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2018-11-27张华
张 华
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张 华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以四川X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围绕休闲体育的培养定位、培养措施、课程设置等进行了论述,对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休闲体育”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在概念上都还未形成一个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内部分学者将休闲体育归入社会体育或群众体育的范畴,指人们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业余体育活动。虽然休闲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社会体育、全民健身确有相近之处,但是,休闲体育并不等同于社会体育或全民健身。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类本科招生目录中主要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五大专业,部分高校试点新开设休闲体育、运动康复本科专业,虽然自2005年开始,部分院校开设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基本属于自娱自乐阶段,通过参看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休闲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多大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相同,以“平台”+“模块”的三段式(基础教育+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模式为主,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上雷同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各院校在健身、户外、高尔夫等项目培养上无差异化,在结合地方资源和本校的学科优势上,在体现专业特色和避免同质化竞争上略显不够,学时分配简单,实践能力不足,社会竞争力不强,我国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国家统一标准并没有颁布。
2016年国家教育部同意高职院校以“休闲体育”专业名称招收三年制专科学生,而新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可参考的资料较少和基于概念不清等原因的前提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以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或者以照搬原有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高尔夫和健身教练为主,其中高尔夫专业培养的比重较大,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的高尔夫专业在场地器材、师资严重缺乏,以及社会热点等方面培养的学生基本停留在球童的岗位上,加之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整,以休闲健身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亟待改革,新专业怎样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成为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四川X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对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各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模式的关键,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的定位的三个要素:市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专业特色和同质化竞争。四川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中指出:到2025年,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中西部最佳体育产业高地、健身休闲目的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体系,健身休闲产品及服务供给明显增加。参与健身休闲的人口不断增长,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额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明显提高。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它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健身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涵盖健身服务、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业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7〕72号)等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要求,四川XX职业技术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确定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休闲体育三基,教练技术合格,掌握经营与管理,精通赛事策划与组织的应用型人才。
2 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细则
2.1 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体系相结合
我国现有体育专业,对于户外运动、健身教练、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赛事策划与组织等体育产业就业领域需要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极度欠缺甚至在部分项目上为空白。如:登山、攀岩属于特殊行业工种,现有的从业者全部出自中国登山协会专业培训,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较少,而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行业特色、以及与企业联系较多等方面的优势,为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开展提供了可穿插的空白领域和发展空间。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切合社会发展需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培训内容接轨,学校课程掌握三基,行业培训作为业务提高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实现良好衔接和层次递进。如健身健美引入了CBBA的教练员培训体系;户外运动引入了中国登山协会、体验式培训导师培训课程体系;突发事件的处理引入红十字救护培训课程。
2.2 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相结合
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休闲体育专业是各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适应社会需求和校本特色的课程,由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相结合共同完成部分课程的教学。如开设:青城太极与拳击格斗,太极强调养生,符合大成都范围的太极推广范畴,又适应都江堰市旅游名片的需求;拳击格斗,速度与力量结合,适合年轻人的需求。一静一动结合,静由青城武术派资深人士担任,动由学院从事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担任,共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精简课程、压缩学分的目标。
2.3 校内外结合的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是深入理解休闲运动项目的最好途径,也是休闲体育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比例较大,操过60%的比重,纳入培养方案,设置学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是通过承办社会各种体育比赛,学院的各类体育竞赛和活动,如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月、系部比赛,由学校提供平台,让学生参与进来。校外实践以社会实践、假期实践、认识实习为主。如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成都双遗马拉松、都江堰市新发现城市定向赛、元旦越野赛等赛事的组织、策划、裁判工作。利用假期,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训,如“水果侠水上实训项目”等。
2.4 赛事拓展、协同创新体系
组织休闲体育学生参与省内外大学生体育赛事,通过高水平赛事的经历,激发拓展学生的潜能,更好地深入学习休闲体育项目,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2.5 专业选修定位的校本特色化
专业选修是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的休闲体育的培养定位基本上集中在健身健美、水上运动、户外运动、高尔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人员等。为了避免同质化发展,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学院背景,突出差异化发展,如:健身健美方向可以结合学校酒类与食品专业优势,培养能练、能吃、会运动配餐的健身私教;户外运动结合了学校的旅游、营销、电子商务专业优势,主要培养具有丰富的策划、组织实践经验的应用性指导人才。
2.6 课程设计
目前,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设计绝大多数是按照“基础教育+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模式进行,我们增加了一个“赛事拓展创新”模块。基础教育就是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用英语、体育英语、计算机与信息化检索、大学语文、军训、形式与政策等;专业发展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有:休闲体育导论、体育旅游概论、体育保健与医务监督、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趣味体育项目创编与组织﹑食品营养学、运动营养与配餐;专业技术课程:田径、羽毛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定向越野与野外生存、游泳与救生、青城太极与拳击格斗、登山与攀岩、拓展运动、健身健美。以体育基础项目培养学生的赛事组织和策划能力,时尚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选修课程是专业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学院在结合专业方向的基础上,以服务四川经济发展为导向,开设了两个模块。健身健美:排舞、瑜伽、俱乐部教练技术、健身私教技术;户外与拓展:足球、自行车、户外领队技术、徒步与露营专选课程,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能力提升阶段课程重点是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安排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几个内容。实训以赛事服务为主,主要安排在大型比赛的周期,多以周末和节假日为主,裁判技能实践安排在整个学期,由课程老师具体负责指导,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裁判技能。除赛事拓展外,均设学分。
赛事拓展是四川XX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部分,主要为部分希望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休闲项目的机会,可以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参与,以协会指导会员活动的形式将个人体验和能力扩展和延伸,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整个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7 校企合作,适应市场
按照培养方向,将行业领域内企业引入学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实践实训项目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顶岗机会,实现企业师资、课程体系、市场资源、互利互惠的共享。合作企业出资修建的场馆在满足正常的教学外,由学生团队在课余时间进行对外经营,形成“工学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
2.8 质量保证
教师严格执行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由行业内的知名体育教授、企业专家组成,负责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除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外,针对专业学生,推行专业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我管理及自主学习能力,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学业问题,做好学生学业规划,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学生思想品德合格,获取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合格,毕业设计达到要求,修满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3 结论
高职院校开办休闲体育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可借鉴的依据,如何结合行业特点、学校背景、地理位置、地方特色等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户外、健身等领域的同质化竞争中突出优势;在创新教育方面有所突破;在专业实践中锻炼能力;在赛事拓展中激发潜能;将协会的培训课程项目融入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注重校本特色,注重质量保证,这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1]罗锐,许军.休闲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6):94-94,100.
[2]徐大鹏,陈燕,基于就业视角的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1):39-45.
[3]许智勇.休闲体育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体育科技,2016,37(1):130-131.
[4]凌平.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6)33-37.
[5]焦现伟,孙南,岳新坡.我国高等学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态势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4):476-480.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Leisure Sports Specialty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Hua
(Sichuan Technology& Business College, Dujiangyan 611830,Sichuan,China)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编号:2017SA02。
张华(1980—),四川新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