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

2018-11-26孙庆彬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族理念传统

张 强,孙庆彬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众多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构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对培育和滋养中国各族人民的身体和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在近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当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近现代西方体育占据统治地位时,……它的前途和命运也因此备受关注”[2],虽经有识之士的多方呼吁和上下求索,但传承发展的困局俨然成了老大难问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国家首次专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预示着从1840年走到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于可以在国家层面上理性地筹划未来,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春天即将到来。因此,研究破解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困境并从整体上筹划其未来出路,必将成为学界及各级体育管理部门更加关切的议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何在?笔者认为解决老大难问题需要新理念、新思路,十八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正可引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传承发展困境,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必须全面贯彻落实。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发展动力弱

近代以来,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比呈弱势状态,已有不少的东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消失或正处于衰亡的境地。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有发展,但是经历了“五四”和“文革”两个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严重破坏,发展一度停滞。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西方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而言,民族传统体育的国家地位是卑微和渺小的”[3],与快速传播和腾飞的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相比,从其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发展来看,总体发展缓慢,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地位和功能都未得到明显提升,“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外热内冷、后继乏力、衔接无序等问题便是直接体现”[4]。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一度迟缓和受西方文化的挤压,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百多年来许多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价值认同的不自信与需求不足,“许多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适应目前的社会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受‘冷落’是合乎生物发展规律的,是文化全球化中自然竞争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必然结果”[5],虽以偏概全,但按照社会文化动力学理论的观点[6],这种认知偏差一旦成为民族大众的集体共识,对传统体育文化不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传承,将使更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陷入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并逐渐衰亡。

1.2 发展不平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据1982年登记汉族301项、少数民族676项,总977项)。千百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不均衡现象,但相对维持动态平衡,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极具民族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态圈,总体布局是较繁华的中东部汉民族地区武术养生文化较厚实,贫瘠边远的西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文化较浓郁,比如北方蒙古族的摔跤、赛马,西南方壮族的抛绣球、板鞋、打扁担和侗族的抢花炮、瑶族的射弩、苗族的打草球、京族的跳竹竿、彝族的打磨秋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有显著的区域与族群特征;以传统武术、养生等为主的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相对较好,并得以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混居区流行,总体上依靠相对稳定的物态环境、族群生活方式、族规民约及文化认同心理来维持,但随着中国现代工业化、城镇化的出现,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被破坏,外出务工族民增多,民族聚居人口不断减少,生活方式被改变,传统体育文化载体和展演舞台减少或萎缩、碎片化,文化积淀在减少,“一旦其社会文化生态失落,它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消亡”[7]。

1.3 传承艰难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正宗,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水源头[8]。但神秘玄奥色彩及过多的哲学附会,加上传承环境被破坏,使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难觅,传承艰难。一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大多都与祭祀、图腾崇拜、神话传说有关,充满神秘、玄乎其玄的阴阳色彩及天人合一哲学意境,让后人在传承中难以把握其文化精髓而徒有其形,甚至有的形神也日渐式微或已消失。二是碎片化发展倾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传承发展的大环境是传统农业经济和族群熟人社会,但伴随城镇化、现代化的工业经济进程,过度的开发和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流动,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各民族聚居区和村落人口、生产及生活方式、观念、习俗等社会文化环境的破坏或改变,各民族地区都呈现出了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碎片化发展倾向。三是许多完全发育于山乡族寨、民间村落的民族民间体育的传统传承方式相对单一、落后,上无资源扶持、下无后援接续传承,原有的文化传承人与守望者逐渐老去而失传,且不可逆转。例如,笔者调研发现广西壮族的龙州土拳、贵州布依族的铜鼓藤甲舞等已濒临失传。

1.4 联动性低

联动即联合行动,指系统内若干相关联的事物其中一个运动变化引起其他也跟着运动变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内敛、含蓄、祥和的文化[9]。“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人善舟水,北人善骑射”等虽是俗语,却形象地概括了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较低的联动性。新中国虽然在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联动性仍然较低,联动发展不足,即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有一定的联动性,也局限于少数竞技类项目。原因:一是历史上的农耕社会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往往局限于本地方本民族内部,由于东西南北中等广阔地理环境、信仰、语言因素的阻隔,除与汉民族交流互动较多之外,各少数民族之间缺少联动的便利条件,文化交流联动性较少;甚至在汉民族的不断扩张同化下,许多小民族原有的传统文化消失或同化为汉族文化;稍大的民族虽然保持较完整的文化特色,但其所在地理空间分隔及汉文化的融入,使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体育文化难以向外传播。二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有华夷之辨,中原王朝并不主动向所谓的蛮夷之地传播自己的文化,认为边远地方蛮夷出没、教化困难,任由这些地区像其他地方一样缓慢汉化,实行改土归流后才开始在那里办学和传播文化,所以西南各民族省区反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存最多且原始状态最多的地方。三是体育事业的发展管理归口体育行政部门,自然也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问题只看作是体育部门的事,与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联动发展不足。

1.5 目的不明确

文化发展的目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才是所有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所在。目的不明必然陷入盲目和无序发展。“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则是为了人和人自身的价值重建。”[10]一直以来我国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是不太明确的,传统体育为谁而发展?为当地人、为某一民族群体还是为全民服务、为全民所享有?之所以有这些疑问和争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弘扬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未能从人的需求、民族需求及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共存上去认识和升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拥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注重和谐、讲求整体;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现代价值,更拥有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所渴求的‘仁爱、诚信、礼和、忠义’等道德理性”[11]。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现代经济进程中“中国体育文化价值存在被强化的工具价值、被放大的政治价值和被淡化的基本价值等偏离现象”[12],因而未能明确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共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2 新发展理念对破解困境的引领作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具体化,揭示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实现更高质、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中国的发展之道。虽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且有各自特定的社会文化生存发展空间,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针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提出的发展理念,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将引领和指导我们更好地破解传承发展的困境,进而走向光明。

2.1 创新理念破解发展动力弱之困

文化活动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文化创新是民族生存的核心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展的不竭动力”[1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虽有稳定的文化价值和延续性,但传统体育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难免出现惰性或糟粕,但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淘汰的往往是不能与时俱进的没有新元素、不能焕发活力的部分,而且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后人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诠释和利用,以局部或关键环节的创新带动新的发展,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中国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为例,古代蹴鞠文化未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注入规则和团队意识等新元素而被淘汰,现代足球则在物态层面的场馆器材、制度与精神层面的规则、技战术、价值观等都有更多创新与超越;再如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传统武术按现代搏击观被许多人认为能侃(武打小说)、好看(影视表演),似乎不能打,尤其缺乏实战训练积累,曾一度被泰拳、跆拳道、拳击等压制,发展艰难,上世纪80年代末,经李小龙、王树田、李连杰等一代武人对传统武术的创新改良、影视打造,形成中国散打——中国功夫,为中国传统武术大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速了中华武术的世界性传播。因此,弘扬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哪怕是物质或制度层面上的一些改进,都可成为引领其发展的新动力,并逐渐形成以创新为主导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模式。

2.2 协调理念破解发展不均衡之困

协调就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唱和如一,宫商协调”的协调智慧是中国历朝历代社会发展的传统智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差别、城乡差别、环境差别、地区差别造成的叠加效应,使得处理好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成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14],为了更好地克服大系统内或子系统之间形成的不均衡发展短板,需要通过系统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协调配合,进而提升系统的平衡性,这就是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就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之间发展不均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与城乡、物质与精神层面建设等方面上,尤其是体育项目各子系统内部,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之间,各自的资源禀赋、发展目标与诉求差别极大,这就更加需要以协调理念和机制来引领和协调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统一于中国体育事业大系统发展的共同使命与愿景,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实力。

2.3 绿色理念破解传承艰难之困

“不同自然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体育运动”,并“造就多种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人才”[15]。人才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发展有赖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系统的支撑,绿色理念将引导和推动建设良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江河湖泊草原、地貌气候)和社会环境(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制度政策、公正的法规条例),有利于良好传承发展环境的形成;绿色理念还将引导和开创更多绿色传承发展通道。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是激活年轻人内在的文化自觉,他们是最好的传承与传播群体,需要契合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参与方式,例如体育影视、体育旅游休闲、体育综艺节目等,让传统体育文化有趣好玩。因此,可以用“体育娱乐+”的形式去开拓传承发展的绿色通道,以民族特色体育小镇、特色赛事、特色体育旅游休闲等为代表的线上线下路径,作为绿色传承理念的主题,使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发展,将改变传承艰难的困境。

2.4 开放理念破解联动性低之困

中国近现代化实践已经证明,封闭窒息发展生机,开放才是繁荣发展之道,这是开放发展的基本理念。百年前蔡元培曾说“一种民族不能不吸收他族之文化,……否则不能长进也”[16],季羡林更主张“要开放再开放,拿来再拿来,交流再交流”[17]。现在,面对日益多元、开放、融合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我们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必须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文化的变革,坚持开放发展,引导国内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以及国外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互动,兼容并蓄,吸收其他体育文化的精华,交融互进,实现“中西协调——体育文化现代化”[18]。过去的开放注重引进来,现在和未来的开放应更多关注走出去,主动参与国内外各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强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联动性,克服某些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敏反应。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包括武术教育在内的孔子学院在世界15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成功开设,取得了对外联动的积极效果,影响力与日俱增。

2.5 共享理念可解决发展目的不明之困

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天下大同的情怀,以“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为目标,但这个“天下”目标一直未能实现。共享理念的提出,是“天下观”的继往开来,是天下大同的延续和新建构,将使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体育文化突破民族地域和社会制度限制,上升到天下共享的精神价值层面,为世界共享,有望矫正以西方为主的现代世界体系中各种独占鳌头、独领风骚的冲突文化,互融共享。“中华传统文化在稳定社会心态、塑造向上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19],也能为世界人民提供健康和谐的文化共享资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最基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服务性,所以传统体育文化共享理念的意义在于:一是明确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就是为全民共享全民服务,实现全民体育公平正义,并强调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需要多方责任担当,责权一体。例如传统体育中的养生功法对身体恢复很有益,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竞技运动员,都可通过各种体育文化论坛、讲座等活动进行学习、传播和分享。二是明确了体育共享是大势所趋,符合经济共享、文化共享的大趋势,只有共享才能共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域窠臼。现在,“武术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被认知程度最高的中华文化代表,民族传统体育还有许多项目都已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就,如舞龙、舞狮、龙舟、中国式摔跤、健身气功等等”[20]。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更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成果将与世界人民共享。

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要举措

3.1 加大学习宣传,形成发展认同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首先思想要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形成发展认同,以利行动。传统体育文化属于公共性资源,各级政府理应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第一责任主体,“政府应该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划设计,并承担投资主体的角色,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和宣传”[21]。只有充分调动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发展理念、目标、行动的认同与相容,才能尽快走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但是,笔者调研发现,“十八大”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学习宣传活动极少,更未抢得先机占据舆论宣传阵地;各级尤其是州县以下体育管理部门,尚未真正意识到并敢于直面传承发展困境及破解难题。为此,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加大学习宣传新发展理念的力度,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防止忽视或生搬硬套新发展理念。加强学习宣传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两方面,一是“应高度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新发展理念认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要加强各地区主要领导干部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思考”[22],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水平;二是结合本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在保护与传承政策、开放与开发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宣传,阐明国家体育文化发展战略意图、发展规划、工作重点,引导部门及民众的认知与行动,提升大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融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日常生活。

3.2 深入调查研究,完善规划政策

要切实贯彻和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学界及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决不能坐而论道,“局限在学术圈内,热衷于纯粹的学术探讨,忽视了当下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性”[23],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真正直面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有针对性地完善各级目标规划和政策匹配,而不是生搬硬套。国家发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既有来自我国自身发展的诉求,更有来自世界发展进程对中国的呼唤。由于各省区市具有较大差异和发展多样性,国家体育总局对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只具战略纲领性,管全局、管长远,引导全国各省区市体育文化的发展;地方则要因地制宜做好统筹规划与协调平衡,以充分发挥州县甚至乡镇村寨等基层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积极性。如何因地制宜做好统筹规划与协调平衡、充分发挥地方基层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能否深入调查研究,确保发展目标规划的科学性。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曾大力呼吁我们要到民间对传统文化开展地毯式的普查,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发展实际,才能设定合理科学的发展目标,避免目标定得过高、难度过大。在组织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应加强对民族省区体育发展目标规划的及时指导,切实增加专家、传承人、基层管理者参与规划及政策制定,重视区县目标设置的特色;重视地方与国家体育文化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文化教育规划政策的对接等,必将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的合力。

3.3 加强监督考核,健全监评机制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强化监督考核,健全监督评估机制。“目标定向”和“政策扶持”不是万能药,还需要综合性、系统性的监督考核机制保驾护航。监督必须突出严肃性和有效性,从上到下考核国家和地方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上是否知行一致。按照各级各类规划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开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新局面,是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而及时、有效的监督考核,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可或缺的手段。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站资料,目前主要建立起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表演基地、示范校、特色之乡、传承馆、传承人的经费监管考核制度,其他规划及目标监督考核机制还存在缺位现象;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对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有领导、监管权,其主要职责“研究、制定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划、计划和方针政策;组织开展体育文化研究,开展全国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国际体育文化学术交流;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体育文化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推广,积极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指导协调各地,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节令活动与传统庆典活动,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与本地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等[24],但其领导力、执行力和监管力若得不到有效发挥,将影响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繁荣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考核,完善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考核机制是关键:一是考核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要根据价值定位、目标规划、政策优惠、财政倾斜、目标完成等指标进行年度评估,将奖惩措施与核心利益挂钩,落实目标考核任务;二是提高监督考核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政府部门可选择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一起参与监管项目的考核评价。如此将能更好地推动各地体育文化发展规划和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3.4 加强大数据建设,拓展发展维度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既离不开每个时代社会精英的决策与实践,更要与时代最流行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当代最流行的表现形式是大数据网络传播,作为信息文明的基础,可以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人生活的新触点。“大数据体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管理思维”[25],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与决策管理的“神器”。通过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据库信息,依据大数据分析,找到制约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将其“赖以存在的仪式感、视角逻辑以及由此相伴生的观剧效应”[26],通过网络媒体和游戏加速传播、升级、转型,必然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承发展时空维度。传统体育文化既不缺乏娱乐性,也不缺乏吸引大众眼球的故事和场景,缺乏的是媒体介入和舆论关注的平台。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网络能传播海量信息吸引受众的特征,建设传统体育文化的大数据网络传播平台,必须从激发青少年传统体育兴趣、运动热情、挖掘传统体育现代价值、主动融入现代体育科学方法等方面着手,优化学校体育内容,推进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要以健全保护与开发为前提的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发展来规划大数据,建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村落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大数据库,推出各地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项目公众号,打造更多传统体育技艺展演平台,避免雷同化、同质化的开发管理模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肢解、异化和歪曲破坏,形成更绿色、开放、共享的多维发展路径。另外,近十多年出现的乡村旅游开发热中,商业资本进入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农村地区开发经营,带来不少管理问题,使大批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和传统体育文化陷入乱开发的危险局面中,急需通过大数据网络分析介入加以管控,使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协调有序发展。

4 结束语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发展,有怎样的发展理念就有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要成为现代体育强国,民族传统体育应当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大力倡导复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新发展理念正可引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传承发展困境,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出路,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建议通过加大学习宣传,形成发展认同;深入调查研究,完善规划政策;加强监督考核,健全监评机制;加强大数据建设,拓展发展维度等措施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均衡性、传承性、联动性、共享性,以迎来更光明的出路。

猜你喜欢

民族理念传统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