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四福寺”复刻的中华精神世界
2018-11-26张小中
张小中
京都和奈良虽然古老,但很多建筑的样式早已融合了太多日本本土的风格,尤其京都的大部分古建筑都是江户时期改建或者重建,已然不是最初从中国学来的样子。如果非要从日本选一个地方和中国最像,那我这一票肯定投给长崎。
长崎是一块深受中国影响的土地,尤其在日本幕府时代以来,这里成了日本唯一一座可以和外国往来生意的口岸。在餐饮、建筑方面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然而,长崎最像中国的当属“四福寺”。
1613年,江户幕府颁布了基督教的禁教令,要求所有人必须是佛寺的檀家(向寺院施舍财物的信徒),以證明自己并非基督教徒。当时居住于长崎的中国人也不例外,故而专为中国人使用的唐寺开始建立,兴福寺、崇福寺、圣福寺和福济寺就是在这背景下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些寺庙,由中国人设计,大部分由中国人修建,甚至有的木材来自于中国,按照它们修建初期的模样保留至今,成了中国人在日本复刻的精神世界。
兴福寺 日本最古老的黄檗禅宗寺庙
四座寺庙都几乎修建于半山腰中,兴福寺也不例外。我住的酒店距离兴福寺不远,从酒店出来越过一条干涸的河流,步行大概5分钟便抵达寺庙山门。巨大的红色山门横亘在眼前,恍惚间感觉红色在光线的映衬下显得额外的庄严。因为兴福寺山门被涂成了朱红色,所以这里也有了“红寺”这个别名。
1624年,从南京漂洋过海来到长崎的僧人真圆,在长崎的半山腰上创建了一座祈求航海平安的小庵,这便是兴福寺近400年历史的起点。兴福寺的第2代住持默子如定禅师,建造了日本最古老的石拱桥眼镜桥,距离兴福寺不远,大部分参观兴福寺的游客会从那座桥走来。从朱红色山门沿着台阶走到平台上,放眼看去就可以把所有重要建筑尽收眼底,兴福寺虽然不大,但每一栋建筑都十分特别。就拿最中央的大雄宝殿来说,构成大殿的木材是由中国的匠人从中国本土运来的,柱子和横梁上雕刻了人物、鸟兽、鲜花等模样,窗户的造型非常具有明代特征,是中国南方典型的禅宗寺庙建筑,目前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
兴福寺是日本最古老的黄檗禅宗寺庙,在日本佛教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檗宗的名字来源于唐代僧人黄檗希运和福建福清的黄檗山万福寺,是仅次于临济宗和曹洞宗的日本第三大佛教派系。有趣的是,在这座佛教寺院内还有一座殿堂是给妈祖娘娘准备的,妈祖殿就在兴福寺大雄宝殿的左侧。在妈祖塑像之前,左右各有一座充满历史气息且是中国风格的彩塑,左侧是千里眼,右侧是顺风耳,神态、动作都惟妙惟肖,体现了当时从中国来到日本长崎的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崇福寺 西日本文物最密集的寺庙
崇福寺距离兴福寺大约2公里,步行正常只需要20分钟,也许由于那天实在是太热了,我貌似晃晃悠悠用了1小时才走到。崇福寺的山门不像兴福寺那么气派,但更具有中国建筑气息。厚实的四方形墙体围成的墩子,上方是雕梁画栋的重檐屋顶,配有“圣寿山”三个繁体字。崇福寺兴建于1629年,是由在长崎进行贸易的闽地华侨从福建邀请高僧超然前来兴建的,也是日本最古老的中国式寺院之一。因信徒多福建省出身,因此崇福寺又被称作福州寺。
从第一峰门经过,往里就是崇福寺的护法堂。其实护法堂是众多寺庙的标准配置,但目前的四座中国样式寺庙中,仅有崇福寺还保存有护法堂,其余寺庙的都毁于二战时期的原子弹爆炸。崇福寺的护法堂供奉韦陀菩萨,在对这座护法堂的一次检修时,发现大梁上有墨书,才得知这个建筑修建于1731年。如果你观察仔细,这里梁柱的装饰、柱基石的雕刻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格,而山墙的装饰确实日本风格,这一栋建筑很好地融合了中日建筑的众多元素,也是古代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据。和护法堂一样体现中日风格混杂的还有大雄宝殿,两层屋檐,下层部分的垂花柱和顶棚都体现了中国的建筑风格,上层的细节部分则以日本和风为主,两者混杂在一起十分和谐,毫无违和感。目前,大雄宝殿被评定为日本国宝。
在一座寺庙内同时有两个国宝,可以说明这座崇福寺的可贵。而如果把重要文化财都算在内,整个崇福寺内有多达21处定级文化遗产,在整个日本估计也只有奈良和京都的一些大寺可以相媲美,因此崇福寺被称为“西日本第一寺院”。和兴福寺一样,这里也有供奉妈祖,建于1827年的妈祖门是长崎唯一幸存的个体,建筑形式采用日本样式。妈祖堂内的布置几乎和兴福寺一样,连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塑像都好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福济寺 日本第一大观音
看完了兴福寺和崇福寺两处规模较大的寺庙后,我便坐上长崎的特色有轨电车前往福济寺、圣福寺区域,它们俩坐落在长崎站北侧的山上,由于距离原子弹爆炸点较近,这两座寺庙留存下来的东西并不多。长崎的天气有点变化莫测,刚才还是烈日炎炎,而在我赶往这两座寺庙的时候,乌云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顷刻间大雨如泼。
1628年建立的福济寺,破坏的较为完全,寺庙原本的建筑都毁于长崎原子弹爆炸。1628年(宽永5年),福建省泉州出身的僧人觉海在弟子了然和觉意的随同下赴日,在长崎结庵而居,供奉海上的守护神天后妈祖,这是福济寺的肇始。当时,这间寺庙的信徒大多是福建漳州、泉州出身的华侨,所以福济寺也被称为漳州寺或泉州寺。寺庙的建筑十分珍贵,早在1910年的时候,福济寺大雄宝殿、青莲堂和回廊就被指定为当时的国宝,现在都已不复存在。1979年新建的巨大观音像,是目前福济寺最有名气的寺庙建筑物,也被称作“日本第一大观音”。在雨中的观音显得额外的慈悲,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静静的守护着长崎的人们。观音像高18米,重35吨,内部装有一架显示地球自转的傅科摆。匆匆看完福济寺,我就赶往四福寺中的最后一站圣福寺参观。
圣福寺 日本近代史绕不过去的寺庙
圣福寺也同样遭受了原子弹爆炸的破坏,但由于所处的位置更加隐蔽,相比于福济寺的“一无所有”,这里多少还有点历史建筑遗留。按照史料记载,圣福寺始建于1677年,是由隐元禅师的高弟子木庵的弟子铁心所创建的黄檗宗寺庙。明代嘉靖时期,大批量的广东省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长崎做生意,当时福建、三江的华人都有自己聚集的寺庙,广东人便以圣福寺作为自己的聚集地,因此这里也常常被称作广州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倒幕维新活动的主要场所,日本近代思想家坂本龙马就经常在这里举行社会活动,1867年的“Iroha丸事件”(即伊吕波丸事件,伊吕波丸蒸汽船与纪州藩的明光丸发生冲撞后沉船,坂本龙马向纪州藩申请赔款事件)的谈判也在这里进行。相比于其他三座寺庙,圣福寺在日本近代历史中有更重要的地位。
雨并没有要停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的缘由,圣福寺内除了我之外没有其他游客,也没有管理者,本就有点破败的寺院显得更加的冷清,安静得只能听到雨水的滴答声。山门巍峨,木材没有施加颜料而露出木头的本色,正中间用金色的牌匾写着“圣福禅寺”,成了整个山门的视觉中心。山门内是一座修建精致的小塔园林景观,貌似是一位得道高僧的灵塔。沿着石子路,爬过一个略陡峭的楼梯,我便到了兜率宫,里边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无论是兜率宫还是弥勒佛,在日本的寺庙中都不常见,圣福寺这种非常中国化的寺庙布置在日本显得额外珍贵。圣福寺更特别之处在于,这里同时祭祀着关圣帝君、天后圣母和观世音,可谓是中国多路神仙聚会的场所了。
寺庙并不大,越过兜率宫就进入了主要寺庙区域,环顾一周,所有的建筑都可以看见。正中是大雄宝殿,主要神仙的塑像都列在此。斑驳的匾额看着有些年头,大殿两侧的对联“圣人来自西方、福地拓于东土”很好地诠释了佛教的传播历史。寺庙院子内有很多热带植物,这也许是曾经客居长崎的广东人,用来思念故土家乡所种植的吧。这些漂洋过海来做生意、传播文化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在长崎复刻了在千里之外的那个熟悉的物质世界,还有心底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