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佛陀墕》中的民俗事项举隅

2018-11-26王魏

戏剧之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镜头纪录片

王魏

【摘 要】纪录片《佛陀墕》是青年导演田波的处女作,也是他陕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2007年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深处高土高原腹地,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闭塞小山村——佛陀墕。整部纪录片,以时间为序,以四次问卦为章,在字幕的引导下串联起了主人公拓巨福等几家人的悲欢离合,以简单平实的影像风格勾勒出了最后的陕北农村人的生活生存状态。片中大量穿插陕北民俗,甚至将宗教信仰等民俗作为叙事主体,对陕北民风民俗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关键词】纪录片;陕北民俗;镜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90-02

《佛陀墕》作为近期为数不多的陕北题材的文化作品,传达出的人文关怀,体现的陕北文化与路遥、高建群笔下的陕北是一脉相承的。创作者如同一个亲历者一样只是将镜头对准了这里的万壑纵横的莽莽黄土,这里艰难生存的生灵,苦焦坚韧的农民。片中没有一句画外音,王向荣浑厚低沉的吟唱,使得整个片子充满了一种魂牵梦绕的魅力,似乎整个高原都在发出了呼叫。片中大量穿插陕北民俗,比如庙会、剪纸、秧歌、转九曲等等,如此集中的在一部作品当中展现众多民俗事象在其他文艺作品中并不多见,可见创作者对陕北民俗文化倾注了极大热情。民俗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该片的内涵,增强了可看性。这些影像资料对于陕北文化的传播,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弥足珍贵。下面我将具体对《佛陀墕》中出现的陕北民俗事象简要梳理,分析。

民俗指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祭祀,岁时节令、语言等几方面。《佛陀墕》的人们住的是黄土窑,窗户上过年要贴窗花,吃的是洋芋叉叉,头上系着白羊肚子手巾,身着深色衣服,脚踩千层底布鞋,出行主要靠“11号”汽车步行,取水、运送货物由毛驴来驮。过年要祭土神,上坟祭祖,烧纸磕头;正月十五闹秧歌,转九曲;农事要抽签问卦,生病会叫魂驱鬼 ;定期组织庙会,唱道情,说书。看似愚昧,却也和谐。

窑洞是陕北人的特色民居,传承了几千年,是一种较原始的建筑。在深山黄土崖上挖洞,做一架窗户,石块垒砌窗台,安上门,洞里靠山端盘上炕,炕头垒灶台,就可以居住了。一孔窑洞集厨房、餐厅、客厅、卧室的功能于一体。窑洞的开凿充分利用了黄土的直立性,开凿成本低,功能强大,冬暖夏凉,但中原建筑文明成果对它鲜有影响。片中村民们家家户户居住在窑洞里,这个远离城市,闭塞的小山村佛陀墕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农耕文明时期的窑洞。这种简单的民居仅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洞里空间小 ,区域划分简单,很多事情都在炕上完成。上炕睡觉休息,好客的陕北人家来客就让上炕坐,片中张大去世,村里执事的老汉们就围坐在炕上商量事情。炕头连着灶台,陕北人家一般孩子较多,灶台上会安一口大铁锅。这就是主人公拓巨福的孙子小时候掉进油锅落下终身残疾的原因。

在对窑洞的展现上作者的视角有高处俯拍,呈现全貌,有定镜平拍,对洞里的展示运动到了摇镜,景别有大有小,但多数是固定镜头拍摄,静静地观察,没有猎奇,没有悲悯,没有苍白的呼吁。创作者保持了纪录片的客观视角。

羊肚子手巾是当代影视作品里出现陕北老汉的标配,比如阿宝,王向荣,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头顶此物了。白羊肚子手巾系在头上,冬天保暖,夏天遮阳,可以解下来擦汗,包裹杂物,用途广泛,对于受苦人(陕北对农民的称呼)来说非常实用。片中出现两次陕北老汉系头巾的场景。陕北人的头巾和关中地区的啪啪头上戴,山西的白羊肚子手巾,戴法都不相同。其他地区头巾在后脑勺打结,陕北的在额头上方打结,尾角上翘冲天,还有装饰作用。陕北土地贫瘠,少雨干旱,靠天吃饭,但勤劳的陕北人从未停止与大自然的搏斗,陕北老汉靠在墙根满脸沟壑,一手老茧,但他会出神的眺望远方,高谈阔论国家大事,崇拜英雄领袖,拓巨福老汉去集市上买年画不挑时下流行的俊男美女,只要十大元帅,伟人领袖图。陕北人的英雄情结也体现在头巾上,我们暂且可以称白羊肚子手巾上的结为英雄结。

《佛陀墕》中出现了两次系白羊肚子手巾的场景,后面一次拓巨幅老汉把手巾从头上取下,重新绾起来。镜头从中近景切为特写,完整的展示了打英雄结的全过程。这是之前其他影视作品中没有的,创作者对英雄结似乎也情有独衷,拓巨福系完之后,导演给了特写,一双深陷的眼睛,岁月的刀刃刻下的深褶从眼窝处辐射开来,脸上的肌肉纹理没有下垂,沧桑但不苦相,这就是陕北人的“活着”,大自然给了太多不公与磨难,但他们都无言的接受,拼尽全力生活了下来。或许是导演田波本来就是陕北人,他熟悉陕北的风土人情,他的镜头没有呼天抢地,没有精英化的俯瞰芸芸众生,平实而自然,陕北的人、事在片中徐徐呈现。

剪纸是陕北最为大众熟悉的民俗之一,主要创作族群是陕北的大姑娘小媳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铰出花样繁多的圖样来。过年过节,吉庆嫁娶时或贴于窗户,炕围,嫁妆。黄土高原大块面的土黄色,单调厚重,只有红色这种艳丽的色泽才能压得住,所以我们看到的陕北剪纸基本为红色。《佛陀墕》中拓巨福的老婆过年时剪窗花,剪刀几下开合蜿蜒就剪出一副人头鱼娃娃,贴在窗户上寓意年年有余。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剪纸略有区别,她用的是绿色的纸,剪出镂空轮廓图,在底下衬一张红纸然后才张贴。大红大绿对比鲜明,喜庆吉祥。陕北剪纸中常用的衬纸还有白色和黄色,这两色纸在过年上坟烧纸,祭祀土神时必须用到,勤俭节约的婆姨女子充分利用资源,用剩下的纸,剪成窗花装点门面。陕北剪纸剪出的是轮廓,古朴大气,写实与写意结合,特点突出。

《佛陀墕》中张大的丧礼,原始而隆重,哭丧,撒路灯照亮亡魂路,纸幡开路,阴阳师罗盘定穴,仪式众多,完整呈现。薛家媳妇生病了,没钱医治,找来巫神张四叫魂驱病,张四装扮起来唱着咒语,来来回回穿梭于院子、家里,田波把这段影像魔幻化处理,巫神的身影无形而虚幻。还有唱道情、转九曲、说书,片中这些民俗或完整或片段式的呈现。

观众从片中窥到陈凯歌《黄土地》、张艺谋《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地影子,大块面的黄土地,身着黑色服饰的人物,零星红色的点缀,色彩搭配,镜头组合都简介了几部经典影片的创作手法。区别之处在于田波的镜头是有温度的,他专注的是这里的人,陕北受苦人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他用初恋般的热情,参与者的视角看待这里的一切,而第五代的电影里,镜头背后是精英化的思考,影像风格反传统,是普通大众不常关注的视角,冷峻而意味深长。相比之下田波的纪录片更为客观,在交通闭塞的陕北还有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这样一群质朴憨厚,愚昧且虔诚的农民。一定意义上说,经济的落后促成了它风俗习惯的完整保存。尽管已经21世纪,市场经济的繁荣风没有吹进深山怀抱中的佛陀墕,他还是那样固守着他的农耕文明、继续着它的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曹宏信.陕北民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

[2]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段双印.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J].延安文学,2009(1).

猜你喜欢

镜头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