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下的“伤痕美术”

2018-11-23陈馨怡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批判现实

陈馨怡

摘 要:“伤痕美术”是20世纪70年代“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创作思潮,“伤痕美术” 唤醒了中国画家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现实主义情结, 从歌颂转变为批判,从“文革”中追求一味的喜庆场面转变到对于现实的悲剧场面中来。画家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普通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伤痕美术”作为文艺创作领域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20世纪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界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文章将通过“伤痕美术”的理论背景、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代表作品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伤痕美术;批判;现实

一、伤痕美术的理论背景

“伤痕美术”是现实主义下的回归,是画家们对于现实的追求与向往。“伤痕美术”是艺术家们就艺术形象对社会背景提出的质疑,进行艺术的揭露,从而引起广大民众的情感共鸣。“伤痕美术”是20世纪70年代“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创作思潮,“伤痕美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界的创作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建国初期,中国的美术作品多以歌颂光明,歌颂新生活为主体。“伤痕美术”的青年创作者们不愿意根据主流的形态去歌颂,重走“遵命创作”的老路,因此他们将过去的“歌颂”转变为“暴露”与批判,并从“文革”中一味追求“红光亮”“高大全”的喜庆场面转换到正视现实主义的悲剧上面来。

“伤痕美术”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从内容及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艺术形式,敢于正面直视生活,揭露社会现象,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在艺术的色彩的运用上,摒弃了过去色彩光亮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运用低调的灰色系进行写实的描绘。

因此可以说,“伤痕美术”它是中国美术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伤痕美术”作为文艺创作领域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20世纪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界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二、伤痕美术的历史价值

1949年建国后中国艺术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大思想的约束与限制,导致当时的艺术作品都集中表现为单一的意识元素,风格上落后于同时期西方世界受新思想浪潮影响下的艺术发展,所以当时的艺术风格单一毫无创新,并且一贯的采用对于英雄人物的歌颂与赞美,对于理想新生活的过度追求,同样也能明显看出受前苏联艺术的影响导致当时中国的艺术作品不能发挥启迪思想的功能。后期“伤痕美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不良的走势,抛弃了对于英雄人物的盲目歌颂,摆脱了歌功颂德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个“神”时代的结束与一个“人”时代的诞生。在传递的思想上也有了巨大的革新,从命令式思维创作到个体、个人的思维创作是中国美术界思想观念变化的关键所在,它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维,将禁锢不变的思想演变到开始接受现实主义的思想,更加讲究对于艺术创作现实性的追求和个性的需求。它使人们开始正视社会生活的现实,勇于去探索内在的根由,为人们提供了对于“文革”时期的形象材料,也引起人们对于相关问题的反思,因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如春笋般涌现的多元艺术创作中,“伤痕美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它影响着中国后现代時期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三、伤痕美术的艺术价值

“伤痕美术”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对于事物“真”的描绘,画出几个“真”像,艺术创作中应该提倡这个“真”字。“伤痕美术”突出真实感与悲剧感的结合。在色彩的处理上,艺术创作者追求既冷又灰的政治感觉;造型上追求对于真实性以及人物内在心理的刻画。在个体人物的美感上都突出其对于生命的追求以及现实生活带来的激烈矛盾冲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每个作品都统一运用了较大起伏的画面来体现故事情节的感情波动。其运用的绘画表现手法多用素描式的油画绘制技巧来体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感情的坚实与淳朴。在表现形式上,“伤痕美术”虽然没有西方讽刺漫画那样夸张的人物造型和故事内容,但是它用自然的、严谨的、真实的绘画手法表现了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充满讽刺意义。例如连环画《枫》中,这幅画采用极大的画幅突出林彪的人物形象,以他的笑容与画的下方在战争环境下的士兵与普通人的苦难生活进行强烈的对比,虽然这张画以写实为主,但是其讽刺意义与西方讽刺漫画别无二致。因此,从艺术现实的角度来分析, 连环画作品《枫》体现了现实主义美术的本质, 即现实批判精神。“伤痕美术”的系列作品都表现出这样的艺术价值,采用对比的方式,去传递对于社会生活的无奈与感伤。也许透过画面带来的视觉感受是画中人物的笑容或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但是在探究它的真实后会发现那些笑容与活力都是画中所传递的假象,触动人们心灵的是悲剧的诞生。“伤痕美术”冲破了艺术政治化虚假的模式,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顶守着压力的条件下创作出一幅又一幅具有历史与民族使命感的作品是相当不容易的。它促进了审美意识的改变,成就了现代艺术语言价值所在。

四、“伤痕美术”代表作品分析

(一)高小华《为什么》

“伤痕美术”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这部高小华创作的油画作品《为什么》,该作品的诞生真实地传递出单纯的反思思维。这件作品在画面上选取了“文革”时期一场武斗间隙中几个坐在街头的红卫兵青年的场面。从图中可以看出(图1)红卫兵青年满脸的疲惫以及地面上散落的血迹以及战争所留下的子弹。画面的中心人物是以一个头缠绷带,手臂上佩戴红卫兵袖章的青年小将,他双手抱膝,眼神中透露着困惑的神情。在他的身边,一个盘腿而坐的少年,单手托腮,似乎在思考什么。画家采用俯视的角度进行构图,体现出一定的压迫感。整幅作品通过几个红卫兵在战斗后将进行思考的细节,来表现出一种批判的反思。这幅作品从题材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充满着对于是社会历史的反思,作者再受前苏联画风的影响下,在色彩上选用铅灰色的调子,运用厚重的笔触,有意的去追求粗犷感。与“文革”时期所流行的美术样式是不同的。作品表现出压抑而又沉重的气氛,将对当时历史时期的怀疑情绪散布到了画面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精湛的技艺、饱满的构图将所传达的视觉语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与观众产生思维上的情感互动,让欣赏着在看到这部作品后能够激发他们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共鸣。

(二)程丛林《1968年某月某日.雪》

“伤痕美术”现实主义的艺术性倾向在程丛林的作品中表现得十分充分,《1968年某月某日.雪》被称作最具有“伤痕美术”特征的作品,也是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作品。它真实地记录了“文革”时期两派红卫兵组织发生的一场武斗大的场面。这幅作品采用全景式的构图方式,画面上因为武斗后冰雪上洇染了鲜血。画面所表现的是武斗的“胜利者”押解“失败者”离开他们的工事。“胜利者”们有的在搬运东西,有的在暴打失败者,有的用相机准备拍下这个辉煌的时刻,而“失败者”的脸上并没有因为失败而去屈服,他们个个表情坚毅、大义凛然、无所畏惧。他们有着宁死不屈的坚强信念。画面中的主角是一位短发且衣服被扯破的女青年,她的眼神中充满了仇视,围观的人们在画的右侧,他们表现出很不解与困惑。整幅作品中的每一个年轻的面孔,使人们不难想到这场武斗带来的悲惨,同样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的无知与麻木。从画面、构图到铅灰色的色调及笔触的厚重处理上看,给人视觉上的压迫感;每个人物的造型及神态都围绕着该作品的思想理念进行精心设计,其寓意一种悲剧的色彩感受。程丛林在《1968年某月某日.雪》中通过借鉴俄罗斯画家的风格,以及对人物的真实写生,來对这幅作品进行深刻表现,让作品更加具有悲剧色彩,也让后代观赏者深深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所蕴含的心酸与苦楚。

四、结语

“伤痕美术”作为一次文艺创作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社会的思想开始摆脱了束缚的意识形态,艺术作品也不再是歌颂与理想主义的图解。它标志着一个艺术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艺术时代的出现, 它用真实的方式唤醒了人们心中最渴望的现实,也使当时的画家重新思考如何在现实主义下对真实社会进行解读,也引起更多人民群众对于社会问题进行的深刻反思。同时“伤痕美术”的出现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鲁虹.中国当代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2]吕鹏.20 世纪中国艺术史(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明玉.小议“伤痕美术”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4]香佳丽.浅议伤痕美术[J].艺术审美,2011,(04).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批判现实
“剧本杀”里的现实逃脱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梦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