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厌学心理问题探究—以重庆市武隆区实验小学为例
2018-11-28李铁英
李铁英
(重庆武隆区实验小学,重庆 408500)
引 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成为一支庞大的群体,我们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随同他们一起流入城市的子女,我们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重庆主城区甚至很多区县学校,如武隆区实验小学都有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厌学等心理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许多弊端,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仍存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着不利的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有的忙于工作,家庭教育方式欠妥、方法欠缺;有的文化水平低下,对孩子的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溺爱、放任自流。二是不适应学校环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校这个新环境,一时不能适应,再加上有很多城市子女有莫名的优越感,致使他们难以融入所在班集体,从而变得自卑,缺乏信心。三是教师经验不足。进城务工人员是近几年才在重庆市逐渐涌入,其随迁子女大量进入城市上学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由于教师没有充足的经验,只能借鉴其他省市学校的经验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处在不断摸索中。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厌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是学习上心理平衡的注意,自我接受态度的培养。由于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刻意追求升学率以及家长、学校、老师等诸多因素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严重打击其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等问题。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引导进城务工子女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差错。二是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家长学校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对小学(包括幼儿园)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教育是广义的家庭教育范畴,目的是促进每个家庭成员的素质发展与家庭和谐美满,是一种终身性和全员性的亲子教育。父母是子女共同学习的伙伴,也是第一任老师和终身的老师。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可以及时把控和接收有关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从而改善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配合学校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的教育工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这也是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三是扭转教育观,创设良好氛围。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摆正教育观念、维护教师心理是建立好稳固的“尊重、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才能引导好学生。教师除了要以身立教,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清除。四是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教师言行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因此教师的素养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学校领导努力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引导。
三、我校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厌学问题取得的成效
一是学生愿学、乐学。学生提高了自信心,缓解心理冲突时能运用科学的、理性的思维和新的应对方式,进而在主观上受到积极的影响。由于这种积极的主观情绪及心理状态上的改善,直接促使其在学习上愿学、乐学。二是家长重视管理。家长意识到了孩子厌学心理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开始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也加强了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方式,配合学校工作。三是教师关注、沟通。教师越来越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厌学心理问题,通过阅读文献及借鉴经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并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加强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 语
总之,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厌学问题,需要教师、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其以健康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原志阳.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