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财务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8-11-25东南大学财务处江苏南京210096
□(东南大学财务处江苏南京210096)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路径。然而,在明确的任务路径背后,该方案隐含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另外一个条件——资金。“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高校财务对“双一流”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高校财务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必然性
(一)高校财务管理职能
高校财务管理通过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来保证学校的运行和发展,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高校财务部门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部门,不论是各个院系的科研经费,还是学校的行政经费,都要通过财务部门才能发挥作用。
(二)“双一流”建设中的财务管理
1.资金来源。方案第十一条指出,要加快建立资源募集机制,在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方面取得实质进展。第十四条指出,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地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同时,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对“双一流”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从上述方案来看,除财政拨款外,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募集机制,这改变了以往高等教育领域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依赖政府投入的模式。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校建设中,解决了“双一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2.资金分配。方案第十五条指出,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动态筛选机制,是“双一流”建设与“985工程”“211工程”的重大区别。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双一流”建设的资金分配是根据高校的建设情况动态调整的,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高校“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双一流”建设动态筛选机制的引入,使高校“双一流”建设离不开高校财务的支撑。
3.资金管理。方案第十五条指出,要完善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由于大量专项的存在,高校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较弱。提高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有利于高校财务部门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高校财务支撑“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
“双一流”建设希望拓展高校经费资金来源,然而目前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远未形成。高校经费来源主要由三方面组成:国家财政投入、个人投入和社会投入。国家财政投入主要指国家通过财政拨款、科研拨款、学生资助、专项补助等方式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投入。个人投入主要指高校学生通过向高校缴纳学费和杂费等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投入。社会投入主要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赠或资助等方式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投入。目前,国家财政投入是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个人投入是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来源。社会投入作为高校经费来源的另一主体,在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中比重较小、波动幅度大,使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难以突破。
(二)教学与科研资源配置失衡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二者缺一不可。然而目前二者却存在矛盾,即有限资源(师资力量)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无论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做出再大的贡献,教学和科研能够获得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配置在科研上的资源很难在短时间内促进教学的发展;同样,配置在教学上的资源也很难短期内在科研上产生有益的效果。因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将在“双一流”建设中长期存在。从目前来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资源配置向科研倾斜,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被弱化。在高校的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工作中,科研往往占据了主要地位,导致一些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对高校的教学职能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和科研的资源配置,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是“双一流”高校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经费报销制度不健全
经费报销是指业务经办部门在业务发生取得原始凭据后,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的经费结算活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等日常活动离不开经费报销,过于松懈或过于严格的经费报销制度都会对高校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过于松懈的经费报销制度容易滋生腐败,导致“双一流”建设中的有限资源流失。以“汉芯一号”为例,该项目在3年内成功申报项目40多个,骗取无偿拨款超过1亿元。如果能在经费报销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将会极大地减少腐败造成的损失。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过于严格的经费报销制度会增加成本,导致“双一流”建设中的有限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利于科研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财务管理风险增大
高校法人地位的确立,赋予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使利用市场的力量建设高校成为可能。然而,随着教育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财务部门面临着财务风险与财务自主权之间的矛盾。高校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短期的偿债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及长期的再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支失衡风险。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财务会面临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如果不能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监控,必然会导致财务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方案中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中要扩大高校财务自主权,从而有利于高校按照自身的特色配置资源。因此,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如何在充分发挥高校财务自主权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财务管理风险,是高校面临的又一挑战。
(五)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财务管理的政策要通过高校财务人员的认真执行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财务政策能否真正落实。然而,目前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导致高校财务部门无法应对“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挑战。因此,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高校财务人员的主动性,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高校财务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
(一)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目前,国家财政投入和个人投入远远无法满足高校“双一流”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社会投入作为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起突破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重任。社会投入主要以校企合作和社会捐赠为主。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相结合,是高校科研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高校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监督工作,为企业的健康运营提供必要的保障。社会捐赠是美国大学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捐赠基金及其投资收益一般占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收入的1/3、公立大学收入的1/10。与美国相比,我国大学捐赠远未达到上述水平。研究表明,社会捐赠与学生质量、师资力量和大学研究能力都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捐赠将会极大地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财务部门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积极寻求相关企业的捐赠,如与高校一流专业相关的高科技企业等。此外,高校应重视校友捐赠,且不能将目光仅仅集中在杰出校友身上,还应积极争取广大普通校友的捐赠。
(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合理向教学倾斜,扭转目前高校过分重视科研的现状,实现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动态平衡。资源的投入是为了产出,教学投入的产出是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科研投入的产出是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动态平衡应该是教学培养的优秀人才不断创造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与科研成果相比,教学产出存在周期长、隐蔽性、无法量化等特点,这使其在争夺高校资源时存在劣势。如果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力度,高校的教学水平就无法提高,这会进一步抑制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性。与教学相比,高校科研可以通过与企业或政府合作,创造新的资源。因此,高校的科研资源投入应以社会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尤其应鼓励校企合作,使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提升科研水平。而高校教学资源的投入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应以国家和个人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使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特色提升教学水平。高校财务部门在修订经费管理制度时,可以适当降低科研工作量在薪酬中的比重,提高教学工作量的薪酬比重,优化资源配置。
(三)健全经费报销制度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优化经费报销制度、提高报销效率是必然趋势。首先,要细化经费类型,不同的经费类型采用不同的报销制度。由于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的用途不同,且不同科研经费(横向经费和纵向经费)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采用相同的报销流程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在网上预约报销的基础上,探索基于手机APP的掌上报销模式,推动电子审签在报销中的应用,进一步解决排队报销的问题,简化报销流程,为师生提供便利。此外,对财务报销中的基础性和重复性业务,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等,可以采取外包的方式进行剥离,从而控制成本费用,提高报销效率。最后,高校应当定期举行经费报销相关的培训,重点向经常参与报销的教师和研究生讲解报销的制度和流程,并积极听取他们提出的有益意见。
(四)加强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
随着“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财务自主权的增大,高校财务部门需要完善财务监管体系,不能过分依赖外部控制而忽视内部控制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内部控制顶层设计者应为高校管理层。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财务部门应梳理、细化业务流程,实现制度流程化。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加强岗位分工、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办理资金业务的部门)进行控制等措施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高校财务部门应当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信息化建设相融合,实现流程信息化,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
(五)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高校应加大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法律法规学习、警示教育等方法,提高财务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保障财务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其次,高校应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包括学生、教师在内的测评体系等方法,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再次,高校应鼓励财务人员创新、转变思维方式,将财务人员从传统的财务型会计人员转变为具有大局观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为“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财务建设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