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路径审视与思考

2018-11-26涛,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走出去中华文化

金 涛,李 臣

(1.山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2.武汉体育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湖北 武汉 430079)

继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1]之后,“互联网是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崭新理论命题,已成为国际共识,并不断呈现出难以估量的正向效能。“中国态度,引领互联网发展的高度;中国方案,影响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世界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间’”[2]等媒体评论,使我们对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的认知逐步清晰,并认同它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关注其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所展现出的极强带动作用。在“网络强国”国家意志不断强化的当下,要把“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3]作为推进网络文化强国建设的软实力标志,尤其应当树立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网络文化意识。互联网只是一个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平等性、多样性特征的生态融合系统,仅仅是一个平台,所以,它要在“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4]已成时代强音的当今社会,把自身“已经成为连接和推动各国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5]多元效益全景式释放,就必须以具有广泛的国际认知度、好感度和认同度,且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典型中华文化符号载体为坚强支撑,才能全力展现其互联互通媒介平台的实践收益。

基于此,对于长期以来作为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效益不断提升,且透显民族特色身体文化符号载体效应的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而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这一社会信息大平台,把其蕴含的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有序呈现给世界各国民众,从而促使他们提高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度,进而积极进行技术参与,最终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效益,是业界专家和学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探索的一个新型时代课题。

1 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学理阐释

鉴于长期以来中国武术在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与对话中所肩负着的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符号载体使命,所以要讨论互联网语境下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问题,“只有适时深入研究,阐释好这一问题”[6],为实现中国武术“走出去”提供坚实学理支撑,才能进一步汇聚起实现中国武术自信且豪迈“走出去”的强大力量。作为一种形象、高效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活动,中国武术“走出去”不仅承载着传递中华“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文化传统、行为规范等历史重任”[7],而且肩负着全方位解答中国武术“走出去”到何种程度、图景怎样、如何延展、何为依托等理论命题。

1.1 互联网时代武术国际传播特征

在“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8],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意志”有序实现进程下,之所以国家稳步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所取得的成就未能呈现井喷之势,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相互融合尚未完全形成“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从而无法完全呈现“文化强、国才强”的时代强音。因此基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此种现实境遇,在“网络文化已经深深注入人们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9]的互联网时代,作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主体,不仅要树立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网络文化意识,而且要逐步形成借助网络技术传播中华文化的互联网思维。因为基于对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应经过沉积内化而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式或思维结构”[10]的深刻理论认知,所以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个体来说,此种思维已经成为适应这个时代的必备思维。而对于推动中华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传播主体而言,除了具备适应当今时代的互联网思维之外,还应明晰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应呈现的特征。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武术“走出去”步伐坚定且自信。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所呈现的“优势传播性、传播的圈层性、文化维模功能之制约性”[11]等基本特征,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典型标识符号的优势,并诠释着中华文化全方位国际传播的积极意义,但传统的以官方主导的“成立国际性的传统武术组织、派代表团出国表演以及举办国际性的传统武术比赛等”[12]、民间拳师的无组织和借助武术明星的影视作品等国际化推广方式,显然与互联网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追求不相适应。也正是此种不相适应,使得当下必须主动适应“在线化、小众化、透明化、故事化、扁平化”[13]等“微时代”基本特征的武术国际传播,理应在政府职能部门有目的、有组织的网络化生态打造国家顶层设计战略引领下,坚守内容为王、诚实守信和社会责任等网络文化传播底线,依托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包容性、超越性,凸显其“向上向善、持中贵和、求真尚美”等国际传播特征,并借助理论讲座、动作演示、故事讲述和视频教学等多样化方式,把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层次推向新的高度。

1.2 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机遇

“20世纪90年代初,党和政府基于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审时度势地提出‘走出去’战略”[14],在为近年来文化领域“走出去”新型模式的有效构建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同时,更为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标识性项目的中国武术的全景式国际传播的创新动力提升开启了新的智慧空间。而在“拓展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空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文化强国之声渐强,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俨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强音”[14]的当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在经济上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蕴含、开放进取的文化品格、崇尚和平的文化理想的由衷愿望”[15]。也正是此种在全球重建中国形象的文明中国之梦的由衷愿望,使得当前强化网络文化强国战略的国家意志为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新型路径的有序开启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发展空间和合作空间。

基于网络文化强国和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所透显的鲜明国家意志,可知当前中国武术依托互联网进行全方位海外推介的时机渐趋成熟。一方面,据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6-17],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7.5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2017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间长为26.5小时。2016年,各大新闻企业丰富内容表现形式,纷纷提供短视频、直播服务;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新闻传播和素材收集的重要途径,带动了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内容和用户也成为各家争夺的焦点。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45亿,手机视频用户接近5亿;网络直播用户达到3.44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网络规模、网民数量、网络收益等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网络大国”的国际形象已是实至名归。另一方面,对于植根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而言,中华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心与物四大主体关系的普世价值理念”[18],中国武术所透显的“天人合一和谐观”“阴阳交合发展观”“道法自然健康观”等价值观,正在化解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所造成的时代危机,彰显出新的内涵、价值和优势。基于文化霸权是“国家借助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力量,加强并运用文化力量来制约和影响世界事务和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巧妙地在文化掩盖下争夺世界政治、经济主导权”[19]的国际认知,形成了世界上盛行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已经成为制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大公害的共识。正是此种客观理论认知,使得透显“天人合一”“阴阳交合”“道法自然”等文明理念的中国武术文化,在应对“地区热点动荡,恐怖主义蔓延,全球气候恶化”[20]等全人类共同遭遇的挑战同时,也体现出东方文化所富有的人与自然、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理念。

因此,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兼收并蓄”等优良中华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武术文化,使得其无论是作为现在的网络大国,还是将来的网络强国,都不会在国际互联网治理进程中植入“以东方文化为中心”的网络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相反,却更会促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0]的新的世界文明秩序悄然形成。而此种新的世界文明秩序,也更有助于把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武术“走出去”层次推向理想高度。

2 中国武术“走出去”路径与困境审视

2.1 中国武术“走出去”路径寻绎

“对于中国武术‘走出去’传播路径而言,多渠道的传播路径共同成就了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发展现状”[21]。审视中国武术此种发展现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国际化传播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政府职能部门具有明显目的性和计划性的世界推介、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的自由式传播、影视作品为载体的无意识国际传播3个方面。

在以政府职能部门具有明显目的性和计划性世界推介方面,虽然国家指向性理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整体效益却不尽人意。此种客观认知与“虽然国家层面的武术国际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前,但具有实质性进展的务实操作却成形于20世纪”[21]的结论高度契合。因此虽说中国武术有意识的国际传播肇始于因武术主体地位变异而愤懑的近代社会精英,但率先扛起中国国际传播大旗的是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为内容的民间社团,而真正意义上政府主导的武术国际传播,源于民国政府有序策划的武术外交活动。也正是这一武术外交活动的自信开启,使得1933年至1936年间的中国武术世界性演出达到近百场。柏林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更为中国武术良性国际形象建构赚足了面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继续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代表性项目,承担着新的外交使命。尤其是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的美国之行,受到当时的美国总统和国务卿的亲切接见,彰显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22]。改革开放后,在1982年首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要积极稳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发展目标指引下,中国武协积极组织武术教练员和运动员分赴世界各地进行境外武术文化交流同时,也积极筹建具有广泛中华文化认同的国际性武术组织。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武术在延续全球展演、成立协会、境外培训等国际传播方式之外,也正在探寻、开启武术赛事国际传播的新模式。

在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的自由式传播方面,虽然相当多的武术组织和拳术名家对中国武术“走出去”做出了十分显著的贡献,但管理上的“松散”使得中国武术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公信力”遭受质疑。对于此种贡献和质疑,我们应当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给予理性客观评价。按照“武术的国际传播都是随着文化传播而进行的”[23]客观规律,众多民间武术组织和个人本着促进武术运动普及和技术水平提高的目的,怀着为人类健康增效益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东方“和合”文化应对西方“快餐”文化所带来的人类多元化生存危机贡献着中国身体智慧。近代以来成功地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民间武术组织,应该首推创建于1910年的精武体育会,“尽管它的性质是一个民间社团组织,但其‘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主旨’的办会章程,对继承和传播中国武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4]。加之精武体育会以振兴中华为办会宗旨,高扬“爱国、修身、助人、正义”鲜明旗帜,无形之中为其广泛获取境外华人支持扩大了新的朋友圈。也正是基于精武体育会誉满全球的声誉和威望,使得中国武术成为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典型标识。与此同时,诸多武术影视明星和拳种名家,如李小龙、李连杰、成龙、赵文卓、甄子丹等武术影视明星的接连助推,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多拳种、多渠道的传播格局渐趋形成。

在以影视作品为载体的无意识国际传播方面,影视武术助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不断拓展的同时,也在根据影视文化的特征与需求,向世界受众传递着“另类”的“舞化”的中国武术。因为“解读上的‘偏颇’,认知上的‘误读’,使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只能被曲解,进而导致厚重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很难得到较为全面的传播”[21]。因此,基于“影视作品承载了传播中国功夫的重要功能和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将中华武术带到全世界”[25]的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认知,要使功夫电影继续肩负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并创造新的辉煌,诚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所说“功夫电影在文化价值观上应与当今时代紧密相连,其核心应在艺术创新和文化提炼上有新突破,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与价值观”,并以此提升武术电影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树立正确的武术影视传播文化理念,找准中国武术精神与全球受众价值需求的契合点,重塑其鲜明主题、博大情怀和高远境界,以此引发国外受众对中国武术新的追求狂潮。

2.2 中国武术“走出去”困境解读

虽然长期以来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具体实践,都是以政府部门、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以及影视作品为主要途径,进行不同程度的宣传与推介,并取得相应成就。但是就目前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整体效果来看,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对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可能提升的有效空间进行学理上的解读,以期为“文化中国”建设中中国武术真正“走出去”,并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且实现其在地化发展提质增效。

就目前国外受众对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而言,尽管当今时代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实践征程为中国武术“全景式”走出去提供了最佳时机,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精粹”[26]“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27]“做大做强‘互联网+人文交流’”[28]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方略,使得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典型代表元素的中国武术,已经成为国外民众认知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在历年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都有明晰呈现,国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代表元素(前三位),依次是中国武术(52%)、饮食(46%)和中医(45%)(2013年);中医(50%)、武术(49%)和饮食(39%)(2015年);中餐(52%)、中医药(47%)和武术(44%)(2016—2017年)。但是,深入分析近5年中国武术在国外受众眼中认可度排名不断下滑的真正原因,也许是解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武术“走出去”效益欠佳的应然逻辑。因此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如此好的发展局面之下,对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历史实践进行学理上的反思,既符合新时期“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强国战略诉求,又是按照“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需要各行业有‘国际视野,文化情怀’,更需要有一股文化向心力,突破学科和行业领域的藩篱,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不断钻研、创新、反思”[29]的文化走出去理论研究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不断把中国武术“走出去”伟大实践持续推向前进的理性之举。在“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标识性符号正在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观念正在形成”[30]的中国武术新型国际传播局面有序达成中,对中国武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名列三甲的现象进行理性审视与深度思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而且更有助于中国武术阔步“走出去”的步伐坚定且自信,并且此种理性思考既合乎“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1]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基本原则,又起着展示中国武术文化独特魅力、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的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有效传播的作用。因此,对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具体路径进行再思考、再规划、再设计,无疑是借助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身体上的中国”的文化自信,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最合于时宜的实践应答。

3 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路径思考

近年来,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14,21,32-34]基于文化“走出去”视角,对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机遇、挑战、先行路径,武术电影的文化开掘,互联网时代武术海外传播的困境与路径,中华武术汉英语资料库创建等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推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较为可行的操作性建议。但是,就当下“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俨然已经成为客观现实而言,如何把中国武术文化蕴含的中华身体文化智慧、气度、神韵,健康基因、文明密码等人文思想理念精髓,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互联互通功能传播出去,使其惠及更多的海内外民众,进而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效益,迫切需要对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路径进行再考量与探寻。

3.1 政府部门主导的有组织的武术国际化传播路径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我们应当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为重要理论遵循,逐渐淡化“体育的武术”“运动的武术”“技击的武术”等对中国武术给予体育项目化宣传和推介的发展理念,而是应该从文化学视野出发,对作为多元文化资源的中国武术进行重新考量,从而探寻其对“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的突出贡献率,进而把其视作一个文化事项所透显的文化、健康、教育、产业等多元势力,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所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效益进行深入挖掘与阐发。除此之外,还应把其看做一种承载中华身体文化基因的特有文明。这一点,除了按照学者王岗教授所言及的“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不论是从技术的结构来看,还是其对习练之人的要求来观,都能够使每个人感受参与其中的乐趣和领略到朴素而深刻的人生道理。轻重缓急的修炼,过而不及的把控,人上有人的教诲,天外有天的叮嘱,习武修身的宗旨,德艺双馨的目标,在今天看来无不是对人类和谐共处的呵护和应答”[35]那样,对中国武术内隐的资源势力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阐释之外,更应该找回中国武术对于互联网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等,解决“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36]等社会问题,真正凸显其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典型载体的品牌元素使命和责任担当意识。

3.2 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为主体的武术国际化传播路径

在世界互联网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今时代,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在明晰国家文化“走出去”基本方略的基础上,理应适时转变中国武术的传播理念,并积极探寻使其融入现代生活场景的现代化路径。如果在推动武术海外传播过程中,还把“神秘化”“玄学化”“隔山打牛”“凌空发力”等传统教学观念继续在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领事馆等组织机构大肆宣扬,势必会加重近5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所显示的中国武术排名不断下滑的窘境,使中国武术的海外市场真正成为“有价无市”的艺术品市场。所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汇聚成磅薄力量、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唯有把中国武术当做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向国外民众宣传推介其“对自己的挑战、对自身性情的调养,对身心与世界关系的更深层体认”[37],与时代合拍的健康、教育、时尚等附加价值,也许才能重新占据海外民众“曾经受伤”的心扉。

3.3 以影视作品为主题的武术国际化传播路径

虽然有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国际功夫巨星为中国武术“走出去”不断增添助推力,并拍摄完成了众多经典武侠影片,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武术影视作品的打斗场景、柔情蜜意、唯美意境等直观内容设计,忽略对作品文化力量、时代价值、精神提振等思想理念的深度阐发,必然会使武侠影视作品的核心竞争力无法与好莱坞动作大片竞争。因此在互联网为武侠影视作品传播提供极为便利条件的新时代,更应该时刻拥有为中国武术良性发展贡献正能量的情怀,借助微视频、武术短片、人物专访等多样化形式,系统梳理中国武术文化资源,让收藏在中国武术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中华大地上的武术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武术故事都活起来,并通过武术纪录片的拍摄、开展武术文化惠民工程,从而使海外受众真正了解“身体上的中国”是如何修炼的,进而使“文化的武术”新理念逐步植根于国外受众心间。并在此基础上,把“立足正义、公平和公道等基本的文化内核,着力传播尊师重道、有为有守、互通有无的民族文化精髓的国产功夫电影”[25]重新呈献给世界受众,进而全力彰显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民族风范。

4 结束语

在国家“网络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不断强化的当今时代,互联网逐步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在为各领域创新发展增添相应助推力的同时,更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科技平台支撑。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典型代表元素的中国武术,欲在“互联网+人文交流”领域大有作为,除了要明晰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在线化、交互性、故事化等主要特征之外,还应坚守中华立场,对中国武术的文化实力进行深度挖掘与阐释。在适时转变发展理念的同时,不仅要把中国武术当做一个文化事项对待,而且也要把其当做一种文明来宣传推介。唯有如此,才能重新找回以政府部门、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以及影视作品为主要传播路径的中国武术海外传播主场优势。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走出去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