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与民俗体育——广西罗城仫佬族舞草龙项目传承与发展*
2018-11-27谭璞璟
张 智 谭璞璟
稻作文化与民俗体育——广西罗城仫佬族舞草龙项目传承与发展*
张 智 谭璞璟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舞草龙为例,探讨稻作文化下罗城仫佬族舞草龙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推动广西传统龙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稻作文化;仫佬族;草龙;传承
稻作文化,是由稻作农耕激发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汇。这些文化是各族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以稻作为主要农耕的地区文化至今依然被深刻影响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根本的文化形态之一。稻作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以稻的种植为手段,广西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稻作文化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罗城仫佬族草龙的稻作文化在其中独秀一枝[1]。千百年来仫佬族的祖辈世世代代一直聚居在祖国南部的云贵高原九万大山南麓的岭南地区,是百越族群中的一个古老民族。罗城地垮东经108°29′至109°10′北纬24°38′至25°12′之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地处在100~115°,北纬18~28°之间原创稻作文化带上[2]。该区域民风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1 罗城仫佬族草龙的概述
1.1 舞草龙历史源流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河池东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沿地带。境内仫佬族人聚居在东门镇、四把镇、小长安镇、天河镇及周边县市的仫佬族居住区域。
仫佬族历史渊源流长,仫佬族是一个热爱体育活动的民族,乐于接受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并不断地吸收、发展。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中不乏舞龙这一体育运动项目,而恰恰仫佬族就产生舞草龙这独一无二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与仫佬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仫佬族聚居区地处边远山区,过去经济发展相当滞后,在当时情况下,稻作文化对仫佬族人民影响深远,人民祈求风调雨顺,水稻丰收,从而产生出舞草龙这一扣人心弦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当时的条件,人们只能以稻草编织草龙来进行体育活动,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结合起来,不间断地进行创造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舞草龙。
1.2 舞草龙的起源
广西罗城作为全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舞草龙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兴起,是当地仫佬族同胞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明代。据民间传说,仫佬族舞草龙是在小长安镇龙腾村地洲屯的青少年们最先兴起来的。在当时青少年们见大人做布龙闹春节,他们没有做布龙舞布龙的能力,当时家家户户都种植水稻,家里面有很多禾秆草,小孩子们就使用禾秆草编织草龙来舞。他们编成草龙在大年三十晚上舞草龙游村。春节期间,他们敲锣打鼓舞着草龙家家户户去拜年。有一回,夜间不小心烧着了草龙,少年们舞起来这“火龙”别有一番风趣,大人看了忍不住也参与活动。后来,大人也都编起草龙。舞草龙变为全屯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了。
据当地村民相传舞草龙盛行于仫佬山乡还有一个缘由:很久以前,地洲屯的草龙进罗城县城拜年,全城老少第一次见这样的龙,于是全城的人都出来烧炮庆贺。待到地洲屯的龙队出城时,烧的只剩下一个龙嘴巴了。草龙出现在罗城这一年,雨水特别好,民众都说是草龙到海龙王那里给仫佬山乡带来甘露。并且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从此,舞草龙之风便盛行了,并且每年春节舞完草龙后一定要拿到河边烧掉,把草龙送到海龙王那里,祈求海龙王的保佑使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同时,为了纪念地洲屯首先发明草龙,流传了这么一句俗语:“地洲舞龙嘴”,即舞到最后只剩下草龙嘴了。不舞草龙的布龙队,在过节之后也要用草龙代替布龙,象征性地拿到河边去烧掉,祈求吉利,体现稻作文化下的祈福作用。
1.3 舞草龙项目介绍
舞草龙是仫佬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仫佬族草龙用稻草和麻绳制成,通身长约15米,需9人或11人舞动,1人舞龙头(龙宝),2人打击敲锣鼓,1人指挥,由于舞龙过程中民众热情参与,整个舞龙队伍也有跟替人15-30人。仫佬族群众在一般在春节、三月三、八月十五等民间传统节日舞草龙。舞草龙时也有规定的套路,一般经过祭龙、游龙、翻龙、串龙、盘龙等动作,最后将草龙后将它抬到江边、河边或水墉里烧掉,把草龙送到海龙王处,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草龙的做法是:将禾秆草编成一条长长的草帘,长度可长可短有编织者自定。草帘的尾部分成三个杈杈,使之略略上翘,形如“龙尾”。草帘的一头反折一层做成两只上翘的角,形如“龙角”整个部位貌似“龙头”。草席中腰每隔六尺左右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串上一根竹杆做的“龙身”。龙身用麻绳为筋骨,扎上优质稻草芯,也有全用麻绳制成龙身的草龙,龙身长12-15米,每个支点相距1.8米左右,龙头用禾桔(也有用竹编)制成龙头形状,并用优质纸装封成龙头,用彩色颜料涂画而成,制作精良,龙头前边扎一个圆形的草团做“龙宝”,这样,龙型初具规模。在龙头、龙身、龙尾上扎挂一些彩纸做“龙鳞”装饰。制作的主要工具:刀、剪、钜等。现阶段龙头制作工艺经过改进,龙头大小根据龙的大有小决定,一般是单独制作,龙头上有龙牙、龙须、龙耳、龙眼。
2 仫佬族舞草龙发展现状
2.1 相关活动及习俗下舞草龙发展现状
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彰显稻作文化为目的舞草龙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仫佬族人民,民间体育活动竞技项目之一,舞草龙比赛有特定的竞赛规则,俗称过“五关”,即金、木、水、火、土。以完成比赛用时决定名次。舞草龙比赛场面热烈、奔放、刺激,是集力量、智慧、趣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具有娱乐性、可视性、竞技性。乡镇组织的比赛以村为单位报名,村组织的比赛以屯为单位报名,参赛队越多,比赛越热闹刺激,场面就越壮观。
2010年,仫佬族舞草龙成功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据了解,在此期间,舞草龙运动还多次参加县级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10周年和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时,舞草龙参加了广场庆典活动。舞草龙参加2009年首届仫佬族依饭节文艺节和2010年广西罗城攀岩旅游节的开幕式演出,舞草龙还参加2012年“文化遗产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活动。彰显出了,舞草龙在罗城仫佬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也体现了仫佬族人民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
2.2 稻作文化下仫佬族舞草龙发展现状
广西罗城仫佬族祭祀田神“稼”的大庙,就是典型的稻作文化的体现。“稼”用其父所赠的一根金毛化为神鞭,给仫佬族人赶山造田。后因反抗封建王朝,失败后化为蜜蜂,给人们采蜜。人们给他建立大庙,奉为“七里英王”,“一方圣祖”,“万户神宗”,可见人们对造田英雄的景仰。牛在稻作民族中长期是主要耕田畜力,极受尊崇。莫一庙过去香火鼎盛,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现在衰落了。过去岭南有很多雷神庙,供祭雷神目的在于求雨,祈求在种植水稻时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可惜这些庙宇都已大部不存[3]。
舞草龙活动民间自古已有,由于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她的历史记录很少,但随着仫佬族历史的发展,以及所在区域发展也形成基于稻作文化下的相关特征:在仫佬族风俗活动的发展中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特征表现在稻作文化下的祈福;在活动中具有传承本民族生活习俗的特征,仫佬族作为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能够形成历史久远的舞草龙活动,彰显了本民族稻作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习惯;在活动中具有民族、文化、体育竞技等特征;在活动中具有娱乐性特征;由于罗城是仫佬族自治县,外民族渗透成分较少,民族特色独有,舞草龙是仫佬族长期以来的稻作文化积淀的结果。透过这些文化积淀可以看到更深层底蕴,在客观上也起到保存和发展仫佬族民间文体的作用。
2.3 现代价值及功能下仫佬族舞草龙发展现状
舞草龙在其本民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仫佬族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是民间稻作文化的反映,是古老的仫佬族文化遗产。它随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演变出的一种独特舞龙形式,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民俗研究价值。
2.3.1文化价值
在中国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习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仫佬族聚居地,稻作文化影响下的仫佬族舞草龙独具特色,流传极广。舞草龙的发展,将带动和促进仫佬族民俗文化的弘扬。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承文化中独一无二,也是在稻作文化影响下的一个具体体现,这对稻作文化的研究也是一个实例的论证。
2.3.2历史价值
稻作文化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对舞草龙历史的研究,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少数民族稻作文化历史以及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稻作文化的研究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保护,舞草龙作为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能力有义务去让更多人了解他,使这些优秀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
3 稻作文化影响下仫佬族草龙传承现状
3.1 传承出现的问题
3.1.1传承人相关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相关资料分析,由于罗城仫佬族地域差异影响,出现了不同的派系。根据博物馆提供两个视频资料资料一个视频主人是小长安镇山背屯扎龙艺人,覃振峰;另一个视频的主人翁是草龙传承人谢章华(已故),两段视频对比后里面龙的形状、规格以及仪式差距较大。我们前往博物馆咨询舞草龙传承人,根据相关人员介绍,我们去到小长安镇地洲屯寻找覃宝宏扎龙艺人。在覃宝宏师傅家中并未看到相关草龙资料,仅仅看到一个竹编龙头和一些竹编工艺品。随后我们前往小长安镇文化站询问草龙传承人情况,当地文化站骆站长告诉我们要去小长安镇民族村山背屯寻找扎龙艺人覃振峰老人。
在覃振峰老人家中,我们看到了需要草龙相关资料,还有一个已经编制好的草龙头。覃振峰老人向我们讲述了现阶段依饭节和“三月三”的草龙头都是他编织的,当问起传承人相关问题时老人向我们讲述,在2009年罗城仫佬族首届依饭节上才知道有传承人的说法,并且传承人并不是自己,而当时活动编织草龙则是覃老制作的。在传承人津贴问题上,截至2016年一共得了两年还是跟另一个传承人谢章华平分的。县里文化局局长跟文化站站长到家里去过,非物质遗产办公室相关人员的没来过。覃振峰老人自己也没有相关传承人证书,有一年依饭节县里镇里来人找他做草龙,拍摄的图片也都是他本人,龙也是他做的,但是传承人不是他的。覃振峰老人讲到:“今年那个传承人谢章华去世了,如果罗城县还找一个不懂的人来做传承人,我以后就不做了。”
覃振峰老人告诉我们,“他对草龙的编织工艺、舞法技法都很精通,前些年他都会去指导舞草龙,教他们相应舞法,但是现阶段有很多不会舞草龙的人在舞草龙,导致草龙的舞法技艺也在失传。现阶段罗城县重大活动需要草龙时只让他做龙头,龙身是找村里人编织的,形态没有以前的好,如果全让他制作,龙就会更好看一点。”
3.1.2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仫佬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舞草龙,虽然在自治县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的工作,活动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1)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变革。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导致一些传统民俗相关的稻作文化思想被淡化,特别外来的习俗文化冲击,给了仫佬族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活动范围和内容逐渐地缩小,过去仫佬族人民居住的乡镇每年都有村寨举行一次舞草龙,场面也宏大吸引人,现在比较少举行,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2)一些对仫佬族习俗文化颇有研究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谢世,政府在传承发面没有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而年轻的继承人却达不到主持整个节日文化活动的场面,具有主办活动经验和威望的人越来越少。
(3)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玩法花样翻新,对本民族节日兴趣愈来愈淡漠。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参加节日活动的人相对地减少,造成本民族习俗文化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4)由于罗城仫佬族舞草龙是仫佬族的文化习俗,而居住在罗城县非仫佬族的一些草龙编制艺人,舞龙艺人虽然技艺高超,却得不到相关政府重视,造成人才的流失,从而一些扎龙、舞龙技艺得不到好的发展。
(5)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稻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日已减弱,传统的文化活动得不到年轻一代人的重视。
3.2 传承的保护与发展
3.2.1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提供必要经费保障
为了更好的保护仫佬族舞草龙的发展,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了解当地稻作文化影响区域,彻底摸清,掌握舞草龙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使其内涵更趋于丰富;要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划出重点村屯作主要保护对象,便于舞草龙今后的良性发展;建立以农民为主要活动的组织团体,检阅和促进舞草龙活动的传承、发展;要让仫佬族草龙依托在像依饭节这样罗城重大节日下,促进其全面更好的发展。
3.2.2联合自治区内相关稻作文化地区做展演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府要联合广西其他稻作文化地区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仫佬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大力推广仫佬族的稻作文化产物舞草龙,推进相关地域的文化交流,促进广西区内稻作文化相关产物更好的发展。
3.2.3通过旅游业及影视业带动舞草龙产业发展
罗城地区现每年会举办攀岩旅游节并且罗城境内有著名旅游景点于成龙湖,相关组织者要在其旅游节和景区内开展舞草龙相关演出。在涉及罗城地区相关影视作品时注入舞草龙这一重要传统文化元素。
4 结语
仫佬族舞草龙是在稻作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代表民族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着广大人民对稻作文化的崇拜,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进步的大前提下,我们要把握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发扬和传承好我们的优秀文化。当前罗城仫佬族舞草龙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政府相关做好本职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稻作文化的优秀产物舞草龙,我们不应该再以种族去划分是否能够担任其传承发展的使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而不是任由其消亡殆尽。
[1]申扶民,李玉玲.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生态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2):128-133.
[2]梁庭望.论原创稻作文化带及其展示中心设立[J].百色学院学报,2015(1):28-34.
[3]梁庭望.中国稻作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3-68.
[4]银建连.罗城非遗荟萃[M].罗城文体局非遗办,2011.
Ricecultivation Culture and Folk Custom Spo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ass Dragon Dance of Mulao Ethnic Minorty of Luocheng County of Guangxi
ZHANG Zhi,et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01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CSW2016024;2015年广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5JGA144。
张智(1977—),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东盟龙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