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拳种的文化形塑、演变规律与发展逻辑

2018-11-27陈新萌吕韶钧

中国体育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拳种中国武术武术

陈新萌,吕韶钧,李 根



中国武术拳种的文化形塑、演变规律与发展逻辑

陈新萌1,2,吕韶钧1,2,李 根1

1.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理论,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潭腿、螳螂拳、大成拳(意拳)为分析对象,探究武术拳种的文化脉络,解读武术拳种的价值意涵,梳理并呈现武术拳种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拳种受到易理、哲理、医理的文化形塑,表现为:易理符号化、哲理实践化、医理体悟化、性理自然化、拳理多元化、动作仿生化的拳种文化特点;2)中国武术拳种表现“从外到内”“由形至意”的特征演变规律和“武者差异发展、拳种多样融合、门户多元借鉴”的传承发展规律;以及“主观推想多于客观印证、描述感受多于审慎阐明、意会领悟多于实践反思”的拳理价值规律;3)中国武术以武者身体天资禀赋的独特性、生活命运轨迹的多变性、门户流派场域的空间性,围绕“借鉴性创始、多元化吸收、丰富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将国人对于“武”的认知,呈现为“拳种”的文化标识。

拳种;武术;文化;逻辑;太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学术理论的构建已成为“新时代”学术话语征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着力构建具有中国底蕴和特色的思想、学术、话语体系[28]。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武术,在经历“言必称西方”的话语解构之后,重归本土话语的体系建构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拳种,作为中华武术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为两者的研究建立了学术的机缘。因此,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理念指导,梳理中国武术拳种的文化形塑、特征演变以及个体、门户、流派的传承轨迹发展,提炼中国武术拳种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品格,呈现并完善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武术拳种研究。

1 中国武术拳种概述

中国武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百逾个,至清代大多已成体系[4]。有“太极、形意、八卦”;“劈挂、翻子、戳脚”;有长拳的“查、华、红、花、炮”;南拳的“洪、刘、蔡、李、莫”等等。作为在中国广袤大地孕育而出的拳种,无论是“南拳北腿”抑或“东枪西棍”,都是植根于传统社会土壤的技术经验的升华与创造,是国人文化实践的成果菁华。对于武术拳种的考察离不开文化传统在拳种形成、演变、发展中的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着武术人的思维意识与认知判断,决定着武者的行为导向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如同跨文化领域专家爱德华·霍尔所言:“文化隐藏的现象远远超过其揭示的现象,而它隐藏的东西对文化的参与者却最为有效。”[6]像如武术人的身体,拳腿膝肘可以成为伤人致命的武器,同时也兼具表达美感,产生令人赏心悦目形象的价值功能。不同目的导向的意志表达是武者主观意识的能动产物,也是作为自然和社会存在的文化实践的深刻反映。

因此,对于武术拳种的研究,需要回归其文化的坐标原点,探讨孕育其成长的母体对于武术拳种产生发展的内在形塑。需要说明的是:“武术人”或“武者”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是拳种习练者的统称,在后文拳种的叙述中会以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拳师说明人对拳种的影响与作用。行文围绕武术技术的产生、传习、承继、传播的动态发展,呈现拳种变革的规律特征,凸显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理论对于拳种融摄与丰富的动态过程,揭示传统文化对武术发展的隐蔽建构与潜在影响。而选取“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潭腿、螳螂拳、大成拳”6个武术拳种,是为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拳种发展,以技术对人身体不同层面的塑造影响为例,以拳、掌、腿、意、形、身的整体发展为由,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拳种作为研究、分析与说明的对象。

2 中国武术拳种的文化形塑

2.1 易理符号化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27]易理是《周易》之义理,其以哲学为主,借阴阳五行讲天地造化,人事休咎[11]。《周易》作为易理的本源,通过建立象征、创设八卦、撰系文辞的一整套系统来“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通过融合、会通、变化达到“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7],从而达到施利万物之功效。《周易》中的“象”“爻”“卦”“辞”是先贤将难以表述的道理、难以成书的真意、难以言传穷极的易理符号化、标识化、象征化。《易》有两个基本符号:- -;—。即阴爻、阳爻。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一阴爻一阳爻为“两仪”,“两仪”组合成“四象”;“四象”对举为“八卦”,整个《易经》就是以爻、卦排列组合而成的符号系统,对各符号系统的阐释还有一套与之配合的文字系统,由此阐发的文义、道理构成了易理的内核。“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6]古人认为,世间万物均具阴阳之属性,凡对立之事物均可用阴阳说明,然而,阴、阳二者却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又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生、相克、共存、转化的关系,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彼此相与的关系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认知方法,成为中国人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建立价值的重要观念。如,武术中仰掌为阳,覆掌为阴,实腿为阳,虚腿为阴均是用肢体表达阴阳的一种方式,或是用阴阳概念来说明动作的表述方式。由此产生的动静、虚实、刚柔、快慢构成武术易理的身体符号表达。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7]”阴阳并非是世间万物的初始状态,在阴阳之前还有一个混元之始——太极。“太极”是“阴阳”之母,是万物之理,是宇宙最初原始的混沌状态。《庄子·大宗师》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1]。庄子通过解释何者为“道”引出“太极”,认为“道”是可以心传但不可以口授,可以心会而不能目见,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太极”之上阴阳未分无为无形的混元状态。至此,以“道”为始,“冲气为合”的阴阳观衍生出的全部内容成为周乎万物,通乎昼夜,弥纶天地,无所不为,无所不包,囊括万象,言其经变的易理!其广博性、周延性、复杂性的特点,反映出古人观物取象的朴素自然观和“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的探研征象穷究事理的探索精神。自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勇敢坚毅、不屈不挠、惩恶扬善、奋斗顽强的武术人。

2.2 哲理实践化

哲理是关于哲学的原理和道理。它启迪着人生的智慧,指导着人生的方向,是先哲智识的结晶。中国古代哲理是那些学问精深、长于言论、善于思辨的思想家在其著述和后世的阐释发挥中不断形成的学问道理,在指导人们实践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汤一介曾提出中国传统哲学的3个基本命题,并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由这3个问题发挥出来:1)“天人合一”,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2)“知行合一”,解决人社会生活问题;3)“情景合一”,是人的感情和外在景物结合才可以产生美感的问题[17]。主客二体的统一,本体与现象的结合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天人关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1]天、地、人,合称“三才”。由“三才”体现的哲理在以身体为基础的实践化体现上,其代表拳种即武术的形意拳。

形意拳:形与意统,因形通意[10],故名形意。其基本姿势“三体式”的站立要求——头顶天、脚踩地,中间立一人,体现了天上、人中、地下的“三才”文化解释。硬进直取,形神统一是形意拳的特点。形神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自先秦诸子哲学起,至汉代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再到魏晋玄学成为重要辩题(“形神分殊,本玄学之立足点”[21])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淮南子》中讲:“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形与神产生于天与地,神为阳,形为阴,阴阳相合而为人。地有形,天无形,有形受制于无形,是故“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形意拳师李仲轩曾言:“尚式形意的形与意,只能授者亲教,学者意会,如果勉强以文字描述,那么形就是‘无形’,意就是‘无意’”[16]。形意拳以三体式为架,五行拳为基,十二种动物为形,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想,将五行和世间具有特殊能力的物兽用之于己并仿效其能,摹效时久。其基本拳法“五行拳”的命名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相对应。“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率,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顾颉刚语)。它是与“道”“气”“阴阳”发展而来的与古人世界观相匹配的一整套认识系统,既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解释世界的工具。“五行”之间蕴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运动作用和变化规律。生克乘侮之间如同阴阳相互转化,推动着事物不断变化发展。形意拳中,五行生克论被运用于拳法的攻防破解中,即劈拳生钻拳,钻拳生崩拳的“五行连环拳”和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横拳的“五行相克拳”。其基本拳法都是手脚配合极为简洁的直趟练习,配以五行学说使之纷繁复杂内容多变,朴实无华的风貌反映出形简意深的深刻内涵。这种根据五行之特性创立的基础拳法成为形意拳的哲理化特色。

2.3 拳理多元化

拳理是拳术的道理、原理。它以易理和哲理为立论基础,以气论、丹道、经脉学说等古典哲学为基本理念,形成一整套包含工架理法、练功要旨、技击诀窍和实战法门的拳术理论。中国武术百余拳种,不同拳种有不同的拳理,然各拳理之间却大同小异互有内涵。其理论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儒、墨、释、道是其重要影响,易、哲、医理是其主要内容。易经用符号传递义理,以卦、爻、辞具体生动的表述哲理,哲理被武者吸纳、借鉴、引入拳法,以拳论形式表达而成拳理。一个用符号标识系统、一个用语言文字象征、一个用肢体动作表达。易、哲、拳三理贯通,彼此相互依存又独具特色。一方面承继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相互借鉴彼此的拳种理论成果。

在武术的众多拳种中,八卦掌就是一个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合一体的拳理多元化拳种。其多样和多元体现在以八卦理论为基础的方位运动和爻象变化上。八卦掌,因其合乎易理八卦之数,暗藏八卦爻象之变,契合八卦方位之理,故以“八卦”为拳名。卦作为《易经》的符号体系,有单重之分。单卦有八: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即八卦。《周礼》称经卦。八卦上下重叠排列组成六十四重卦,又称别卦。反映在武术中即八卦掌的8个基本掌法: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转身掌、磨身掌、翻身掌和回身掌[12]。每一掌法又有8种不同变化共64个掌法,是为“六十四手”。八卦掌是一项以行步走转为特色的拳种,它以摆、扣、顺等步法配合绕圈走转的运动路线,运用拧、裹、钻、翻的身法,按照四正四隅的八卦方位进行运动。其动作的特殊之处就是以行步走转的掌式和身法变化克敌制胜。不同于一般拳种走直线、走四角的运动方式,始终围绕一个圆心在等距半径周围运动。这种行步走转的打法有别于直线式进攻的中国传统拳法,成为武术拳种中的一朵奇葩。八卦是象征万事万物的基本卦形,六十四卦蕴含了事物变化的道理和变动发展的规律,构成了丰富多元的武术拳理内容。

2.4 医理体悟化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武术拳种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气血、脉象、穴位、精气神的中医理论。所谓“武医合一”,习武者多有医术之能,会练、善打、能治。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经络、气血、脏象、病因等学说构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为武术拳种确立了医理依据。“医道虽多,不外乎气血。气,血之主;而神,又气之主也”[15]。《淮南子》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中国人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气在身体里的运行如同天地之周而复始,将人体生命体征的变化纳入宇宙世界的变化,强调两者深刻的联系性,是自我生命体与气化世界合而为一的反映。道教用“炁”来表示禀天地之气承父精母血的先天元气。先天元气始于婴儿,气流转于周身,一旦出生落地后,通过呼吸所得之气就不能在全身周流循环,这就需要通过练气、运气、食气的吐纳之法,用意念引导气在身体的运行。行气的关键部位在于丹田,在道教看来这是人体“元气”的会聚之处,故又称“气海”,武术人常用“气沉丹田”或“气运丹田”来表示其对于练功的重要性。此外,在道教养生术中,食气、导引辅之奇经八脉、五行生克等学说,将打通“小周天”作为内丹术的第1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的阶段。打通除任、督二脉之外的“大周天”作为内丹术的第2阶段。武术吸取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道教内丹学和中医理论,发展出武术特有的精气神理论。

武术中武医结合的一个代表拳种即号称“北腿之杰”临清潭腿。作为潭腿之最古者,其创始时即将武医融为一炉,创立内外合一、两功(外功、内功)并用,以腿为主的拳术。临清潭腿强调内外合一的练功方法是通过身体来回的拧裹往复来锻炼身体的筋肉筋膜和肌肉骨骼,通过气血的循行疏导促使经脉的流转运行,对于气血运行和桩功习练的重视也是临清潭腿的特色。而对于像舌抵上腭,敛臀提肛的武术习练要求和运气调息的内功练习方法等,都是武者在不断习练和体认中将医理融入其中,在不断地体悟中运用医理获得对自我内在改变的理论解释。这些源于中医理论的内容体系,成为传统武术拳种直接汲取的源泉。

2.5 动作仿生化

中国武术拳种的名称有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有以具体人物命名的,有以地理环境命名的,还有一大类拳种是以动物命名的,如:猴拳、蛇拳、龙形拳、伏虎拳、狮形拳、鸡形拳、鸭形拳、燕形拳、鹰爪拳、鸳鸯拳、虎鹤双形拳、永春白鹤拳、太极梅花螳螂拳等诸如此类的拳种,统称为象形拳。象形拳作为中国武术拳种的一个大类,是模仿动物形态、效法动物特点、模拟动物习性的仿生化拳术。其以象形和取意为主,更多是在“形”像的基础上求“意”之像。武术拳术的创造之所以以模拟动物为主,是因为自然界生物所具有的特殊本能是人类无法完全具备的,然而作为生命体在自然界的存在,其能长期的生存繁衍就有适合自然的生存本领和存活能力,且这种身体能力很多都超出了人所能具备的范畴。生物体的精神形态、捕食过程、应激反应、趋利避害的习性、攻击防御的特点……这些为适应环境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都是人们模仿的对象。这种建立在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上的仿生思想,成为古人创拳的源泉。生物的特殊本领一旦被人们掌握习得,仿佛就可以拥有超出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能力:鱼游、鹰飞、虎扑、蛇缠、马跃、蝎爬、猴灵、豹音都是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动作名称的动物化命名、运动特点的动物化表征、拳学理论的动物化比拟”[2]在仿形取意中获得动物所具备的诸多特征,这些特征成为提高武术技能和水平的关键。所谓“鹞子钻天”“金鸡抖翎”“鲤鱼打挺”“狸猫上树”等即是如此。

螳螂拳作为传统武术中的象形拳种。其创始者通过观察螳螂在捕蝉、斗蛇过程中,运用粘、连、崩、扑、勾、闪等技巧,以小制大而有所悟创得此拳。以太极梅花螳螂拳为例,此拳在路线上多走弧形,手臂多内旋或外旋动作,胸腰配合做扭转拧缠的运动,这与太极手法不谋而同,故谓“太极”。又因此拳着法绵密且多为连法,如梅花之五瓣,瓣瓣相连,演练一路拳如同在素锦之上织就梅花朵朵,练者畅快淋漓,观者赏心悦目,是名“太极梅花螳螂拳”。若说螳螂之特性是创拳者灵感的源泉,那梅花之形态则是定名的象征。螳螂手臂似刀,攻击进退敏捷矫健,遇敌忽前忽后,闪转开合,奋臂轻击,快如蜻蜓点水,缓如曲水浸上,连发毕至,变化精微。度其形态,揣其意端,将螳螂特点融于招式动作中,临敌技击怎能不制敌取胜!螳螂拳“勾、搂、采、挂”的手法和“提、拿、封、闭”的招法都可以在螳螂的动作形态中找到其原形,只不过这种带有原始痕迹的动作形态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象形生产的过程演化。

2.6 性理自然化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8]。性理指的是人性之理,是关于人之本性、人之特性、人之个性的实在之理。性理有其先天的成分,即作为一个自然之人的生物性。有其后天成分,即作为一个受文化熏陶之人的社会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人在改造与被改造的社会化中,人的自然力逐渐地退化,凶猛不如虎豹,迅捷不及狗猫,“社会之身”已然成为独立于“自然之体”的一个全新肉体架构。故而,在强调技击格斗的武术中和通过各种习练方式对身体的磨练欲达到制人、制胜的斗争欲望中,重视身体性理的自然回归和原始争斗潜力的激发无疑是武术习练所要达成的目的。这种目的的达成可以极大的提高应战格斗的能力,在众多武术拳种中,对于本能力的恢复与建立所提倡的拳种就是意拳(大成拳)。它以无套路招式唯精神意识之理念,通过以形取意、以意赋形的意识思维,以站桩、试力、试声、推手、实作的技术手段建立技击感觉,激发并恢复人身体的自然之力,成为还原初始、复归自然、回归本能的武术传统拳种。

意拳,重神意轻形骸,重意使轻招式。因集各家于大成,故又名大成拳。意拳作为众多拳法之集大成者,首先强调人整体力的培养。意拳理论认为人虽有手足但均具一个身体,锻炼时不能偏废,需要通过桩功训练统一意念、力量并最大限度地激发身体各处潜在之能量,将激发出的能量适时的调动以达到使用实用之目的。其次,意拳注重肢体和精神的松紧转换,通过站桩、试力、试声、技击等过程,动中出巧,静中求速,以假想体认、含蓄默存、筋肉鼓荡等方式使意感无穷并应感而发。其对心理意念的训练,强调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以极中致和之本能而自动自发。意拳一方面摒弃了固着的套路招法,以宏大的视角和包容的态度将各家武术万脉汇集,兼收并蓄,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开创了一个超越形体、高于形态,强调意感,回归自然人的本能状态;另一方面,其所强调的随自然之力应感而发,回归人本原初始状态,是以拳学原理指引习武练拳的根本之法。集众家所长的大成拳使得拳术不再以某人、某姓、某物为命名,而直接以“意”称之,所谓“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23]。

3 中国武术拳种的演变规律及逻辑形成

“逻辑是一种正确性规则,它告诉我们如何推理,从而在给定的前提中推出正确、丰富的结论”[33]。武术拳种逻辑是武术在历史叙事中的发展规律特征,是武者在创拳/造拳、传拳/授拳、习拳/承拳过程的思维律和社会文化生活客观律的反映。通过上文对武术拳种文化内核的考察,结合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原因与结果的认识范畴,说明武术拳种形成、演变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3.1 现象与本质——武术拳种文化的认识传统

中国武术包含的各种道理、原理、拳理是中国文化之“理”的体现。易理、哲理、医理、拳理,阐释的是“理”,反映的是文化发展的认识传统。拳学大家孙禄堂曾言:“易之为用,广大精微,上自内圣外王之学,下迨名物象数之繁,举莫能外”。《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认识系统。卦画、爻辞的意义在于象征,象征某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抽象的反映情境的概念意义。固化的象征符号,为解读不同的象征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衍发出易理思想与自然、社会、人的共生并存之关系。易理世界观可以帮助古人适应难以掌控的变化世界,并为这种需求提供一种解读方式,以便在心理上获得由抽象符号信息所带来的安全感。因此,《周易》以象表意的特点成为穿透语言进而感知内涵的形成始源,构成了中国人体悟、心会、意感的认识方式,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的关系,追求主客体结合的高峰体验,靠直觉、顿悟而不靠语言、逻辑来认识、分析事物,通过对事物整体观照所产生的感觉,形成以过去经验为认识基础的内心感悟体验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静观、冥想、默思、坐忘、《周易》的“默而成”、孔子的“默而识”、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32]、朱熹的“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30]、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3]、王阳明的“致良知”等都是用心去直接体悟感受人之存在、物之存在、宇宙之存在。这与不执外物、直指本心的禅宗和追求洒脱自然之心性的魏晋玄学融合一炉,融为一体,形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识传统。反映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以及文化思维的形成。物我化一的审美境界,物我偕忘的洒脱情怀,无论禅道、诗道、画道、医道和武道,都讲求学者的顿悟、观者的妙悟、习者的体悟。超越语言、跨越逻辑、不落言筌的思维活动强化了个体内敛自修的道德观,消解了物我之间的界限,内外守正的感性体验,使得每个人通过身心交融的切身经验完成了对于“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等词语的他者塑造。由此更进一步地体现为一种智慧,更深一层地表达为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没有洞见和悟性的人所不具备的,自然也无法做到意会与理解。“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不直白言说的隐而露是让人心领神会的高级表现方式。中国传统武术是动作表意的艺术,通过肢体表达来反映武者内在之“意”的精神世界。正如邵雍在《安乐窝中吟》所言:“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心感、默识、意会的认识传统构成了中国武术拳种认识逻辑的文化背景。

3.2 原因与结果——武术拳种形成的社会建构

中国武术拳种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建构。“在门户空间中,武术技术以其差异化的生产策略,通过添加与转型、顿悟与渐进、一人独创和几代人共建、自我修炼和转学他师,完成技术、拳种、流派的生产”[2]。如陈式太极拳,先由陈王廷解甲归田闲来造拳,后经陈长兴传予杨露禅在京城发扬光大,杨露禅结合八旗子弟的特点去掉了陈氏拳跳跃、发力的动作,经其子班侯、健侯,其孙少侯、澄甫在北京的传播逐渐发展成区别于陈式太极拳动作风格的松柔缓慢、圆活连贯的杨氏太极拳。后来,又经太极拳传人之翘楚,吴鉴泉、武禹襄、孙禄堂等人的踵事增华,在历代拳师的智慧、经验与体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吴式、武式、孙式等众多太极流派。拳种的代表人物是拳种名扬的重要标志,其自身经历和个人风格化的特质影响着拳种的特点走向。从习拳者到传拳者的角色转变中,是拳师所处时代和人生特有之履历的知识经验的凝聚,是融入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的经验化表达,是社会环境所需的合理化改革和多样拳种特色的汲取发展。

中国武术拳种的创立离不开仿形(模仿物象之形态)、观斗(观察人人、动物之搏斗)、亲试(个体格斗技击或军事战争总结)等通过经验进行想象加工的创拳形式。如,源于军阵武术中的马上枪术,以腰胯为马上使枪之关键。要求以胯力控制马匹,以腰力使用大枪,后来脱离了军事,枪马没有了,但对腰胯的要求——“腰马合一”则成为中国武术的一个基本特点保存了下来[25]。因此,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的说法(《拳道中枢·习拳述要》)。同时,武术拳种创拳之始均多有借鉴,如:太极之于《拳经》拳法[5];形意之于军阵枪法;意拳之于众家精要。武术拳种发展过程中门户派系的庞杂亦是多方融合、多元借鉴、多样发展的结果,如:八卦程、尹、梁、张等不同流派;螳螂七星、六合、太极梅花等不同特点;潭腿少林、教门、精武等差异流传。

在武术拳种形成发展的背后,文化以其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人们遵从其既定的逻辑轨迹。就武术而言,传统的儒家文化在武术思想层面,构建出“武德”的概念内涵;墨家文化在武术精神层面,构建出“侠义”的价值理念;道家文化在武术身体层面,构建出“养生”的理论技术体系,使得中国武术走出一条从“杀生”到“养生”的“求生”[18]之路。通过拳种内、外家之别的发展道路可见一斑:刚猛外放的外家拳,通过相关训练获得不同的技能,反映的是欲达成何种目的就习练什么能力的思想。而柔缓内化的内家拳,反映的是由内在之意达成对自我身体精确控制的思想,达到“一动无不动,一发无不发”的理想技击状态。这种由外至内的转变是道教文化理论(道生万物、内丹玄学)与技术(调息、导引、金丹、辟谷)渗透作用的结果。想象的攻防、虚拟的搏斗、假设的对手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内容对于武者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内在建构。

3.3 内容与形式——武术拳种演变的特征规律

中国武术拳种的形成、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持久的过程。从宋代武术套路[31]和武术文化体系[14]形成开始,直至明清民国时期武术流派的林立繁荣,拳种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迥异的形态特征。归结起来,从动作外形的历史演变来看:早期拳术的动作特点多刚猛、重力求速,以磨练筋骨为主,目的是“主於搏人”,这类拳种后被人统称为“外家拳”,像潭腿、少林等;后来出现了重内在“意”“气”习练、外形多柔化缓慢的拳术,目的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有别于外家故称“内家拳”,像武当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再往后,柔和缓慢的拳术进一步发展,直至最后干脆抛弃了外在的动作,发展为由缓慢而至沉静、从有形到无形的拳术,强调意感形随,如意拳。

从硬朗刚猛到轻柔和缓、从开阖有形至内隐无形,是中国武术拳种演变发展的重要特征。由外至内——从外在肢体动作到内在精神意识的蜕变——是观念上的革新、理念上的改造、认识上的升华。像太极拳动作缓慢圆转不停,通过身体刚柔变换练就身体的劲力,而意拳则静中有动感受“不动之动”,通过身体松紧转换练就“一动无不动”的劲力。杨澄甫曾言,太极拳练的越慢越好,更有人说慢到极致就是站桩。郭云深讲,形意拳形式至易至简,动作运用都是平常之理,但是得其中和之道的拳术之理则甚难,是形简而意深的拳术。意拳则连形简都不要,以无形之形入至深之道,可谓有形至无形、形断意不断、力缓意不减,在微动中求迅速、于无力中求有力的武术拳种。完全摒弃外在的套路动作,慢到极致是为静,致虚守静、不动求动、意感形随,以心的觉知力与道、法合而为一,以站桩、试力、试声、推手、实作的方式恢复、培养、发挥人本有的知、能、力、行。意拳诠释了“大道至简”的文化内涵,成为最复杂也是最简单,连接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践”的实战拳法。中国武术拳种由外在转向内里,由外形转入内意的演变,是不断融入道教[24]、中医、巫术[20]等理论、学说、仪式的“文以化之”[22]的过程。由此,中国武术拳种呈递出一条“由外到内”和“由形至意”的技术特征演变规律。

3.4 偶然与必然——武术拳种发展的变革要素

中国武术拳种的传承与发展,门户流派的分支与蔓延,在看似偶然的致因中,往往存在必然的逻辑理路。

1. 武者个体的独特性造就了拳种的风格化,进而风格化拳种在传承中又因不同个体产生差异流传。例如八卦掌,自董海川创立以来,其传承发展中出现了尹福、程廷华、史计栋、梁振蒲、张占魁、刘德宽等代表人物。带艺投师是其共同特点:尹福、梁振蒲、史计栋早年习弹腿,程廷华善摔跤,张占魁精少林、迷踪、形意等。程廷华因早年习摔跤的缘故,把摔跤绊子的腿法融入了八卦掌的步法中,形成摆步和扣步的程派八卦特色。这种融入个人风格专长的特点,造就了形式各异的八卦流派。

2. 拳种的风格化和个体的独特性决定了门户流派的产生发展。门户是习练某一拳种的武术人组成的具有相似话语实践的共同体,作为武术场域的基本社会单位,构成了武者生存的文化空间。以北派螳螂拳为例,由最初的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和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逐渐发展产生太极螳螂和梅花螳螂,后太极和梅花合二为一,定名太极梅花螳螂拳。随着在各地流传,七星螳螂又发展出秘密择人而授的支流“秘门螳螂”[19];梅花螳螂又衍生出以摔抖手腕和手背技击动作为主的“摔手螳螂”;以基本八式和八个步法结合形意、通背、八卦拳法创造而成的“八步螳螂”[29]等等,其派别分支不一而足。在外形和劲力方面,七星螳螂重形尚力,六合螳螂重意尚柔,太极梅花螳螂强调“快、巧、软、绵、小”等。总其各派支流:或身形动作、或拳套风格、或技击招法,区别中蕴含大同,小异里存有悬殊。这些因年代转折和拳师经验体悟之差异形成了各派螳螂拳独到之特色。一体同源的象形生产因拳师个体知识的融合发展而变得丰富多彩。

3. 在拳种传承发展的轨迹中,除个人身体禀赋的独特性和门户流派的作用影响外,地域性传统和武者命运的发展轨迹也是决定拳种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在地缘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携带有地域传统的文化特点,一种难以言传细节的技艺只能通过实例由师父传递给徒弟[33],在个人间的合作中实现代际传递[34]。师徒制的传承关系使得武术技术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稳固着传统的地域性发展。此外,武者纷繁复杂的人生轨迹和被时代潮流裹挟驱使的命途走向是决定拳种技艺流布散播的另一致因。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现实和各类历史事件的记录来看:武将归隐、罪犯发配、异地谋生、寻道访学、商旅流动都是影响武术改造、发展、交流、融合的原因。传承人产生地理层面上的移动迁徙,其自身载负的技术就因其个人主观能动的作用而产生不可预知的效用。如形意拳的传播就与晋商、镖局不无关系[3];临清潭腿因后周大将远征归隐得传;六合螳螂因越狱侠盗隐匿村野得传;至于董海川、王芗斋的南北游历、杨露禅、吴鉴泉的异地教习等等都成为武术传播扩大的发展肇始。然而,武术的技艺技术,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来有效传递,一旦传承人陨殁后继无人,关系链条即中断而无法接续。失却了传统社会生存土壤的传统武术注定要随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传承者衰亡、传承人改业、传承体系断裂、传统环境遭受破坏等等而做出现代化的转向与改变。回溯武术拳种的发展,借鉴、模仿、融合都是造拳、传拳、改拳、承拳中不可或缺乃至无法避免的要素。虽涉及影响因素各自有别,但基本不离家国动荡、社会变迁、环境革新、自我蜕变,或谋生、或云游、或避难、或戍边……一旦身负技艺的武者所处境况发生改变,拳种即随武术承载实体的变化而流播扩散,在新元素的注入、交流、融合中成为门户流派的演化根源。

因此,中国武术拳种的创始、传承、发展,始终围绕武者身体天资禀赋的独特性、生活命运轨迹的多变性以及门户流派场域的空间性而展开。因其特有,方成多样,造就百般,变化无穷,由此承递出一条由武者差异发展、门户多元借鉴、拳种多样融合的中国武术拳种传承发展的逻辑轨迹。

3.5 可能与现实——武术拳种理论的理性审视

中国武术拳理是历代拳师在自身经验和实践感悟的基础上,依托传统文化的理论内容,不断丰富建立起来的一套拳术理论系统。拳理,体现的是个体知识的经验化凝结。其中既有实践所得的真知灼见,也有生拉硬扯、穿凿附会的牵强之言。武术中许多拳理技法虽规定如此,但其与实际应用却相异甚远。如,在拳理中的五行论和由此产生的五行生克拳。若审慎思考之,在决斗胜负的一瞬,怎及想运用金克木、木克土的生克转化形式进行攻防破解。技击实战比拼的是速度、反应、力量等各方面身体素质的综合能力,绝不仅取决于套路练习的熟悉程度。想象的可能与实在的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若将理论运用到实战技击中,就不免胶柱鼓瑟,削足适履了。故应理性辨析思考不同拳理的运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明确其在不同情形下的适用情况。像五行拳这种攻防转化的形式可以运用到动作组合的教学习练中,可以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讲解,便于提高武术习练者的互动兴趣。此外,理论既可以从现实的实践中来,也可以从想象的可能中来,若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之,反而不利于祛除武术自身的弊病。所谓“学有定势,用无定法”。教者当明,学者当省。

中国传统文化主客二体的统一思维用现代眼光和批判视角来看,缺乏对客体的实证精神,有碍于客观求真,不利于分析方法和科学的发展,是一种非理性、非逻辑推理的“容易引导人们陷入虚幻的体验,导致以主观的体验、感觉代替对真理的探究,从而陷入了一种片面的深刻之中”[9]的文化类型。拿中医和武术来说,其与易理之间,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哲理关系,至于形而下的实际运用则需要审慎应用,不能不加甄别验证地套用或误用。不能盲信、固守、执著其中以至迷失方向。王芗斋在《拳道中枢·拳道丧失之原因》中言:“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历经三百年来相习既已成风,积重难返,下焉者流推波助澜,致演为四象五行之说,九宫八卦之论,以及河海之学者,凡荒唐玄奇之词,尽量采用而附会,使学者不明真象,感于鼓说而趋之如骛,原道之原理,焉得不曰就斯灭哉?”这些源自个体虚幻感觉和想象感受所得出的拳学之论,呈现出主观推想多于客观印证、描述感受多于审慎阐明、意会领悟多于实践反思的规律特点。

中国武术需要从多面看待,进行多维解释。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曜、八卦、九宫可以成为文化的符号和基因,可以成为解释的工具与内涵,可以成为理论的说辞和看法见解的表达。但它们也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在凡事具有利弊正误的因素下,如何做一名有理性判断能力的新时代武术人,是需要在实践中亲历亲为和检验论证的!

4 结语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易理、哲理、医理、性理、拳理一以贯之,各类拳种是中国文化的逻辑体现;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构成了武术的文化解释;天人、爻象、经脉、气血、仿生、象形、精气神、社会身、自然体影响了武术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太极拳的圆活缓慢、形意拳的硬进直取、八卦掌的拧裹钻翻、潭腿的蹬踢弹踹、螳螂拳的勾搂采挂、大成拳的意感形随是文化思维不同倾向的具体产物。拳种的流传、拳派的蔓延、门户的演化、流派的发展是著名拳师和代表人物的传承、传播、融合、集大成者的效用体现。它们依托历史发展的轨迹以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创造、革新、发展着武术拳种的技术体系,丰富着武术文化的精深意涵,创造了独立于世界武林的中华文化瑰宝——武术。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号角征程下,武术“拳种”这一中国文化标识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1]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213,543.

[2] 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55-56,83.

[3] 段丽梅.明清晋商对山西优秀拳种形意拳产生与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60-65.

[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310.

[5] 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 28(2): 49-52,59.

[6] 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7.

[7]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519, 526.

[8] 何欣委.妙缔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51.

[9] 金源普,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

[10] 靳云亭.形意拳谱五纲七言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4.

[11] 李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9.

[12] 刘敬儒.八卦掌述真图谱[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19.

[13] 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483.

[14] 罗时铭.寻觅武术产生的历史足迹——兼谈中国武术的概念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38-41.

[15] 刘沅著.医理大概约说[M].光绪丙午四月成都守经堂刊, 4094.

[16] 李仲轩,徐皓峰.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03.

[17] 马国川.我与八十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32.

[18] 屈国锋.从杀生到养生——中国武术“求生”之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1.

[19] 田隆智.秘门螳螂拳[M].周钧,王克,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2.

[20] 谭广鑫.巫武合流:武术秘密结社组织中的巫术影响研究[J].体育科学,2017,37(2):87-97.

[21]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5.

[22] 王纳新,于秀,张银行.武术的文化解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40(5):132-137.

[23] 王芗斋.意拳拳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1.

[24] 万瑜.论宗教与武术的结缘及相互影响[J].体育学刊, 2011, 18(6):130-133.

[25] 徐皓峰.刀与星辰:徐皓峰影评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45.

[26]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62.

[27] 于志钧.太极拳理论之源——《易经》通俗解[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90-191.

[2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 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9] 张建方.精武传统螳螂拳术[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16.

[30] 朱熹.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四书章句集往[M].北京:中华书局,1983:7.

[31] 周伟良.论武术套路的历史形成与发展[J].中华武术(研究), 2013,2(4):6-21.

[32] 张载.张子正蒙[M].上海:王夫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239.

[33]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 [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4:53;333-334.

[34] POLANYI M. TheLogic of Libert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56-57.

Cultural Shaping,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Logic of Chinese WushuBoxing

CHEN Xin-meng1,2, LV Shao-jun1,2, LI Gen1

1.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875; 2.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Promotion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875.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theory, taking Taijiquan, Xingyiquan, Baguazhang, Mantis Boxing, Dachengquan (Yiqu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Wushu boxing, interprets the value of Wushu boxing, analyz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Wushu box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Chinese Wushu boxing is shaped by the culture of Yi, philosophy and medicine, as follows: easy symbolic philosophy,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natural science, medicine, diversification, bionic action theory of box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2) Chinese Wushu boxing show "from outside to inside" to form meani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han difference development, diversity fusion, multiple reference boxing portal "; and" subjective objective proof, describe the feeling that more than prudent, tacit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f the practice of more than that "the boxing theory review rules; 3) Chinese Wushu boxing in the body of the unique talent and life destiny trajectory variability, field space of school portal, around the" reference intrinsic development logic of founding, diversified absorption,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boxing" is presented creatively by the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of "Wu".

1002-9826(2018)03-0044-08

10.16470/j.csst.201803006

G85

2018-03-27;

2018-04-1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7M62065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陈新萌,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思想, E-mail:tjtycxm@126.com。

猜你喜欢

拳种中国武术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武术套路的本质研究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