwen, T.1995.Representing social action[J].Discourse& Society, (1): 81-106.
[21]Van Leeuwen, T.1996.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ors[A].In Caldas-Coulthard, R & M.Coulthard (eds.).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London:Routledge.
[22]Van Leeuwen, T.2007.Legitimation in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J].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1): 91-112.
[23]Van Leeuwen, T.2008.Discourse and Practice: 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4]Weaver, K.1986.The politics of blame avoidance[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4): 371-398.
[25]Weick, E.& M.Sutcliffe.2007.Managing the Unexpected:Resilient Performance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2nd edition)[M].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26]Wodak, R.1991.Turning the tables: Antisemitic discourse in postwar Austria[J].Discourse & Society, (1): 65-83.
[27]Wodak, R.2011.The Discourse of Politics in Action: Politics as Usual(2nd edition) [M].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8]何兆熊等.2000.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9]徐盛桓.1993.论“一般含意”[J].外语教学,(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