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与美好

2018-11-26戴天然陈红梅

戏剧之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芳华

戴天然 陈红梅

【摘 要】电影《芳华》由冯小刚导演,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而来,集中刻画了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文工团的故事。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在《芳华》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大相径庭的命运和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本文将运用影视叙事学,从电影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構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研究能进一步加强观众对芳华的解读能力与记忆。

【关键词】《芳华》;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94-02

《芳华》的成功之处在于唤醒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从电影的镜头语言中能看到不一样的人物性格。影片采用零散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情节,用镜头语言讲述了近四十年跨度的几个文艺兵的命运变迁,其中既有青春的懵懂和激情,更有特殊时代衍生的复杂人性,对于电影是如何进行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的,还需要进一步探析。下面就将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一步的探析《芳华》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时间

热奈特在其叙事学论著《叙事话语》中指出:“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其实就是被讲述事情的时间和叙述的时间。

影片采用顺时序,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气呵成,观众在每个剧情点上的情感停留时间较短,直到后来何小萍的悲惨遭遇造成观众心理时间延长。影片不同的时间点都能造成观众的情感停留,每一个时间点也是一次人物命运和剧情的转折,一段故事的结束必定陪衬着另一段故事的开始,人物的命运也瞬息万变、大相径庭。

电影《芳华》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跨度四十年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时代背景、客观环境、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地点,为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影片后半部分的故事节奏更紧凑,从调入伐木连到参加野战失去手臂,再到何小萍患精神疾病,画面组接变化多端。前后两大部分叙事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前面是青春与美好而后半部分就是世事苍凉的现实。相比同样是发生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影片《归来》,《芳华》的剧情时间线更为清晰,更加的现实和露骨。

当我们探询电影时间的存在时,会发现时间其实就隐藏在影像空间的运动中,我们也只有看到影像的空间移动、变换,才能发觉时间的流逝。所以,实际上电影的空间与时间是联结在一起的、不可分离的。

二、叙事空间

电影是一门时空复合体的艺术。

从叙事学角度讲,空间艺术元素:画面构图、光线运用、色彩调配等是电影叙事构成的重要元素。电影的叙事空间是电影叙事的物质载体,与文学叙事空间不同的是,电影的叙事空间是直接存在的,不需要通过想象来构建,电影是通过影像来进行表达的,影像可以直接通过视觉被观众所理解,因此电影的叙事空间具有视觉性和运动性。

电影《芳华》的叙事空间较为直接,但是由于受到时长的限制,把故事完整叙述出来则成为电影更为关注的问题。本片大量选取文工团为叙述空间,这是青春时代洒汗水的地方,有记忆的影子,从刘峰第一次带何小萍进入文工团,到接下来故事的发展都在此,因此这是具有青春记忆的、鲜明特点的地域空间。后半部分主要选取野战医院和文工团两个地域空间进行交叉叙事,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境遇。

电影《芳华》的叙事空间是直接建立在视觉性的镜头语言之上的,通过光线、色彩、构图去营造氛围,形成具体可观的空间表现形式。从小说《芳华》到电影《芳华》,从广阔多元的叙事空间到单一的特定空间,电影《芳华》不仅以空间作为载体,更是以运动中的空间作为其表现方式,无论是文工团的表演还是后面的自卫反击战,一系列运动镜头的表现,都体现出电影的叙事空间。

三、叙事角度

相对于其他人称叙事带有更多的“个性”主观色彩而言的,第三人称叙事具有“客观性”,电影《芳华》就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的。影片人物萧穗子就是电影《芳华》的第三人称叙述者。通过萧穗子讲述了“活雷锋”刘峰、何小萍的故事,以及文工团里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和命运。这样的叙述视角暗含着一种追悔与无奈,同时又削减了严歌苓原著中许多反思性的内容,把文工团内部的矛盾弱化,以更平和、含蓄的方式去表达。

萧穗子“客观性”的叙述视角在影片中有直接的表现出来,例如:无论是讲述刘峰、何小萍、林丁丁还是她自己,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更加理性。影片中也有萧穗子跟陈灿的情感线在镜头中更含蓄和内敛,主要展现为叙述者萧穗子暗恋陈灿的状态,但是并没有将两人的情感纠缠放大,毕竟还是要有主要事件叙述和次要时间叙述之分。这种情感纠葛更像是一条辅助线索、一个次要事件,通过最后陈灿和郝淑雯在一起的这个插曲,更体现出那个时代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也让萧穗子的暗恋故事不及而终,这也让萧穗子这个叙述者身份更加理所应当。这种既有主线又有辅线的安排,使《芳华》所要讲述的那个年代的故事更丰富和完整。

四、叙事结构

悉德.菲尔德说:“结构就是把故事按照一定位置安排好的东西。”历来对电影结构的认识都是着眼于故事安排或者说情节安排。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与主干。《芳华》所选取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种线索的叙事结构,影片中大小事件层层叠加,多重故事情节的连续叙事,而电影人物的命运就在这层叠的时光和事件中浮沉聚散。

《芳华》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并不仅仅描绘或聚焦于一个或两个人物,并没有对刘峰或何小萍的集中演绎,故事也不是围绕一个单一事件进行讲述和描绘,而是通过连续的多重事件来渲染影片主题,牵动观众的观影情绪。这种叙事结构造成了影片展开阶段叙事的零散化、情节的碎片化。随着人物关系和情节推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之间的情感脉络,最终在相互交错中脉络浮出、走向差异,随着情节越来越明朗和清晰,那些个紧密交集的人物剧情,反而达成了一种模糊的集体记忆。影片最终要表达的东西,例如青春时光的流逝、人格的纯正、爱情的单纯与美好,也都深深烙印在观众脑海里。

总的来说,《芳华》的叙事结构还是突破了传统叙事结构的,不同人物的叙事模式都是符合时代特征的,虽然没有回忆、梦境等叙事效果,却以不同人物的关系联结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叙事结构更清晰,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并突出主题。

五、结语

大时代背景下,随着文工团那群年轻人的“芳华”已逝,美好年华似水流年而去,人性中的点点滴滴却渐渐清晰起来。电影《芳华》并没有陷入通俗的叙事模式,而是通过叙事角度的多样性、叙事结构的多线性,使影片呈现了丰富的审美效果,从而提升了影片的思想境界与审美价值。

其实《芳华》并没有直接叙述残酷的现实和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以一种略显平淡的基调和角度去讲述。影片通过大时代背景,对小人物进行细致描写与刻画,包括他们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埋藏心底的内心活动,又将芳华的美好珍贵与残酷激烈的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充满了情感张力的镜头语言,也都是从侧面烘托出芳华逝去的酸楚,而诸如对政治环境、人性暗流、集体主义的刻画,也都是从镜头中一晃而过,留下的是主角柔和深情的旁白,都是《芳华》独特的叙述策略。不得不说,“青春与美好”是最符合《芳华》的关键词,年华易逝,世事浮沉,《芳华》透过岁月的流逝,彰显了真善美,是足以打动人心的。

参考文献:

[1]庞琪.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以小说《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7,(08):87.

[2]刘艳.隐在历史褶皱处的青春记忆与人性书写——从《芳华》看严歌苓小说叙事的新探索[J].文艺争鸣,2017,(07):155-163.

[3]邵兰兰.不识焉识,莫忘婉瑜——浅析《归来》电影叙事策略[J].大众文艺,2015,(13):170-171.

[4]鲍士将.从文学叙事空间到电影叙事空间的嬗变—小说《陆犯焉识》与电影《归来》的叙事空间研究[J].当代电影,2017,(07):177-180.

[5]李燕.论严歌苓小说《芳华》叙述视角的审美效果[J].小说评论,2017,(05):191-195.

猜你喜欢

芳华
绝代芳华
百年芳华
钟灵毓秀 见证芳华
虾潮奔涌 二十芳华
芳华不再亦风流
科技,留住千年芳华
马伊琍的芳华
永远的芳华
《芳华》:批评是为建设而非苛责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