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改费”仕女画的特点
2018-11-23刘建荣
刘建荣
摘 要:仕女画是人物画科的题材之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时期的仕女画独具特色,从六朝的秀骨清像、面短而艳,到唐代的秾丽丰肥,再到宋代的端庄秀丽,及至明清的弱不禁风。清代有不少擅长仕女画的画家,总体上呈现的是阴柔忧郁的特点。道咸间的仕女画家尤多,其中改琦、费丹旭两人所画仕女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文章正是通过改琦、费丹旭的仕女画来探讨其画中的女性形象特点和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改琦;费丹旭;仕女画;特点
一、清代仕女画的发展情况
明代以唐寅、仇英为代表的仕女画形象清瘦柔弱,清代的仕女画沿袭前朝的发展,但在形象塑造上却充满了悲凄、冷清的情调,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画风,盛行于整个清代画坛,但其发展也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清初以禹之鼎、王树谷为代表,沿袭前代画风;康雍乾时期,画院供奉及钦天监中有许多西洋传教士,其中宫廷画家焦秉貞、冷枚等人受西学影响,于工整艳丽中见明暗立体感,开清代宫廷画院中西融合之新风;清代扬州地区以华喦、闵贞为代表,发展了水墨写意画法,洗练传神;清晚嘉道时,较为知名的有改琦、费丹旭、顾洛、王素等人,其中职业画家改琦所绘仕女纤弱秀雅,有“改派”之称,费丹旭所作仕女形象秀美颀长,体态婀娜,史称“费派”,两人并称“改费”,创清代后期仕女典型形象;以 “四任”、吴友如为代表的海上画家,创简洁清新的近代仕女画风。
清代仕女画不仅独具特色,且擅长仕女画的画家及作品数量极多,虽然清代社会活动丰富,但在创作思想上还是以高雅为主。“适应世俗的要求,创造了雅俗共赏的仕女形象。”清代仕女形象以当时的审美风尚为准则,从服饰、发饰、眉式、神态、动态等诸多方面强化人物羸弱这一特征,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美的要求。
二、“改费”仕女画的特点
改琦,清代著名画家,字伯韫,号香白,别号玉壶外史、玉壶山人等,诗书画俱佳,在山水花鸟方面也有所造诣,尤擅仕女和肖像,所作仕女画数量极多,有“改派”之称。有诗词《玉壶山房词选》。
费丹旭,字子苕,号晓楼,晚号偶翁,少时便得家传,擅画肖像画,兼工山水、花卉、书法,尤擅仕女画,所画女性秀润素淡,格调柔弱,用笔流利,有“费派”之称。著有《依旧草堂遗稿》。
改、费二人所画仕女,十分秀美,气韵飘逸,变前代古法,十分具有新意,改琦的画风别致,而费丹旭的作品最有清韵,在仕女画的绘画创作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两人所画仕女,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但所刻画的女性形象皆是婀娜多姿、弱不禁风,体态娇柔,具有鹅蛋脸、樱桃嘴等面部特征,画面清新自然,构图巧妙,格调高雅。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仕女画与其它画科一样,是寄托画家思想的载体,其情感的表达往往幽深隐微,往往需观者细细品味,而诗词题跋往往可以在视觉基础上,表达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画家的创作目的、情志,大大加强了仕女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改琦和费丹旭都有较高的文学造诣,都有诗文集行世,二人仕女画中有不少诗画相融的成功之作。例如费丹旭的《仕女图》题款:“皓月空明挂柳梢,氤氲几缕暮烟交。平郊月色明如水,石几高横玉井凹。”
“情景交融”,情与景相互映衬更是能突出画面所表达的气氛,因此画家在仕女画中的衬景布置必然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改、费的仕女画在景物的选择上以简淡萧疏为主,使画面中的景物能准确传达出心中的情感,两人的画面中经常出现杨柳、芭蕉这类物象。古代诗人常用杨柳来表达离别之情,杨柳这一物象本身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与画中女子表现的弱柳扶风般的幽怨神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芭蕉常常是离愁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与女性形象结合恰到好处,更令人觉得凄惨冷寂。
改琦继承传统和唐、仇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仕女画的纤细清瘦,姿容文雅的造型,线条飘逸简括,勾画精微,笔墨舒展的独特风格,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其仕女画具有秀雅清逸的特点,《酴醾春去图》画了一位身材纤瘦,凝神站立,正嗅着酴醾花的少妇,酴醾花是春天最后开花的植物,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过去。人物面容沉静,神态细腻传神,将人物寂寞惆怅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作品《秋风纨扇图》绘一女子位于画面右下方,身着素衣,一手拿纨扇,另外一手随意搭在扇子上,目光看向远处,神情哀伤。背景虽未画一笔,但却给人一种秋天即将到来之感,女子惆怅寂寥的情绪与空旷萧瑟的气氛相得益彰,互相映衬。
费丹旭所绘《秋风纨扇图》只见一女子斜倚于湖石之旁,手拿纨扇,凝神远眺,神色凄楚,湖石旁画一棵垂柳,树叶稀疏,给人以深秋冷寂的气氛。全画用笔简练,线条流畅,墨色恬淡,一幅苍凉萧瑟的晚秋之情。《探梅仕女图》以采梅仕女为主景,仕女立于溪上,左手抱梅树,右手向梅花探去,姿态生动,自然传神,仕女用细笔勾勒,线条流畅圆转,设色淡雅,四周的衬景则是以写意的手法表现。
综上所述,改琦和费丹旭的仕女画的特点是纤弱清秀,无论是在女性形象、衬景还是在画作题跋上都力求营造出悲凄、愁怨的氛围。
三、“改费”仕女画柔弱风形成的原因
改琦、费丹旭的仕女画呈现柔弱的特点,而形成此特点的原因可大致概括为三点:封建礼教的压制、社会审美倾向和需求以及画家自身的因素。
(一)封建礼教的压制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走进仕途的方式实现理想,士大夫的地位得以提升,文化上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备受封建王朝推崇,由此深受其害的首当其冲的便是女性,到明清,社会思想潮流虽有所解放,但对女性的压迫依旧严重,女性地位低下,一切活动均以男性为主导,是男性的附属品,仕女画中柔弱的女性形象便是文人士大夫思想的折射。
士大夫受制于封建帝制,依附于帝王生存,在地位上本就处于弱势,而在家庭中,对于女性来说是她们的主宰,这种双重身份,更能使他们体会到女性的处境,所以在画中塑造趋于病态的女性形象。“女性柔弱的形体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种变态的审美心理。他们在社会中饱受压抑的心理在女性身上得到了强烈的满足感,使他们找到了使自身强大的心理依附,满足了在男权社会中作为社会主体的虚荣心”。男性一方面用伦理道德压制女性,另一方面又重视欲望的享受,所以对女性形象进行弱化,以致呈现出一种病态美。
(二)社会审美倾向和需求
清代社会活动丰富,市民文艺兴盛,观赏性题材的仕女画数量增多。小说、戏剧的流行,为仕女画创作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到明清时期对女性奉行以阴柔为美的社会审美取向,仕女画以此为标准强化女性柔弱的一面。民间流行的美女标准:“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我们可以从改、费二人大量作品中看到无论是仕女服饰、发髻、衣饰,还是神态、动态方面都是以標准来塑造人物的,难免产生程式化。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打破了原有士农工商的格局,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通市民阶层对绘画的世俗化的需求旺盛,绘画已不再是文人雅趣,市民阶层也参与其中。改琦、费丹旭为迎合社会审美趣味创作了许多玩赏性题材的作品。
(三)画家自身因素
清代是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仕女画家身逢末世,士人不问世事,贪图享乐,同时统治者在思想上的禁锢,因此文人士大夫只有借助诗词书画来直抒胸臆,画中闺怨的形象往往其实暗指画家自身,以表达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批判。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处境犹如封建女子作为男人依附品一样。
改琦出生于世代官僚家庭,但其父亲改筠受到“海润富事件”的牵连,全家被查抄。家庭的不幸变故和生活的窘迫,迫使他终日为生计操持,曾受到李廷敬和李筠嘉的礼遇,但寄人篱下,其身份地位并没有什么改变。曾作诗:“花阴舞罢见梳翎,清泪翻从枕上听。寄语风前双白鹤,有人家在古华亭。 ”
费丹旭的叔祖和父亲都擅长绘画,虽是书香之家却避免不了一生到处飘荡的情况,在江浙一带漂泊,受生计所累,在江浙两省卖画维持生活,与张熊、张廷济等均有往来。曾住在汪远孙、蒋百煦等人的家中,以绘画供人玩赏。改琦、费丹旭寄食卖画终老一生,对世态的炎凉、人世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他们的作品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诸如改琦、费丹旭画笔下幽怨寂寥的仕女,便是对自己身世以及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感怀,他们都曾画过秋风纨扇题材,便是对自身命运的影射。
四、结语
中国传统仕女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清代作为其中的一阶段,仕女画兴盛程度达到了顶峰,不仅数量极多,同时又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审美要求造就了清代仕女画“纤瘦柔媚,风露清愁”的特点。改、费两人的仕女画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压制、社会审美需求以及画家自身的境遇体现了纤弱凄清的特点,在仕女形象的表现、配景的选择和画上诗句的题写方面均有体现,将画中的气氛营造到极致,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趣味,创清后期仕女典型形象,对近世仕女画和民间年画的创作有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英宗.中国仕女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高婧.失意与闲逸——改琦的仕女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高婧.清代世风影响下的仕女画与女性审美[J].电影评介,2008,(18):87-88.
[4]王树村.杨柳青民间年画画诀琐记[J].美术研究,1958,(04):48-54.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