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学 为数学课堂增添活力
2018-11-28王扣兵
王扣兵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江苏如东 226400)
引 言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节省时间,习惯性地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活动,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开展趣味游戏,活跃学生学习氛围
枯燥的数学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果教师一直灌输,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树头上挂满了“苹果”。教师用一些苹果形状的卡片代替这些苹果,并且每一张卡片的背面都有几道练习题。这时,教师向学生公布游戏规则:你们去摘苹果吧,前提是要把这个“苹果”中的练习题全部做对,才能够获得这一“苹果”。学生听完教师的游戏规则后,都很兴奋,纷纷进入到游戏中。有一学生选到一个苹果,上面的练习题有“12×2= 3×43= 241×2= ”。这位学生没有慌张,而是紧扣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解答,并迫不及待地向老师验证自己的结果。在得到老师肯定的回答后,他非常兴奋地去摘取了这一“苹果”。
趣味游戏的巧妙引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探索,乐于计算,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体验一些事物,而且数学内容本身就很单调无趣,复杂难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特点,适时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1]。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出示了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并将它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这些平行四边形纸片,探究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学生非常主动地进入到操作探究中。这时,有一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纸片,猜想平行四边形对边的长度相等、对角的大小相等。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开始了动手操作。有学生想到用量角器分别测量这两个角的度数,还有学生想到将纸片对折,看这两个角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就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而动手操作活动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
三、引导交流讨论,促使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限的,只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促使学生积极合作、互动,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百分数的内容有了简单的认识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一种种子的发芽率是98%,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在思考了一定时间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讨论交流。生1:98%的意思就是有100颗种子,到最后会有98颗种子发芽。生2:你说得过于绝对,这个98%只是一个概数,不是一定要有100颗种子,任意数量的种子都可以。如果一共有1000颗种子,那么最后可能发芽的种子有1000×98%=980(颗)……
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不仅可以活化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互动、交流,深化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习效率。
四、引导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积极体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还生于课堂,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2]。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对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几何体分别有了简单的认识,你们知道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都非常主动地自由结组,并进入到思考探究中。有一小组的学生自己制作了一个圆柱体,又制作了几个等底面积、等高的圆锥体,之后将这几个圆锥体拼凑在一起,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3倍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还有小组的学生想到利用橡皮泥捏出圆柱体,随后将其改捏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并从中观察两者的大致关系。学生在主动探究思考中对本节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中,教师联系教学内容,设计自主探究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也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引入生活元素,促进学生理解思考
数学内容枯燥无趣,很多时候学生感觉数学离自己很遥远,在学习时很难理解掌握,而数学的原型却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这一联系,引入一些生活元素,为数学课堂营造熟悉感,促使学生有效思考,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一个很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吧!在市场中白菜每斤1.5元,芹菜每斤1.6元,黄瓜每斤2.1元,西红柿每斤2.3元。现在我想要买2斤芹菜和4斤西红柿,最后我要支付给收银员多少钱呢?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思考,学生列出了两个算式“1.6×2= 2.3×4=”之后,利用自己课上所学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2斤芹菜一共花费3.2元,4斤西红柿共花费9.2元,这样共需要花费3.2+9.2=12.4(元)。学生从中对小数乘法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深了记忆。
生活元素的有效引入,将陌生的数学课堂变得熟悉有趣,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有效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内容,并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有效参与,灵动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赵丽.整合数学课堂资源 打造高效数学课堂[J].山西教育:教学,2017,(08):7-8.
[2]李岩.浅谈提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高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17,(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