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8-11-26汪明海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期
关键词:立德中华价值观

汪明海

(百色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物,优秀传统文化是源泉和思想宝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巅的根基。两办(中办、国办)于2017年1月25日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人民追求卓越生活品质。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学校乃至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民族复兴、繁荣昌盛,离不开教育的推动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

1 现状研究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文化是国家间交流的软实力,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给予民族深层持久的力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中国自古即是文明国家,崇尚仁义礼智信,讲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文化自然本有,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汇聚智慧和凝聚能量。《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三大类: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的精髓,将其贯穿国家教育始末,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看待传统文化要客观、科学,传承中创新,为其注入新鲜活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相适应、相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凝聚人心、实现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2 青少年身心特点

青少年的身体处于高速发育期间,心理发育滞后于身体发育。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观养成的黄金时期。青少年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的地位,思维或认知趋向成熟,辩证思维逐步发展,谋求生活上与父母及他人的独立自主,自我意识慢慢形成,是确定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的时期。青少年处于伦理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习得的知识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的世界观,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之人,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青少年成长的科学指南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进步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时代发展需要

市场经济的利益化过快追求,社会信息的全球化高速流动,社会快速转型的多元化时代,制约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而立德树人的实现难度。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上新日程,上升为“国家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指示。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论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意见》为新时代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指出了方向,布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方法,提供了强大动力。

2 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正是因为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知书明理,培养集体意识,通晓人生之道。没有传统文化智慧的学习,没有社会规范的洗礼,是不能称之为一个大写的“人”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个体的“修身”开始,再向外在的集体社会事业扩散,形成中国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青少年是祖国的继承者和掌舵人,加强青少年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继承,使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领略文化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到达新高度,从而实现立德立身。

2.1 促使青少年习得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的品德,也是一种国家之德、社会之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少年培养的的科学指南,将其内涵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养成以理服人,以德感人、积极向上、敢于拼搏、包容向善的品质,践行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和平相处人生观。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领会其精神、领悟其内涵,青少年要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遵循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规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自我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坚持做有德的青少年。

2.2 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

良好的教育是青少年成长之梯,青少年学生在文化教育的熏陶、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引领及榜样过程中,思想纯洁,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事物的出现,少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严重受到世俗的影响,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思想觉悟低下、理想信念不坚定乃至缺失、缺乏诚信意识、法制观念淡薄、道德不良等问题。由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明进化的产物,代表先进思想,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陶冶情操、坚定意志、提升修养,所以青少年应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2.3 塑造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关键是信仰,信仰的中心是道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传承美德,这是一个民族的魂,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有固定的特征。德是成事之基,立身之魂。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带动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多民族融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优秀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心;培养青少年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

3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1 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

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切入点,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室。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扎实的文化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青少年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重视青少年素质的提升,素质的好坏,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就与进步。“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大国复兴,必定有魂。”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理清思路,以《意见》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的重要讲话精神,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大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具体课程体系。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礼仪教育相结合、行为习惯、传统节日相结合,积极创编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丰富文化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方法指导的同时,将中华文明成果、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中。

3.2 领导应高瞻远瞩

组织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教育部门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决策者,对社会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部门的领导应把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经典文化特色,建立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践行传统文化精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开展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的社会关爱教育和“崇德尚德”的人格修养教育;在教学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道德修养,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校一品”;但是这一过程应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盲目跟风逐势,只求形式、走过场,传统文化教育标签化、碎片化和非系统化现象将会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实质性成效。

3.3 教师应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航者,应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以德立身,立德树人。刘向在《战国策》中提出:“无德不立,无德不兴,无德不威。”道德,永远是人、事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作为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精心治学,注重师德修养,不应只强调技能知识的传授,更应从传承文化方面,研究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涵,确立师道意识,践行师德思想。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教师心灵,启迪教育智慧;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仁义、诚实守信、谦恭随和、崇尚礼节、忠孝、厚德、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3.4 转变思想观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青少年文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优秀文化是文化的精髓,对青少年成长具有潜移默化和促进作用,传承优秀文化要转变思想观念。随着科技发展,传统文化要传承也要创新,在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学科建设,引起重视,加大保护力度。例如,戏曲广播体操,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文化融入广播操教学中,集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趣味性于一身,为文化传承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学科内容,提升了文化内涵,传承了文化精神,更好地发挥了健身作用。

4 结 语

青少年肩负祖国繁荣昌盛的使命和责任,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研学经典,开启智慧,滋养心灵、树立正气,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塑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发展性;倡导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取其之长、补其之短、应其所变,适应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厚植土壤。

[1]陈丹雄.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困境及其破解[J].高等农业教育,2014(3):36-39.

[2]袁青兰.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研究[J].山西青年,2017(4).

[3]段丽梅,杨小凤,张伟,张晶.传承与俱进: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现代化路径分析——以非遗项目花棍舞(打莲湘)为个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2):38-42.

[4]高亮,麻晨俊,王力伟.南京民俗体育的特征、分类及其传承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16-20.

猜你喜欢

立德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价值观(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