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应姓“古”名“诗”
2018-11-28陈益林
陈益林
一.两种误区
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将“古诗(词)”教学与“古文”教学笼而统之,一齐称作“古诗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两者的分界,“古诗(词)”教学与“古文”教学毫无二致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外就是将课文的读记背和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古诗(词)”教学应有的诗味、诗趣、诗美常常受到冷落和漠视。也有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之中尽管注意到了诗味、诗趣、诗美诸问题,但常常将“古诗(词)”教学与“新诗”教学混为一体,对“古诗(词)”特有的诗格特征往往发掘乏力,施教缺法。
二.以上两种误区的形成,其成因有以下三种
1. 应试教育的功利心理
“考什么,教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在应试教育的催逼下,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应有的涵泳、熏陶之功被严重忽略。因为文言阅读检测中对字词句理解的考题多,分值高,所以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也往往沦为文言字词句知识积累的补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古诗词教学中,死抠字句的现象多了,而整体感知,宏观审读的把控少了。因为古诗词默写有必考题,而且分值不低,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现象多了,而潜玩美读的审美鉴赏少了。因为考试必有古诗词形式和内容理解的主观鉴赏题,迫于应试需要,课堂上解题套路的指导多,而对诗词本身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美学探究就少之又少了。
2. 新诗旧诗的界定不明
诗歌讲究形象思维,注重意象(景、物、人、事+情感=意象。意象一般分为人物形象、事象、物象和景象等四类)营造。这些是古诗词与新诗的共通之处。但在字句的精巧、节奏的鲜明、音韵的铿锵等方面,除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等诗家的作品作过突出的努力和追求之外,其余的中国新诗与中国古诗词是有很大差距的。古诗,尤其是讲格律的古诗词,非常注重字句的推敲之功,甚至达到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地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在整体感知,涵泳美读的基础上,对于古人遣词造句之妙,尤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咂感悟。而在节奏与音韵方面,古诗词都有新诗普遍难以企及的鲜明特点。如《诗经》时代的作品重章叠唱、回环复沓的整体布局,四言为主、两字一顿的句法特点,朗读时就须提请学生加以关注。“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尤其是像这类古今相差很大的词序颠倒、句法错综的语言特点,朗读时尤须提请学生注意。古诗词都讲求押韵,而新诗中的自由诗对押韵就没有硬性的要求。指导学生朗诵古诗词时,必须重视对作品押韵的研究,不认准韵脚,朗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古诗词押韵用的是古音,不少古诗词的韵脚,用普通话读起来已不押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音韵学知识,帮助学生用古音来认读古诗词的韵脚,以增加朗诵的音韵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麻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中上引诗句,每句的末字都是韵脚,用普通话诵读已不能体会其中的音韵之妙。而“蛇”“麻”“家”“嗟”诸字,宋末平水人刘渊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所编的“平水韵”中均属“下平六麻”韵。用唐宋时期的中古音,“蛇”可念做shá,而“嗟”可以念做jiā。明乎此,指导学生用中古音诵读,古诗的音韵之美得以呈现,背诵的效果一定也可以增强。如果完全按照教授新诗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诗,其间必多龃龉之处。
3. 诗词格律的常识匮乏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诗词格律知识普遍欠缺,遑论拿起笔来写点古诗词了。不懂古诗词格律,却在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实在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说轻一点也是隔靴搔痒。“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中华诗词大会》中,主持人董卿良好的文化底蕴受到观众普遍好评。董卿对古诗词的古音平仄也很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看”字普通话念仄声,而在古音中应该读平声的现象,董卿都关注到了。古音中,下列“看”字都应该念平声,否则就不符合平仄和押韵规律。“遥看瀑布挂前川”,句中“看”字念平声,与上句“日照”中的仄声字“照”构成平仄相对;“相看两不厌”,句中的“看”念平声,与下句“唯有”中的仄声字“有”构成平仄相对;“横看成岭侧成峰”,句中的“看”字念平声,与下句“远近”中的仄声字“近”构成平仄相对;“常得君王带笑看”,句中的“看”字念平声,这样才可以与首句末字“欢”,末句末字“干”构成一组平声韵韵脚。平水韵规定,一般情况下,律诗、绝句都是押平声韵的。而对诗词格律一无所知的语文教师,是断难领略其中的妙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神游”到底指什么?一说是“精神游历”,“故国神游”是个倒装兼省略句,可以理解为“(我的)精神在旧战场上游历”。另一种说法认为,“神游”应理解为“在古战场上空游弋的周瑜的英灵”。孰是孰非,怎么取舍?如果懂点古诗词格律,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按《念奴娇》词谱,下阕“故国神游”处平仄规律应是“仄仄平平”。如果“神游”是“游弋的英灵”,那么句中“神游”应改作“游神”。这样既符合平仄规律,又造句自然。由此可见,将“神游”理解为“游弋的英灵”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故国神游”,是个倒装兼省略句,还原补充为正常语句,就是“神游于故国”。因为出于“仄仄平平”的格律要求,才作倒装兼省略处理。下阕“多情应笑我”处的平仄格律是“中平中仄仄”(“中”指可平可仄)。为符合平仄格律,词人将“应笑我多情”写成“多情应笑我”。教师懂点诗词格律,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有位教师在讲评试卷时,遇到了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竟不知“喇叭声咽”中的“咽”读何音。如果懂点古诗词格律中的仄声韵,就会明白,“咽”字与“烈”“月”“铁”“越”“血”等字构成韵脚,均是古音中的仄声韵。词中的“咽”字自然应该读短促激越的“yè”音。
三.几点对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古诗词教学真正姓“古”名“诗”,教师一是要努力克服应试功利心理,二是要分清新诗旧诗的界域,三是必须加强古诗词理论知识的学习。古诗词的分类,什么词牌适宜写什么题材(比如《沁园春》词牌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绝句、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及古诗词常用的先景后情的章法套路,这些学起来都不难,难的就是古诗词的音韵方面的格律知识。不少教师也捧起过王力的《诗词格律》、夏承焘的《读词常识》等书,但翻不了几页就就废书而叹:“难如天书!”且让我改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为“吾尝终日而读矣,不如须臾一问也”。现在东方式的雅致生活正不断地在我们身边涌现,许多县市都有“读书俱乐部”“诗词楹联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语文教师应多多参加这样的一些组织活动。身边诗友多了,疑义相与析,许多读书中的疑窦,有师友传道解惑,常获茅舍顿开之喜。对于古诗词写作,笔者多年来一直“心向往之,却不能至”,但近年自从加入东阳市诗词楹联协会,听古诗词写作讲座,习作请诗友点评,自觉收获颇丰。“平起平收”“平起仄 收 ”“ 仄 起 平 收 ”“ 仄 起 仄 收 ”“ 平水韵”“词林正韵”“犯孤平”“拗救”“失粘”等原先认为深奥难解的概念都得到了较好的理解。不但学会了平水韵、中华新韵两种古诗词写作技法,课堂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有底气多了。
网络时代给古诗词鉴赏和写作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八斗文学”网站、“诗词吾爱”网站、“搜韵”网站,都可以给初学者带来很多帮助。比如“诗词吾爱网”、“搜韵”网站的检测功能,分“平水韵”和“中华新韵”两种,你任选一种进行绝句、律诗创作,写好后放入检测框内进行检测,网站马上会告诉你平仄、押韵等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修改建议。初学者以此为杖,古诗词鉴赏与写作能力很快便能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