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再思考
2018-11-25李显国
张 豪,杨 管,2,李显国,2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会议强调健康要成为中国优先发展的领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更是阐述了提高全民健康的重要性。同年10月,更高层级的国家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健康”一词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在这一大背景下体育教学思想应该怎么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1.1 “健康第一”的来源与时代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非常关注国民体质,尤其是在校学生的学生体质,再加上当时受旧中国积贫积弱以及受西方列强排挤的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毛泽东在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时首次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思想。这种提法决定了“健康第一”起初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国民体质,进而保家卫国,振兴中华。当时中国社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针对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而体育教学又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各项工作的开展自然也要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如果把健康问题全部都推到体育教学中来未免有失公允,因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具有多指向性,健康不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全部。
1.2 为体育教学与 “健康”的正名
学校体育一般有五个要素组成,即以体育课堂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学、由学校或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运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比赛、早操和课间操、卫生与保健措施,这五个部分一起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服务,其中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的组织形式,在学校体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多年来,受“真义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一度被认为是增进健康的教育,人们总是把学生身体健康与体育教学密切联系在一起,体育教学总是被认为是学生多年来体质连续下降现象的始作俑者。“体质健康说虽然在形式上将体质健康这一人类普遍价值的桂冠挂在体育课程上,表面上似乎是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提升,但是这一逻辑不仅在确定体育课程性质方面有偷换概念的嫌疑,甚至可以说暗含着将其他课程教育排斥于该价值范畴之外的嫌疑”[1]。这种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思想显然已经掩盖了体育教学的更多属性与功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健康问题曾经提出有影响健康的十大因素,概括起来“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按照这个标准,世界上亚将康的人占了60%-70%,因此把“健康第一”让体育包打天下是不对的”[2]。
“体育教学管了运动技术传习,是不是就等于‘不管身体如何’且不说,单说锻炼身体,难道就应该完全或主要地信托给体育教学或体育教育吗?”[3]在一次关于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问题讨论中,李晋裕表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要树立的指导思想,而不是说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在往往有人把体育当成主角,我认为在定位上不够准确。”王占春说“‘健康第一’让体育包打天下是不对的,反过来它和体育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在体育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对体育有所制约和促进,是有好处的。体育与健康是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学科,在讲体育目标的时候,必须有一个目标是健康,在讲到手段方法怎么样达到健康的目标时,其中,像基础的营养,像生活制度和习惯与体育锻炼都是构成促进健康的因素”。赖天德也表示:“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必须强调,体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而不是去包打天下,不要把一切健康问题都揽到体育头上来,健康问题我们体育是不可能独家承担的,就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来说,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不是我们能解决的。把健康问题都揽到我们头上来,那体育课程就不堪重负了,也完不成。”
总之,通过上述论证以及总结各位专家、学者的认识与看法,我们不难看出“健康第一”的思想是针对学校教育提出来的,是整个学校教育要贯彻的指导思想,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因“健康第一”而把所有的健康问题都让体育来解决。
2 论我国主要的体育教学思想
2.1 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外各种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技术健身论思想、整体效益论思想等多种体育教学思想。
我国制度化体育教学思想始于1903年,由于当时国内积贫积弱的社会环境以及受日本军国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军国民体育思想在我国体育界曾风靡一时,此阶段学校体育以军事体操为主要教学内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受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自然主义体育教学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兴起,废除了旧式兵操,大力提倡户外运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体育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何者为主流的大讨论,这场“土洋之争” “实质上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在体育领域里的反映,也是五四运动以后勃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同时期围绕着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所发生的辩论相近似”[4]。
到了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在学习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三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主智主义体育思想。注重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学生体质的增强成为这一时期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20世纪60年代,面对青少年体质严重下降的情况,学校体育课程明确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质教育思想。以“真义体育”的认识为基础,认为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学校体育应该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张洪谭基于我国学校体育体质教育论与技术教育论之争,借助“互补原理”创造性的提出了技术健身论,形成了“强调体育课以虽具有却不刻意追求,而虽不刻意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质之功效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旨”[5]的技术健身论思想。
20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受以运动队的比赛成绩作为衡量体育工作标准的影响,开始出现以竞技运动为主,军事训练为辅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学生情感出发的“快乐体育”应运而生。“快乐体育在形式上是以快乐地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本质是寓教于乐,对儿童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体能教育与智能教育,使儿童能够在学习阶段中认识体育、热爱体育,真正获得快乐的体验”[6]。
20世纪80年代,由于“快乐体育”自身的局限性,为还原体育的本来面目,要求在体育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成功体育”应运而生。“成功体育”强调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应产生“成功”的体验,但这种体验不是轻易得来的,“成功”更不是轻而易举的成功,而是付出意志努力之后,获得的成功体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了以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整体效益体育教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是从体育教学的宏观角度出发,“把传统的、单一的生物学体育观转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7]。随后到80年代中后期提出体育要伴随人一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以“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终身体育观正式形成。
无论哪一教学指导思想,都是基于时代背景的改变、学生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及当时人们对学校体育教学认识程度这几个方面的综合提出来的。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也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推陈出新,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越来越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学校体育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2 历年来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实质探究
体育教学内容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身体素质练习,其二为运动技能学习,而在教学中如何安排两者的比例关系对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体质教育思想以‘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这一‘真义体育’认识为前提,坚定地认为体育教学应该以增强体质为主。技能教育思想则从课程的文化传承定位认为体育教学应以传授‘三基’为主”[8]。关于体育教学是以体质论为主导还是以技能论为主导,以及两者的比例关系如何安排的讨论由来已久,然而其争论的本质就是注重学生当前的发展还是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9]。从学生发展需要的现实角度出发应主要发展其身体素质,提高各机能水平,促进生长发育,保证其健康成长。然而,从学生发展需要的长远角度出发则应以传授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体验运动乐趣、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的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处理好学生长远和现实需求的关系,一直也是学校体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体质论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主流思想。20世纪20-60年代的自然主义和主智主义体育教学思想实质上是属于技能论范畴。60-70年代提出的体质教育思想,其实质顾名思义属于体质论范畴。从70-90年代出现的竞技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整体效益思想、终身体育思想以及技术健身论,虽然也强调学生体质的增强,但是这种体质的增强是通过技能的练习获得的,其思想实质也应该属于技能论的范畴。
3 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商榷
3.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界定是:“健康,并不单纯是指身体没有病,不衰弱,而是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良好状态的总和”。到了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重新定义为:“健康即是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上世纪年代, “健康第一” 被首次提出, “健康第一”的提出在当时仅是为了增强人们体质、为国防事业服务,后来转变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被作为批判应试教育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在其内涵得到不断传承与丰富的同时,其价值诉求也在不断得到彰显,其每一次发展都促进着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更新”[12]。六十多年来,“健康第一”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先进的时代性。新时期下,我们对健康赋予了新的内涵,健康的概念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层面的内容。我们要根据当代社会的实际,不断对“健康第一”注入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3.2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新体系的构建
“健康”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道德四个方面,我国多年来所坚持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不同教育阶段所指向的侧重点也要有所区别。下面本人秉着为学校体育建设添砖加瓦的信念略表拙见,所道偏颇之处还请各位前辈、同仁批评指正。
幼儿教育阶段,学生虽然经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生长发育高峰期,但仍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该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存在广泛的兴趣,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可较少顾及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只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例如改造后的球类游戏、田径、体操等各种练习手段,都可以作为学校体育教材使用。这一阶段安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应坚持“身体健康”的教学思想,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神经抑制系统发育不完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较差,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该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要以“道德健康”作为此阶段学校体育的教学思想。对于此阶段的学生,学校体育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教学内容应以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为主,让学生在集体对抗中通过挫折教育学会守规则,懂约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加强其规则和法治意识,能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功能。这样学生才能将道德意识从体育课堂延伸到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还要通过体育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观看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素质。
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学校体育应牢牢把握学生这一生长发育规律,此阶段学生身体各项指标进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身体健康”这一指导思想,大力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的发展。但是中学和幼儿教育阶段的“身体健康”在具体实施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不可能像幼儿时期那样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全盘接受,他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初步形成,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此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指向学生的兴趣所在,加强人文关怀,在学校规定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学习一项运动技术,既有教育的作用,也有文化传递的作用,会产生发展智能的效益,而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则会产生和获得发展身体、愉悦心绪、促使个体社会化、提高自我意识等多种效益”[13]。同时必须要安排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鼓励学生学习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这一阶段的体育学习,提高学生“人文情怀”和“劳动意识”素质。
大学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都趋于稳定,但是就人生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生仍处在人生观和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大学生是未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主力军,学校体育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放在首位,大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通过体育竞赛丰富情感体验,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人的一生,让体育更好的为健康服务,为生活服务。这样学生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一阶段的体育学习,提高学生“健全人格”和“技术运用”素质。
4 结语
“只有单一价值的课程是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但多元价值不分主次的平行共存则是不可行的”[14]。素质教育下的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应继续主导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只是在具体的应用层面上,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育教学育人功能的侧重点也要有所区别。笔者大胆提出了构建体育教学思想新体系的设想,以期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齐,杜晓红,杨学成. 体育课程性质辨析——兼评体质(健康)说的非课程化倾向[J]. 体育与科学,2007,03:77-80+76.
[2] 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
[3] 张洪潭. 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索厘澄[J]. 体育与科学,2000,01:8-16+22.
[4] 马廉祯. 论现实视角下的近代“土洋体育之争”[J]. 体育科学,2011,(02):76-84.
[5] 张洪潭. 互补原理与技术健身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02:1-6.
[6] 包昌明,富嘉贞. 再谈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J]. 学校体育,1988,03:58-60.
[7] 徐本力. 关于学校体育功能目标“一元论”“多元论”和“整体论”体育思想的讨论[J]. 安徽体育科技,1999,04:11-14.
[8] 王崇喜.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8.
[9]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9.
[10] 毛振明,王小美.体育与健康课改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
[11] 季浏.“三无”体育课如何“育人”[N].文汇报,2016.10.30.
[12] 程文广.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演变及其价值诉求[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06:6-9.
[13] 潘志伟,潘志琛. 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获得整体运动效益[J]. 学校体育,1987,05:26-27.
[14] 赵超君. 关于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的思考[J]. 体育教学,2008,0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