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劳动力结构转型分析

2018-11-25邢锋

财税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邢锋

摘 要 劳动力作为供给侧生产要素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供给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最终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劳动生产要素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突破点,因此必须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历史机遇,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当前我国一方面存在用工荒,另一方面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如何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呢?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入手,进而通过分析劳动力结构失衡的原因来探索解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方法,最后从劳动力市场建设,科技创新,城镇化改革,教育等方面提出改进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的建议。进而达到优化劳动力供给,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供给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进入深度转轨阶段,经济萎靡,经济增长下降,失业率上升,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面临消退,而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不明朗,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反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0%,但自2012年开始,经济增长面临持续下滑,2016年增长率仅为7%左右。经济增长面临持续下降的经济态势让我们意识到长期以来推行的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追求量而忽视质的经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且整体经济持续不明朗的经济环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面临经济增长下降而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入新常态,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侧重点也由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以供给管理为主,发展战略也由生产要素量的投入为主转向追求质的结构性调整,通过生产要素结构性的优化来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该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而生产要素是生产供给的关键,要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配置状态,生产要素结构,及要素生产率等因素,都会对一国的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乃至经济的长期发展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调整要素结构、提高要素生产率来达到经济长期健康持续性发展的目标。生产要素供给主要由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及创新五大要素构成,本文正是着重从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供给结构调整的视角出发,对劳动力结构性调整及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二、当前劳动力供给现状分析

(一)劳动力供给结构的现状

据统计,在2015年,中国有749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到了2016年,教育部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与10年前相比,高校毕业生数量上升61.5%,同时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就业群体加总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这使得就业形势非常紧张。而在另一方面,中国职业专科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却出现良好的就业形势,呈现较高的就业率。21世纪教育研究所报告显示,去年大约有80%的职业专科技术院校的学生找到了工作,相比较而言,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只有65%。

这一社会现象暴露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根据我国当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劳动力依然是以职业技能型为主的技术性人才,而对于高等教育毕业的本科毕业生需求则不足。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大部分来源于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中国的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施扩招以来,大学本科以及专科院校的毕业生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我国现阶段硕士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但不容乐观的是,众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天之骄子走出校门却很难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对于高学历劳动力的需求十分有限,却大量需要技术工人。

(二)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产业原因

首先,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正处于从“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已经调整为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核心,第二产业虽居主导地位,但发展速度逐渐减缓,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其次,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且流动性显著增强,流动方向主要是从第一产业流动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流动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变化与劳动力流动关系最为显著,且大部分高素质劳动力流入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等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地区间的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转移至東部地区;最后,就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而言,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劳动力流动,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经济发达地区省份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趋于稳定,第三产业现代化程度则仍需提高,同时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由于第二产业优化升级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所需劳动力减少,从而部分劳动力被挤出,部分流回至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动反过来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过程中对产业发展产生的规模效应逐渐减小,水平效应则逐渐显著,同时由于劳动力流动的惯性以及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等问题,导致东部地区省份劳动力趋于饱和,而中西部省份则出现大规模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不断流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各地区产业高级化进程受到阻滞,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等现象。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出现的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引人注目的流动现象,而劳动力作为重要资源,它的配置合理性又会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带动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会释放原结构中一部分低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和转型的劳动力,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低技能素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相对于总的劳动力不变,必定带来劳动力数量在产业结构分配上的不均匀,这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上高素质技能劳动力短缺和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现象的出现。这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由经济结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三)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人口原因

在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数量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我国总体上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开始减少,尤其是有效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这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除了劳动力在数量上发生变化之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对应的以前的劳动力状况也出现了结构上不匹配,具体表现为低素质和低技能劳动人口的占比较大,高素质技能型和创新性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人力资源供需错配严重。再加之我国在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低技能性劳动力释放到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新产业和新设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以目前中国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根本无法满足我国产业转型要求。一方面是低素质劳动力充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则是高素质、高技能性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三、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经济要素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视角研究,分析劳动力资源投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适度的占比,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实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资本有机构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作用。文章的整体分析思想就是:不但要认同劳动力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规模效应,而且关注和分析劳动力供给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也就是劳动力供给结构的配置效应。

经济增长因素中的资本和劳动力,属于常规的生产要素,与一个经济中的生产要素享赋有关。劳动力流动、市场发展产生的效率、外贸和技术引进,以及国内投资和外资引进这四个因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通常认为劳动力流动引起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劳动力结构效应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在经济学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人们使用一个生产函数的概念,来表达生产要素投入与在某一定技术水平下能达到的最大可能产出的相互关系。例如,假设一种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则这种产品的生产函数表明,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资本或劳动数量的变化以何种程度增加该产品的产出。所以,一般由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经济要素的规模对经济增长进行解释。但是在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尤其对全要素贡献这一部分,经济学家在理论上很早就发现,除了常规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往往还有一些原因例如:经济结构的再配置,也刺激了经济增长。

四、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建议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绩效过程,即劳动力结构红利,也就是说人口红利虽然消失了,劳动力结构红利却是刚刚开始。劳动力结构红利就是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同时红利表示劳动力在优化配置过程中存在经济租。由于知识型劳动力的存在,暂时的产业低端化,使劳动力市场存在知识型失业;可是产业结构会逐渐调整,那么知识型劳动力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产业工人大军,就存在了知识型劳动力的短暂无限供给,这就是劳动力结构中的红利。劳动力结构红利就是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知识型劳动力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移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租金,这种经济租金就是劳动力结构红利。这就促使劳动力的从业者的生活质量出现下降。基于此,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城镇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来解决劳动力数量短缺和需求方面的问题,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一)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

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劳动力从低价值区转移到高价值区,而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因此,形成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要素市场,避免不必要的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的损失,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缺乏效率的因素主要是:迁移成本高、信息渠道不完善和人力资本较低,导致职位匹配难度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工没有完全精细化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

信息不完全导致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无法正确的匹配。劳动者是市场信息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信息交流平台,不知道适合自己职位在那里,有时为了生存,就直接寻找岗位。在统计资料研究中,大部分劳动者都是依赖家庭成员、亲戚或者同乡对自己要迁入地的工作信息和生活信息了解的。然而,即使是少量信息它的传播效率及其低下,而且真实度不高。虽然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劳动力职位匹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传播,但是对于在异地找工作的劳动者,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承担着城市生活的高消费,生活成本较高。因此,建立高效的信息渠道,发展劳动力供求市场中介組织,规范劳动力的就业途径能有效减少劳动力充分流动的摩擦。

(二)城镇化改革促进人口流动

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7亿,城镇化率达到56.1%,但相比发达国家仍处于低水平,仍有6亿多人口聚集在农村,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也有2亿多。整个国家出现城市劳动力不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劳动力整体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潜力依然巨大,可以通过推行城镇化改革,包括消除户籍等体制障碍、改革社保跨区域流动措施、完善促进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制度安排,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维持经济增长。也就是说,通过城镇化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降低人口红利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三)通过科技创新来适应劳动力结构性变化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机器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尤其是在一些低端技术、劳动密集型领域。为了更好地应对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也正在加快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计划进程,中国目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仍高于发达国家,尽管说人口红利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消失,但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今后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减少,因此,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来看人口红利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无需被夸大。

(四)加大科研教育投入和职业培训力度

另一方面,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方面来解决劳动力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是通过相关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转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者技能,特别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的技能。二是继续扩大中等教育的普及面,提高中等教育质量。中国目前产业技术工人学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在中国25-34岁的年轻人中,高中学历比例仅为39%,仍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82%),三是促进高等教育方面,中国高等教育虽然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显著发展,目前研发人员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研发投入与美国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但在创新产出和产出效率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说明中国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创新资源使用效率都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提升受过科技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以及质量,通过科教文卫体、信息金融等服务提升人力资本,产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要素。人口政策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总人口数量减少带来的问题,因此,人口政策应注重和科技、文化、教育政策的协同性原则,联动作用,发挥合力。

五、结束语

当前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局面,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为核心动力驱动经济发展。但一切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创造。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释放人口红利,做大财富蛋糕,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为创新创造奠定解释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劳动力问题刍议: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的运用与发展.[J]当代财经.2017(1)

[2]刘畅,邹玉友.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江汉论坛.2013(8)

[3]周兴.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分析.[J]农银学刊.2011(2)

[4]田帆.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预测.[J]全球化.2017(10)

[5]陈利锋.供求错配、产能过剩与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包含产能过剩与劳动力成本的“新共识”框架.[J]长白学刊.2017(4)

[6]翟晓理,刘轩.地方政府开展流动劳动力教育培训的风险评估——基于劳动力供给侧结构优化的现实需求.[J]地方财政研究.2016(7)

[7]劉若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7)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劳动关系探讨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