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8-11-24福建省外事服务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福建省外事服务中心 福建福州350003)
一、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队伍相对弱化
事业单位完成分类改革后,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规模仍较小,在会计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单独设立会计部门,财会人员兼职的现象普遍存在,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存在潜在的内控风险。二是从业门槛把关不严,人员资质不合格。有些刚从学校财会专业毕业,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安置、照顾人员占有一定比例,一些从业人员没有相关职业资质也担任会计、出纳岗位,没有按规定条件选聘财会机构负责人。三是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基础差,法律意识淡薄。高学历、高职称的少,知识面窄,经验不足,对外学习交流的少,缺乏创新;有些很少轮岗,参加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对新知识把握和理解欠缺,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四是会计人员归属感不强。从实际情况看,财会人员相比业务岗位人员晋升提拔的机会较少。由于事业编制的局限,大部分财会人员还属编外人员,缺乏工作热情。财务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无法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的职能,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制度亟需更新调整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实际建立了经费支出、审批报销、资产管理、三公经费、差旅、会议、培训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但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新的内容。原有的一些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亟待更新调整规范。
(三)预算控制薄弱
部门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还较薄弱,一是指定财务部门编制预算,业务部门没有参与,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没有细化项目,编制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全。二是预算执行缺乏刚性,预算调整追加随意且比较频繁,还存在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的现象发生。
(四)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虽建立了一些财务制度,其中有涉及内控方面的,但很不全面、不完善,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尤其在业务流程方面的监控还很欠缺,与主业相关的保留下来的单位资产不少,监管松散还存在不少风险点,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财务制度宣传不够、不透明。
(五)单位依法理财意识淡漠
按我国现行的财务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有诸多的限制,财务人员观念保守,墨守成规,单位大量滚存积累的资金处于沉淀闲置状态,增值保值观念不强。
(六)资产管理水平不高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保留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大都由两家或多家事业单位合并整合后新设,原有些资产都划转到新单位,资产重复、配置不合理,部分资产闲置、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单位负责人重钱轻物,对资产管理重视不够,配备的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日常管理还不规范,对某些资产维护和保养不够,同时又反复性地购买固定资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资产处置手续不齐,资产信息化管理还较弱。
(七)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原来大都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少部分是财政核补)转化而来,没有财政拨款,依靠自身经营活动来维持机构的运转,单位规模不大,很多单位没设内审机构。即使设了内审机构,独立性也不强,内审机构负责人也是单位负责人任命,受制于负责人,审计监督弱化,内审很难发挥作用。
(八)信息化水平不高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基本实现会计信息化,但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单位尚未实现业财融合,尚未跟上我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步伐,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需要。
二、建议
在审计巡视全覆盖的新常态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只有创新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自觉不断修改完善健全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基础性工作,严格审批把关,进一步规范管理,才能避免出现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发生,才能避免被问责,逐步走上规范化、常态化管理的轨道。
(一)强化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一是按照事业单位的规模、编制情况合理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财务岗位职数,严把素质关,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业务能力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岗位。争取编内财务岗位职数,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根据事业规模和管理需要,可以设置总会计师。二是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在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背景下,要加大培训力度,岗前和在岗期间都应要求会计人员参加财政认可的培训。鼓励参加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学习,打造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三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2017年6月财政部办公厅发布 《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财会[2017]18号),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诚信建设刻不容缓,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以此为契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打造诚信会计,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四是钻研新政策,学习新技术,实现财务工作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国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巡视全覆盖,对财会人员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要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法规培训教育,深刻领会相关文件精神,不断修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也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走向高端化,实现工作转型,强化财务管理在信息利用、风险防范、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实现会计工作从记账核算向绩效管理转型,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分别建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小企业财务制度,两种制度并行。重新划分人员归属,事业在编人员在事业账户列支相关费用,非编人员根据从事岗位由下属企业单位签约,费用在企业列支。事业单位总部要严格执行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规定,如岗位绩效工资要严格按照省人事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进行分配,严禁未经批准到下属企业领取工资津贴,多头取酬。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根据新政策新规定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原有企事业财务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每项支出都要有依据,有标准,合规合法,严格控制“三公”和会议、培训、差旅费用支出,严禁多头支出,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业。
(三)实施预算管理精细化
一是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组织领导,组建预算领导小组,形成单位负责人牵头、其他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机制。二是健全预算制度,对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调整、决算与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预算编制环节,推广使用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各种专项资金要尽量做到细化到具体项目。在预算执行环节,细化预算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增强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禁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预算执行末期,实行绩效考评制度。下属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精细化。
(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保留自收自支的属性,同时要依靠自身经营活动来发展,具备自主经营企业的特点,经营性业务越多,风险越多,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制度尤为重要。首先组建内控建设领导班子,单位负责人任组长,对企事业单位现有财务制度和业务部门管理制度按照整体内控的要求进行重新梳理,确定风险点,形成风险点清单,根据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对业务流程再造,然后财务部门对各项财务制度,如财务管理审批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收支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加入补充需采取的风险防控的措施,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各管理工作当中,将单个独立、加入风险防控措施的财务管理制度融入到单位内部控制整体体系当中,这样业务部门的管理制度也融入到单位的内部控制当中,实现业务管理制度与单位财务制度的无缝对接。
(五)增强财务制度的透明度
单位财务人员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结合新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及时制定明确、合理开支标准的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并公示或传阅,让全体职工对自己的权益有知情权。对上级财政、审计、税务等下发新的文件要及时转发、宣传、解读或组织学习。让职工知晓制度,是制度得到执行的前提。
(六)尝试依法理财
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事业单位总部限制投资,可以将历年经营结余滚存资金转存银行定期存款。在确保各企业资金周转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所办企业,统一归集资金,委托国有银行理财或购买国债,增加收益,为单位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七)强化对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主要有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对于货币资产的管理,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建立制约机制,确保款项和收费票据一致,严禁私设小金库。对于实物资产,逐步建立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超标准配置、长期闲置资产的调剂制度,调剂不同单位余缺,除优化配置外,要重视实物资产日常管理,配强有专业资质人员专职管理,加强资产的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所有资产实行条形码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网络动态监管。严把“出口关”,资产报废、损失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时定期盘点,防止资产损失。最后要落实责任归属,建立规范的问责制度,确保资产的真实完整。
(八)发挥内部审计监督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济成分复杂,既有公益服务项目,又有经营业务,保留的下属企业目前处于财政、国资未介入,存在监管真空,因此,建立内审机构十分必要。一是建议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内审机构直接归单位领导,与单位财务部、办公室平行设置,隶属于单位的内设机构,配备综合能力强的内部审计人员。二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流程,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培养政治严明,廉洁自律,业务精通的专业审计人才。四是通过内审,堵塞漏洞,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防范犯罪,防微杜渐,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九)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业财融合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要顺应发展趋势,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财务工作优化升级,将财务工作纳入到统一规范管理之中,保证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保证财务安全。争取财政支持,积极推动财务管理一体化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资产管理、财务会计报告等系统的对接,实现财政、主管部门、单位会计信息联网和数据共享,推动单位会计核算系统和业务系统有机融合,把会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从记账核算向绩效管理转型。
总之,在审计、巡视全覆盖,严肃财经纪律的新常态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主动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化改革,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新制定的一系列文件规定精神,不断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规范稳健原则,遵规守法,按章办事,严禁多头支出,厉行节约,在推动事业单位完成公益服务目标的同时,确保所办的下属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