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国情怀与近代中国体育展开的历史语境: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心(1937-1945)*

2018-11-27陈明辉莫智群史亚楠

运动精品 2018年4期
关键词:救国分会中华

陈明辉莫智群史亚楠



救国情怀与近代中国体育展开的历史语境: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心(1937-1945)*

陈明辉1莫智群1史亚楠2

(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41年内迁重庆后,继续高举体育救国的大旗。一方面,为了配合抗战建国的总体要求,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工作的开展处处体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和民族主义情怀,畅言以体育来救国;另一方面,在国民体育严重落后的时代背景下,救国情怀也成为近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推动力量。“以体育来救国”和“因救国而体育”成为近代中国“体育救国”思潮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对照,互为促进。构成进入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历程的历史语境。这一语境,正是认识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入手和逻辑起点。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救国情怀;历史语境

20世纪30年代以降外侮日亟,民族危亡。为救亡图存,社会各界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经济救国”、“教育救国”、“摩托救国”等主张。体育界亦从体育视角出发,疾呼“体育救国”。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以下简称“中华体协”)会长王正廷曾言,“救国之道,经纬多端,而行健自强,体育为亟[1]。”作为全国体育总枢纽的中华体协亦千方百计地发展体育事业,践行体育救国。卢沟桥事变后,张伯苓等中华体协主要领导成员大都内迁重庆。总干事沈嗣良等虽留守上海,但囿于时局、人手、经费等因,会务几停滞。直至1941年2月21日,张伯苓等内迁重庆的中华体协董事们召开董事会,讨论战时体育发展方略。会议决议设中华体协会所于重庆,并推董守义为副总干事,负责筹划发展战时国民体育事宜,从而强健国民体魄,鼓舞民族精神,以实现体育救国之目的。

当前学界已对“体育救国”思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现有研究多对这一思想的提出、发展与演变进程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而鲜有深入近代中国体育的历史发展中去探寻这一思想的实践路径。事实上,笔者认为,“体育救国”的思想理论深植于“因救国而体育”的真实历史语境中。体育是救国的一种方式,救国情怀也是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基础和推动力量。本文就试以战时中华体协的活动图景为例,展现近代“体育救国”思潮的多面性,并进一步丰富人们对抗战时期各种救国思潮的认知和研究。

1 以体育来救国:体育救国思潮的正面展开

体育是锻炼国民体魄,强种救国,复兴民族的重要基础。为此,中华体协以发展国民体育为宗旨,不仅积极主持、指导国内各种性质的体育比赛,而且还经常举办体育讲习会、体育训练营及体育培训班。

1.1 主持或指导国内各种性质的体育比赛

中华体协在重庆恢复工作后,“工作日趋开展,仅年余之倡导,分会已遍全国。举凡国内各地之大小体育活动,类由本会领导主持。”其中,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和中华体协会所所在地,各种体育赛事尤为频繁。仅1943年上半年,中华体协重庆分会(以下简称“重庆体协”)举办的体育表演活动“已逾百数十次,观众近百万人”[2]。1943年,重庆体协举办的颇具规模的体育活动主要有:(1)篮球表演赛。(2)民族健康运动体育表演。(3)板羽球表演。此外,重庆体协还先后举办足球、垒球、游泳、排球、爬山等多项比赛。”

除了重庆体协,抗战时期中华体协分会发展最好的当属西安体协。自1942年成立以来,西安体协作为1949年前陕西省唯一的全省性群众体育组织,在董守义等的领导下,团结体育界同仁和热心体育人士,积极倡导体育,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救济朝邑、平民二县水灾篮球赛、……省际球类赛、多种锦标赛、火炬赛、马术表演以及代省市和单位筹办运动会,共计二百多场次”[3],引起了民众观看、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陕西尤其是西安地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此外,中华体协的其他分会也举办了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例如,1943年2月8日,为筹募吴德懋、张东屏两位体育家遗族教育基金,贵阳体育协进会举办了慈善篮球赛。1944年3月29日,兰州市体育协进会举办了甘肃省第一次越野赛跑,来自学校、机关等机构的百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2 举办体育讲习会、训练营及培训班

为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培养体育人才及促进体育发展,中华体协曾在重庆开办社会体育干部训练班,还成立夏令训练营计划委员会,并主办了三次暑期讲习会、夏令训练营,给体育工作者以进修机会。

此外,为了培养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推动体育的大众化,中华体协还开办民众体育培训班,进行日常的组织与训练工作。以重庆体协为例,开办的民众体育训练班主要有:(1)垒球班。截至1943年,垒球班举办10期,培训人数达502人。(2)板羽球班。共举办6期。其中,第4-6期共有151人参加[4]。(3)机巧班。重庆体协选取几项适合个人运动的重器械设置在体育场上,并随时派人到体育场指导民众练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指导机巧练习者达1500人左右。(4)国术班。重庆体协聘请中华国术学会的同仁指导民众练习摔角和徒手拳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举办了4期,共有1269人参加[5]。

除了以上四个培训班外,重庆体协还“天天指导到本会体育场练习的爱好体育活动的个人,除给予技术的训练外,也时常对他们谈些关于体育上极为重要的问题[6]。”

2 因救国而体育:体育救国思潮的反向推进

“国民体育之推进,关系乎民族强弱綦巨。值此抗建期间,尤为增强国力之要图。本会(中华体协——笔者注)本诸斯旨,继续努力。”因此,为抗战建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华体协千方百计地发展国民体育,

在实际工作中,中华体协亦是围绕抗战建国来展开的。中华体协在工作报告中总结道,“近数年来工作方针:一在配合目前抗战之需要,二在准备战后建国之设施。”可见,中华体协及其分会的这些工作均是以抗战建国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又以服务于抗战建国为最终目的。这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组织各省市县分支会,健全中华体协系统

鉴于抗战前中华体协建立的各种组织大都停止工作,“组织并健全各省市县分支会,使成坚强系统,使体育普及全国,深入民间,战时充实兵源,战后改良人民生活”就成为该时期中华体协的中心工作。

针对东部沦为日占区的情况,中华体协将组建各地分支会的重点集中在西部的国统区。董守义等中华体协同仁积极奔走各地,联络当地热心体育的社会各界名流和体育届人士,筹建分会,获得积极响应。截至1943年10月,各地分会的组织计有重庆、兰州、汉中、宝鸡、西安、泰和等14所。“现在各地分支会的组织,由最大的都会以至很小的县镇,正在继续不断的增加中。”这为各地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地分会“每年除经常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外,且举办一次运动大会。在陪都和较大都市的分支会更常举行各种体育表演以及国际间的运动比赛”,有力地推动了体育在西南、西北地区的传播和普及。

2.2 联络国际间体育活动

为联络友谊,增进邦交,中华体协及其分会在抗战时期克服万难,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国际体育赛事。主要有:(1)中英足球赛。中华体协及重庆分会多次邀请英国军事代表团足球队与沪星、市警、东方、闽健等队比赛。(2)中美排球赛。1944年,重庆体协举办“三十三年度渝市排球锦标赛”,邀请美国陆军队和通讯队参加男子普通组比赛。(3)举办国际游泳对抗大会。1944年9月10日,重庆体协下设的国际体育竞赛委员会举办由中美苏参加的国际游泳对抗大会,中外观众数百人,冒雨助兴,现场气氛极为热烈。(4)中美篮球友谊赛。重庆中美篮球赛于1944年7月16日下午举行。赛毕,中华体协欢宴中美队员。双方“举杯高歌,友谊交流,万分欢洽”。这些国际间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外民众的战时生活,而且为中国的公共外交搭建了平台和桥梁,扩大和加强了中国与英美等盟国的交流与互动,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抵抗的民族精神,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乃至扩大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3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体协及其分会毅然扛起“体育救国”的大旗,积极组建并依托各地分支会,主持或指导国内各种性质的体育比赛,举办体育讲习会、训练营及培训班,并且联络国际间体育活动,以达强种强国,体育救国之目的,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公共外交色彩。

毋庸置疑,抗战时期中华体协体育及其分会的各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既实现了“以体育来救国”的价值目的,又成功实现了“因救国而体育”的自身发展目标。在增进了国民体育观念,锻炼国民体魄,促进体育发展的同时,亦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国人自卫卫国的能力的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而,“以体育来救国”和“因救国而体育”就成为近代中国“体育救国”思潮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对照,互为促进。这也构成我们进入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语境,只有体认这一语境,我们才能真正阐明中国近代体育展开的历史逻辑,才能理清体育发展的自身目标和国家宏愿之间的种种耦合关系。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入手和逻辑起点。

[1]王正廷.发刊词[J].体育季刊,1935,1(1):1.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文化(2)][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759.

[3]重庆市体育运动委员会、重庆市志总编志编.抗战时期陪都体育史料[G].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45.

[4]北京市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北京体育文史 (第四辑)[G].北京: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文史办公室,1989:250.

[5]重庆体育协进会工作报告书(三十二年度),[重庆市档案馆《市社会局全宗》].重庆市体育运动委员会、重庆市志总编志编.抗战时期陪都体育史料[G].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42-43.

[6]孙海麟编.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2-153.

On the Feeling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ports in Modern China:Taking 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 as the Center(1937-1945)

CHEN Minghui, etal.

(Wuhan Institute of PE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体育非营利组织现代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4CTY016。

陈明辉(1982—),福建建瓯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体育史。

猜你喜欢

救国分会中华
安徽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2014,中外散文诗学会上海分会谱写新章
中国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2009年度国际展览信息
常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