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学生择业心理调查报告

2018-11-26蒋连香

商情 2018年4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

蒋连香

【摘要】本课题组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如下: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对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但熟悉程度远远不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足,相应地会影响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择业观方面,大多数学生在“先择业再就业”和“先就业再择业”之间摇摆,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且对“关系”的依赖程度偏大,更倾向于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或老师同学的介绍来解决就业问题;在择业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也期待学校提供多元的就业指导。因此,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就业指导,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刻不容缓。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 择业心理 就业指导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在校生择业心理的调查,为《职业学校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就业指导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昊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课题研究提供数据。

二、调查对象

2017级五年制、中专学生(人学新生)和2014级五年制、2016级中专学生(2019届毕业生)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进行。题型有填空、单选和多选,共37题。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性别、年级、专业、专业认识、对国家就业形势的了解、个人职业规划、影响择业的因素、理想职业、就业区域的选择、对薪酬的期待等等。概括起来可归为以下五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1-3)、对专业的认识(4-5)、择业前准备(6-8)、择业心理调查(9-32)和家庭情况(33-37)。

四、调查概况

本次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参与调查的共1487人,回收有效问卷1341份,有效率90.18%。参与调查的男生643人,占调查总数的47.95%;女生698人,占52.05%。2017级学生(五年制和中专)636人,占47.43%;2016级中专学生186人,占13.87%;2014级五年制学生519人,占38.7%。按新生和2019届毕业生的人数统计,2017级新生636人,占 47.43%;2019届毕业生705人,占52.57%。参与的学生专业覆盖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艺术设计共9个专业。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专业认识:认识不够,感情不深

对专业的认识,如图1所示:在选择所学专业时40.42%的学生是由父母决定的,因自己喜爱而选择的仅占20.43%,16.33%的学生则是随便选的;从图2中呈現的对所学专业的喜好可以看出:非常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只占8.87%,喜欢的占22.15%,39.67%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觉一般。

(二)择业前准备:有准备,但不充分

根据调查,关于“您对国家的就业形势与政策的了解程度”时,6.34%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37.96%的基本了解48.17%的不太了解,7.53%的不了解;关于“择业前的准备”时,13.94%的有充分准备,50.26%的有些准备,21.33%的准备很不充分,10.14%的没有准备的概念,4.33%的持无所谓的态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上10.59%的有较科学的规划55.93%的有简单的规划,10.44%的没想过这个问题,15.81%的是边做边看,5.52%的说不清楚,1.72%的对规划持无所谓态度。

(三)择业心理

1.择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与“先择业再就业”相互胶着

关于“您的择业观念”,32.51%的选择先就业再择业,38.33的选择先择业再就业,11.71%的选择不就业、继续深造,有8.58%的选择自主创业,8.87%的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影响择业的因素:经济收入位居首位

关于“您认为学习成绩对择业的影响”,22.97%的选择影响很大,68.19%的认为有一些影响,8.87%的认为没有影响。与此对应,“您认为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学生择业最重要的要求”时(多选题),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专业技能(90.08%)、考试证书/技能认证(83.52%)和个人品质(83.07%)。

关于“您认为择业是最需要的”(多选题),排名前3的选项是:解决问题的能力(86.2%)、知识技能(85.23%)和沟通协调能力(84.27%)。

关于“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多选题),排名前3的选项是:经济收入(82.4%)、个人价值的发挥(78.67%)和社会评价(62.42%)。选择单位所在地区(61.15%)和升职机会(57.87%)的比例也超过了50%。可见,绝大多数参与调查者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也显示出一定的成熟性。

3.职业的期待与择业的意愿:理想虽美好,现实亦骨感

关于“您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13.05%的非常明确, 54.51的比较明确32.44%的不太明确。而“您择业的主要目的”,33.48%的选择个人爱好,30.8%的选择解决生存问题,26.4%的选择体现个人价值5.82%的选择为他人服务,3.5%的选择占据位置将来求学。

关于“您能接受的月薪”,59.36%的期待4000以上,与问卷中“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部分将经济收入纳入首要考虑对象完全契合。

在职业的选择上,理性的参与调查者占到了半数以上,越来越多的参与调查者在职业的选择上没有特定的要求。本科院校毕业生中趋之若鹜的公务员职业在本次调查中仅占19.91%,而其他传统性职业如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员等占比也不甚大。选择其他的占到了28.56%。由此可简单推测:较多参与调查者最希望选择的职业应该是新兴职业,如与互联网相关的职业、艺术类职业等。

在首选单位的问题上,24.09%的选择了机关或事业单位,选择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是15.06%、14.17%,选择其他的占13.65%;在首选岗位的选择上,36.09%的选择企业管理工作,23.71%的选择专业技术工作,20.28%的选择其他,选择基层工作人员的占8.28%,而选择一线技术工人、技术骨干或研发人员、后备干部的比例都不足5%。可见,参与调查者对自己的单位和岗位的期待相对较高,这与问卷“您最希望选择的职业”部分的结果有些矛盾;这在问卷“选择理想职业的信心度”部分得到了印证。

69.13%参与调查者对自己“选择理想职业的信心度”表示一般,只有21.77%的有较高的信心度。可见,在职业前景上参与调查者一方面有自己的期待,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顾虑。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历问题。参与调查者在择业时的学历是中专或大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择业的乐观性,主观上认为自己不如本科生、研究生吃香。二是专业知识的掌握。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来说知识掌握不够,专业知识方面更是欠缺。学校虽说近几年在技能竞赛上屡创佳绩,但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数日子混文凭的更不在少数。三是社会竞争。结合以上两点,参与调查者清楚地知道就业竞争压力较大。

关于“理想工作地点”,34.08%的选择昊中区,28.49%的选择市区,选择工业园区的13.05%,选择其他的10.44%;“如此选择的原因”,54.06%的是因为离家近,23.42%的喜欢该区域用人单位,选择其他的占17.97%。可见,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超过半数的参与调查者希望呆着自己的舒适区附近。而涉及“是否愿意到其他城市”去工作时,37.66%的愿意,37.81%的无所谓,24.53%的不愿意。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参与调查者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一方面希望呆着自己的舒适区附近,一方面又渴望走出去,矛盾而胶着的态度恰恰是他们择业心态不稳定的体现。

间卷显示,关于“求职被拒”,47.95%的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23.71%的认为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22.37%的选择了很快调整低落情绪,只有5.97%的选择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而面临“新的求职机会”时,73.97%的选择了抓住机会,22.15%的则是稳定观望,抱无所谓心态的仅占3.88%。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参与调查者在应对挫折上保持了积极的态度。

4.与专业的关联度:对口不是必选项

关于“择业时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有62.04%的表示就近就行,必须相同的仅占8.05%。关于“择业时有一个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机会会否接受”,有近一半选择会,选择不会的占11.19%。这些数据与问卷第一部分对专业的认识呼应,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必须完全对口。

5.择业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关系为先

本次问卷中“择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以多选题形式呈现的,目的是为了调查分析学生获取择业信息的渠道。如图5所示,选择比例最高的四个分别是:家庭、亲戚、朋友占72.78%,老师、校友、学友占63.91%,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占62.97%,校园招聘会占61.89%。调查显示,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参与调查者在择业的问题上,渠道是多元化的,但对“关系”的依赖程度偏大,他們倾向于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或老师同学的介绍来解决就业问题,相对而言,对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推荐和校园招聘会的信赖度要略低些。

6.学校职业指导:需求大,多元化

本次问卷设计了“您对学校的择业指导的关心程度”、“您认为学校除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指导(多选题)”、“您最感兴趣的就业指导方式(多选题)“等题目,以此来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的看法和需求。认为学校的职业指导“很有必要”的占69.28%,“可听可不听”的占25.88%,“没有必要”的仅有4.85%;除了就业指导课程外,参与调查者非常渴望学校提供的指导依次是:职业生涯规划(80.69%)、职业发展咨询(74.94%)、素质拓展(72.93%)、个性发展咨询(64.28%)。且参与调查者最喜欢通过经验分享(83.52%)、互动沟通(78.97%)、案例分析(69.43%)、专题辅导(58.17%)、个别辅导(46.53%)等多种形式获取就业指导的帮助。

7.家庭的影响:对父母的指导至关重要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者多来自工薪阶层,55.18%的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34.53%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5000之间,有近10%的家庭月收入为3000元以下。父母的职业集中在其他(42.36%)、个体工商户(30.8写)、专业技术员(11.41%)、商业服务人员(9.1%)等行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愿,“父母希望您从事的职业是”分别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公务员、专业技术员、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教师、军人等。这和当今社会的主流职业价值观一致,有稳定的工作和一技之长是父母普遍的想法。当然,现在的父母多为70后,对孩子择业的态度相对宽容,67.64%的学生认为父母会“充分尊重”,还有依次为“说不清”、“父母决定”、“不闻不问”等。问卷显示,关于“在择业时,对您影响最大的”是谁,高达68.98%的选择了父母,这与择业信息的来源中学生更倾向于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或老师同学的介绍来解决就业问题相呼应。可见,对学生家长伺机进行职业指导显得非常必要。

六、调适学生择业心理.开展多元就业指导

本课题组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如下:江苏省昊中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对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但熟悉程度远远不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足,相应地会影响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择业观方面,大多数学生在“先择业再就业”和“先就业再择业”之间摇摆,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且对“关系”的依赖程度偏大,更倾向于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或老师同学的介绍来解决就业问题;在择业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也期待学校提供多元的就业指导。因此,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就业指导,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刻不容缓。

1.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持新增就业基本稳定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95万,创历年来新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在如此严峻的大形势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整体而言,我国现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形式日益灵活,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但“招工难”和“求职难”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加强宣传,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应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择业的导向。

2.开设父母课堂,就业指导助力父母提升

教育的最佳效应是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优势、形成合力的结果。以上调查也显示,父母是学生择业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父母效应不容忽视,5+2不能等于零。为此,对父母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更有助于正向推动学生就业指导的效果。学校可以尝试开设针对父母的就业指导课堂,可以设计通俗易懂的微课,可以尝试用微信推送等多种途径,将就业指导的理念与实践推广给父母,充分发挥父母在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正面效应。

3.强化生涯规划,探寻专业与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这样因素都影响着职业的选择和发挥。学校要提供阵地和舞台,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系那个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自自己能做什么。然和结合实际,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职业学校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强化兴趣、特长与专亚的结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继续兴趣的培养,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校的专业学习与未来的职业结合起来。借助职业生涯规划,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的培养与训练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

4.引入心理咨询,做好职校学生择业心理的疏导

学生走出校门步人社会,面临的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多的是心理的调试。要跳出现有的舒适区,走出校门面对择业的压力和社会的考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有的人安然处之,有的人茫然不知所粗,更有惶惶不安的。在择业压力笼罩下的职校学生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注与维护。学校拓宽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询的面,重视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和疏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创设职业体验,帮助职校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掌握职业技能,明白学习是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具备职业技能。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和学校的创业基地,为职校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把课堂搬进现实中的职场,让同学们提前感受職场的氛围,了解企业文化和职场的规则,逐步完成心理的调适;同时,在真实的职场中寻求专业学习与职场需求的有效契合点,从而更好地认识所学的专业,尽早找到努力的方向。

6.完善跟踪管理,不断提高学校就业指导的有效度

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着重关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校园招聘会推介学生就业的跟踪调查,追踪学校就业指导开展中有效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做好校内的就业指导提供依据;以此为基础,不断积累学校就业指导的有效做法,并在实践中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建新.创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8.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
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困境及全程化指导路径
别把“就业指导课”当摆设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
如何做好互联网形式下的就业指导
浅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提升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