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城区产业协同的推进机制与路径
——以成都为例

2018-11-23郭帅新

财经理论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旧城区旧城新区

郭帅新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在城市发展新时期,新区开发与旧城更新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推进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所谓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是指在新旧城区之间实现信息、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要素之间的顺畅传输,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和参与性,使新旧城区两大空间之间形成相互吸引力和作用力。①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益发展的融合互动,国内当前发展好的新区,如天府新区、郑东新区、滨海新区、浦东新区等,都与城市的老城区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经济利益得到了很好的兼顾与平衡,城市综合实力也上升较快。而国内的青岛经开区、太原新区,则因为距离大、发展独立、政策倾斜力度不足等原因,新旧城区间的经济联系与互动融合较弱,新区开发也不能快速顺利推进,城市综合实力上升不够显著。

产业活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核,城市新区和老城区由于资源禀赋、历史传承和规划引导,势必培育和发展各有侧重的产业活动。从城市发展的轨迹看,产业是新旧城区联系的重要纽带,是推进新旧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关键。因此,以产业协同来推动城市新旧城区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既有研究成果分别对产业协同和新旧城区联动发展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些研究揭示了产业活动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些研究提出了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路径,而从产业协同角度论述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研究却鲜有提及。本文论述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关系,探究城市在新旧城区联动发展中的产业协同路径,并以成都市为例,对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关系与推进路径进行案例分析。

一、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耦合机理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而产业空间联系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心内容。②产业活动支撑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互动的关键载体,可以有效推进较为独立的新旧城区两大空间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一)耦合基础

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是新区开发与旧城优化在空间上实现功能耦合的城市高效运行阶段,涉及城市诸多子系统的协同优化,产业协同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新旧城区产业协同是支撑新旧城区联动协调的基础,对推动两大城市空间综合性联动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新区开发是将城市边缘区逐步培育成城市经济新增长极的过程,需要引入产业活动进行初始性开发。此时,旧城优化亟待转移部分产业使得旧城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集约优化,由于空间距离的邻近,旧城将产业转移至新区成为现实路径选择。产业在新旧城区间的互动协作带动了两大空间的经济联动和人员社会往来,构成了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基础。

(二)耦合关系

新旧城区联动发展需要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层面的交叉融合与互动,其中产业经济联系是联动发展的核心所在。新旧城区间产业协同能力越强,生产要素利用效益就越大,产业经济活动就越高效,经济一体化程度就越高,新旧城区的经济联系也就越紧密,进而促进新旧城区全方位联动协同的实现。

一方面,产业协同可以密切新旧城区间经济交流,带动城市两大空间的人员与经贸往来,促进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互动交融。新旧城区产业功能分工差异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使新旧城区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经济活动一体化的基础;新旧城区间以产业协同为纽带,推动旧城部分人口和产业部门向新区扩散,带动交通、住房、公共设施、贸易等方面的联系,使新旧城区逐步由城市二元空间向一元空间转化。

另一方面,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程度越好,则对产业协同有越显著的带动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城市产业发展要素的高效配置。在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环境下,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较高,统一市场发育也较成熟,新旧城区间产业发展孤立状态打破,产业协同的条件也不断加强,产业要素的市场资源配置逐步优化,促进产业协同的利益最大化。

二、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互动机制

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具有显著的互动机制(见图1)。产业协同可以通过产业空间布局、竞争合作功能以及要素共享等要素,推进新旧城区经济联动协同;新旧城区联动又可以通过城市布局协调功能、经济体系运作和经济一体化融合等要素,促进两大空间产业协同。

图1 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产业协同对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1.产业协同的空间协作功能促进新旧城区空间布局优化

从产业协同的空间内涵来看,产业协同是各产业子系统在同一空间范围内或者不同空间的协调配合,使空间内或不同空间的产业活动由无序转向有序,形成有序高效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空间布局。因此,产业协同可以使不同产业部门布局于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形成分工合理、高效运作的产业空间布局,具有产业空间协作功能。新旧城区作为城市相对独立的产业发展空间,空间特点和功能定位不同,产业布局也就有显著差异。旧城区旨在推进产业升级,新区旨在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在产业功能布局上,旧城区更多地倾向空间集约型服务业布局,新城区多以高端制造等第二产业布局。基于此,新旧城区在产业布局上可以完成“第二产业优化,第三产业升级”的协作配合,使城市空间布局更趋完善和高效。

2. 产业协同的竞合效应带动新旧城区经济体系有序高效

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需充分保障新旧城区空间高度的自主性,始终维持城区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才能使得城市经济系统长期远离平衡态,增强并稳固城市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内生动力。③产业协同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比较竞争优势来参与区域产业合作分工,实现产业子系统和要素由无序转向有序。新旧城区产业体系在运作中参与区域市场竞争,依托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空间、市场等产业资源禀赋,逐步凸显出城区比较竞争优势。在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中,比较优势是空间产业功能定位的决定性因素,新旧城区产业体系都逐步调整,以自身产业优势获得城市产业专业化分工,形成高度分工的产业空间布局。新旧城区在产业竞合协同效应下,逐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空间功能分工布局,产业资源要素得以高效利用,城市产业部门协同能力增强,产业链条衔接更加高效,新旧城区经济体系运行也由无序低效转向有序高效。

3. 产业协同的要素共享效应推进新旧城区经济发展融合

产业协同可以促进各产业部门与要素之间的协作,能促进分散或者独立的产业要素逐渐耦合,转变为可以合作共享的有序要素整体,其内涵地包括了有形产业要素(产业空间、原料、劳动力等)与无形产业要素(技术、制度、市场等)的自由流动与共享,具有产业系统间要素共享的协同意义。依托产业协同,新旧城区产业发展可以打破地理空间和市场隔离,实现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和共享,推动产业结构以发展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优化调整,提升新旧城区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水平,继而带动其他类经济要素自由流动与结合,实现新旧城区间市场的一体化融合。

(二)新旧城区联动发展对产业协同的作用机制

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是产业市场发展融合的基础条件,对产业要素流动、功能定位、经济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决定产业协同水平的高低。

1.新旧城区联动发展驱动产业要素自由流动

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是产业市场一体化的根本条件,可以为两大空间产业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市场环境。新旧城区联动发展可以搭建各经济子系统和要素的有机联系,降低各要素发生作用的机会成本,形成流动顺畅、高效运作的经济市场环境。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水平可以促进两大空间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克服和减弱经济要素的有形市场壁垒(空间隔阂、行政分立等)与无形市场壁垒(体制不健全、市场规则不统一、合作机制缺失等),促进产业要素充分与自由流动。

2. 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推动产业功能分工专业化

新旧城区联动发展促进经济要素归属从二元空间向一元空间整合,以整个城市为空间整体对经济要素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各个经济空间主体的比较优势,打破经济空间功能的无序混乱状态,驱动经济功能专业化分工,实现城市空间功能体系高效化。新旧城区在联动发展的产业活动运作中,可以高效准确识别出各个空间的产业比较优势,在联动发展的市场环境里可以逐步进行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以各个产业子系统的产业功能优势实现产业功能的高效组合与配置,推进整个城市产业运作效率水平的提升。

3. 新旧城区联动发展带动产业经济体系一体化

新旧城区联动发展促进两大空间的制度体系趋同、市场体系一体、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可以促使两大经济体系逐步摆脱孤立、无序竞争状态,依托比较经济优势获得功能分工,构建紧密联系、协作互动的经济合作机制,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融合。新旧城区联动发展为两大空间产业体系搭建协作平台,促进产业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使新旧城区产业经济边界逐步淡化、消失,产业经济联系逐步加强与深化,带动两大产业经济体系依托优势产业部门进行深度协作互动,并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产业协同重点

以产业协同促进新旧城区联动发展对城市长远发展具有现实积极意义,应准确认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产业协同重点。

(一)以促进新旧城区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为基础

产业协同的基础在于产业功能分工合理化。新旧城区间产业发展基础与特点存在明显差异,且具有一定互补性,存在产业协同的基础。旧城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体系相对完备,但旧城发展遇到瓶颈,亟待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以此实现产业升级和旧城更新;新区产业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拥有较大的产业空间和发展潜力,但相对缺少产业发展要素,需要适度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对产业发展潜力进行挖掘,以此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

产业链客观上要求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任何产业链都具有地域(空间)性特点。④通常情况下,新旧城区产业发展在产业体系的构建上有明显差异。旧城产业优化调整侧重于产品的研发设计,或者侧重其原有业务的维护;新区产业侧重于产品生产和加工,或者成为新的产业中心。旧城产业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对产业功能进行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属于延伸产业链过程,在此过程中也通过产业转移对新区产业发展产生影响。新区产业是在各项优惠招商引资的产业政策下,以及有序承接旧城产业部门的有利条件下,逐步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并整合新建产业体系以接通产业链。

新区与旧城的产业在形成和优化过程中,要从城市整体上进行统筹协调,基于产业空间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打造一体化高效性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新旧城区间产业在横向发展上串联起不同空间内的相关性产业部门,纵向发展上延伸出一体化有序运行产业链,为新旧城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动发展构筑产业支撑。

(二)以协同推进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为重点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到一定阶段,旧城区急需要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以充分发挥资本和技术的相对优势,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腾出空间,⑤而新区开发亟待依托旧城产业辐射和转移承接。因此,协同推进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是推动新旧城区产业协同与联动发展的关键,有利于统筹新旧城区建设规划,打造有序协作、分工合理、接续完善的产业链条,进而构建相互影响、协同互补的产业集群。同时,协同推进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可以为新旧城区产业协同提供一体化的空间环境,通过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密切新旧城区产业经济联系,构建产业协同的沟通渠道。

新旧城区产业具有高度的结构互补性,且地理区位、发展定位不同,不同企业间、产业间存在着协同的必要性,故旧城更新应使其产业侧重于传统优势型、资本密集型、空间集约型产业的优化和提升,新区开发应使其产业侧重于战略新兴型、高技术、高附加值型以及要素集聚型产业的培育和承接。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应强化新旧城区间的产业联系,推进新旧城区跨企业间的协同、跨产业间协同、产业主体间协同和产业的地理空间区域协同,⑥促进新旧城区间各种产业协同形式的实现,逐步实现新旧城区产业合作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转和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

在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上,广州市协同推进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积极开辟新区,分片集中发展,以广州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蒋旧城区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打造密集的产业发展带,初步形成了以都会区为主,南沙开发区和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南北两翼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⑦

(三)以加强新旧城区产业经济联系为核心

产业经济联系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⑧以产业经济联系为纽带可以连接新旧城区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打造一体化产业链条,形成高协作水平的经济系统。从新旧城区的产业发展过程看,旧城区的产业优化以疏解部分产业部门和提升优势产业部门为主,新城区的产业培育以集聚新兴产业部门和承接部分旧城转移产业功能为主,二者在产业发展定位上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作。

新旧城区产业经济联系的根本在于产业优势互补与产业链条一体化。旧城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应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等优势型第三产业与总部经济,推动产业要素利用集约高效,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推进相关产业及人口转移和疏解至产业空间更广阔的新区。新区产业应主动对接新区产业转移,在产业发展上应适度依托旧城产业基础优势,在人才、技术、科研等领域进行深度互动合作,做好产业发展配套设施,逐步实现新旧城区部分产业部门梯度转移。

从现实考量,新旧城区产业经济联系应立足于企业空间布局配合、产业部门空间分异以及产业交流基础设施保障。新旧城区间产业合作发展的形式最终要落脚到企业间的协作,同一产业内与不同产业间的相关联产业应根据新旧城区的发展需要,做好企业空间布局的统筹协调,以此实现企业间的协作配合。产业部门在新旧城区间的分布应根据产业的集约程度以及城区空间的发展优势来进行布局,旧城区产业部门应以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为重点,做好与新区的产业协作,新区产业应重点培育新兴产业部门和打造旧城产业配套基地为重点,以此实现新旧城区间的产业部门空间分异。产业交流基础设施保障是产业互动融合的重要支撑,新旧城区间完善的道路、通勤、住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可以保障新旧城区产业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进行产业交流的需要,是产业经济联系的基础。

(四)以推进新旧城区产业一体化发展为目标

产业一体化是新旧城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重要依托。新旧城区产业一体化应立足现有城市经济市场条件,对相互毗邻的两大城市空间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两大城市空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推动城市整体产业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⑨

从新旧城区整体产业实力提升来看,产业一体化推进城市二元产业发展空间的经济活动一元化,构建错位发展、梯度分布的产业链,城市内的产业之间高效协同运作。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来看,新旧城区的产业特点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存在互补性的基础,新旧城区通过主导产业差异化定位,对各自空间内产业进行协调统筹,使产业依托自身优势协作配合,通过良性合作不断升级优化,进而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在经济一体化优势渐趋明显的城市发展环境下,新旧城区产业发展空间隔阂的消除是产业协同的基础,产业一体化是推进城市产业功能提升的重要目标。因此,以产业协同推进新旧城区产业一体化,是新旧城区产业经济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两大空间融合联动的现实路径。

四、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产业协同路径

立足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产业协同着力点,新旧城区的产业协同应以产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规划、驱动方式、基础设施、合作机制、利益协调方面为重点,推进新旧城区经济互动融合,实现新旧城区联动发展。

(一)立足城区优势合理产业分工

城市新旧城区的联动发展核心在于不同区域空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根据城区各自优势条件选择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实现在整体上互补互利。新旧城区产业虽然在地理空间上相对独立,但同为城市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依托产业空间的比较优势承担城市产业功能分工,使新旧城区产业经济成为有机整体,形成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城市产业分工体系。

旧城产业经历较长期发展和积累,已形成传统服务业、工业与新型高端服务业并存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传统工业在旧城乃至整个城市产业结构中不再占有主导作用,代之而起的是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统治地位。新区产业培育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拓展路径,其重要产业功能是承接旧城区的工业等第二产业功能,并依托旧城区的产业基础逐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旧城区作为人口、资源、商贸等资源禀赋以及消费需求集聚空间地带,是城市经济活动运行的核心区域,是发展现代服务行业的最佳市场,因此要在旧城区重点对现有金融、商贸、信息、文化等服务行业进行升级优化,促进产业经济活动运行空间的高度集约化,突出第三产业在旧城区的绝对主导地位。总体来说,新区开发是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集聚旧城部分第二产业和培育高端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旧城区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提供支撑;旧城优化是产业发展的优化升级,将中心城区内打造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空间体系,为新区开发做好基础性依托。新旧城区产业既彼此关联,又各有侧重,协作分工合理,打造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为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打下基础。

从本世纪初开始,苏州市便开始注重新旧城区产业功能布局协同分工,统筹古城与苏州新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布局,突出古城的文化旅游空间特色,新区与工业园区在高效生态农业、高端制造、商务商贸、科教创新等产业空间进行布局,实现了“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推进了苏州的古城文化开发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协调统筹新旧城区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规划介于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注重产业发展在空间层面的表现,在注重物质空间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的空间演化,对协调与优化新旧城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具有引领性作用。在城市产业规划布局上,应重点对新旧城区功能布局进行界定,在城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上进行明确,确保新旧城区两大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对城市整体实力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新旧城区在产业功能布局规划上要各有侧重。中心城区(旧城区)的产业应以“引领高端、城市强核”为发展方向,推进产业“退二进三”,重点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应强调综合服务功能的集聚与混合,引领城市参与区域中心体系竞争。新城区处于新区开发阶段,应以新型战略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功能区为发展方向,不断加强第二产业集聚,加强与老城区产业功能衔接,在产业链条、基础设施、人员社会往来等方面形成与老城区高度融合的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城市综合功能区,打造与旧城区产业互补联动的城市新增长极。

南京市从本世纪初开始对新旧城区产业分工布局进行统筹优化,采用“疏旧城,兴新城”的产业发展策略,在规划上配合城市产业发展重心由旧城区转向新旧城区协调并重的需要。“疏旧城”是指疏解旧城区的传统工业及其相关人口,仅保留部分必要的绿色无污染都市型工业,利用有限空间集中优先发展金融、商贸、旅游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兴新城”是指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产业配套居住设施向河西新城区、东山新市区、江北新市区集中,高等教育等教育资源向仙林、江宁、江北新区集中。通过“疏旧城,兴新城”的产业发展策略,南京市旧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得到提升,空间得以集约高效运用,新区产业得到重点开发与培育。

(三)加快城市产业对外开放发展

对外开放式竞争有利于城市内部资源优化整合,突出城市整体特色优势。城市产业参与对外合作竞争,可以推动新旧城区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逐步融合,使新旧城区两大产业空间成为城市整体产业的有机优势组成。

围绕新旧城区产业一体化,大力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争取发达地区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在城市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实现新旧城区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上的协同配合,这是以开放促融合的现实选择。要立足新旧城区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以新旧城区部分优势产业部门为重点,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业链分工协作,推进新旧城区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和延伸。要逐步加强城市市场开放力度,鼓励其他地区行业先进型企业参与到城市市场竞争,支持创新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进驻城区,推动新旧城区相关产业部门整合优势发展资源,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推进资源优化利用和产业部门协作,实现以竞争促合作的新旧城区产业升级效果。

(四)建设互联互通的城市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影响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旧城与新区作为城市两大相对独立的空间形态,要形成新旧城区紧密的产业经济联系,必须协调推进旧城优化与新区开发,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新旧城区之间基础实施互联互通。

新旧城区产业协同的推进,必须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和建设,发挥大容量公共交通在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土地综合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新旧城区间要有完善的交通道路设施和通勤体系,这是实现人员往来的基本保证,例如修建地铁、轨道交通,加开通勤班车和公交车等;要有完备的信息沟通保障,在新旧城区间建设信息光缆、电力及通讯等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可以将新旧城区间产业集聚区与人口密集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人员往来促进产业交流与产业互动,极大地消减新旧城区的产业发展隔阂,推进新旧城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融合。

(五)建立新旧城区产业合作机制

新旧城区间产业协同离不开完善的产业合作机制。产业合作机制应推进政府、企业、社会三大主体层面的合作配合,包括: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企业层面的合作机制、社会层面的互动机制。

在建立政府层面的产业协调机制上,一是要加强新旧城区政府部门的合作对接,新旧城区政府部门领导定期就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会晤,成立由城市高级别领导为组长的新旧城区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涉及新旧城区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二是制定相关行政性规章政策,淡化新旧城区间产业市场行政边界,为新旧城区间产业合作提供一体化市场政策环境。三是制定新旧城区产业合作政策,对重点产业部门间合作进行扶持,对高端服务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等领域给予优惠条件等鼓励措施,并搭建新旧城区间促进企业合作的产业合作平台。四是妥善处理涉及新旧城区间产业发展利益问题,政府应按照“产业功能合理化优先、利益兼顾协调”的原则进行指导,对转移或者承接的产业功能进行利益分配协调,确保承接产业快速成长发育,转移产业不会因疏解而使城区经济利益明显受损。

在建立企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机制上,一是要重点依托企业合作在推进新旧城区间产业合作中的载体作用,建立相关企业合作协会,制定城市行业发展准则、行业合作章程、行业间协作模式,对产业发展运行环境进行规范化指导。二是新旧城区间企业要主动分析识别自身及其他企业优势,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城区内和跨城区间的企业合作,在产业协作上以优势部门进行分工配合。

在建立社会层面的产业互动机制上,要重点整合新旧城区产业要素,推进两大空间要素协作。一是要统筹新旧城区间科研院所资源,成立科技研发联盟,在一些产业领域进行创新研发合作。二是要重视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对知识流动的载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城市产业相关人员在新旧城区间自由流动,以人员流动带动产业协作水平的提升。

五、成都市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

新世纪以来,成都市针对先后出现的旧城产业发展迟滞和空间受限等发展问题,重点推进了旧城优化和新区开发,深入实施了成都北部片区改造(“北改”)和天府新区建设等发展策略,以新旧城区产业协同为突破点,加快推进了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的融合互动,有力促进了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

(一)实施“立城优城”战略

成都市以“立城优城”的为发展战略,以呈现“双核共兴”发展格局为目标,协同推进“北改”和天府新区建设。通过天府新区建设打造城市发展新极核,通过“北改”优化中心城区极核,二者共同拓展成都经济发展空间,打造城市经济“升级版”,形成由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构成的城市发展“双核”。在推进“北改”中,成都市重点推进了产业优化升级和加速聚集高端业态,直接推动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改造和传统业态转型;在打造天府新区上,以“再造一个产业成都”为发展目标,加快高端制造、战略新兴、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推动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二)推进新旧城区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成都市根据老城区与天府新区的发展基础,推进两大产业空间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在老城区产业发展上,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发展优势,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产业特色。厚植老城区浓郁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影响显著的优质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魅力与经济价值;依托中心城区完善的产业市场体系,以高端商贸、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发展重点,整合城区优质产业资源,加快中低端产业疏解外迁,促进中心城区产业高端集约化发展。在天府新区开发上,抓住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发展机遇,为成都市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为重点,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并打造以商贸物流、会议博览为特色的高端服务中心。

(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引导

成都市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对新旧城区产业协同的基础性作用,打造了快速通达的对外交通体系和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有力推进了新旧城区一体化进程,为产业协同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新旧城区间通过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一般干线公路)为主导,以及与新旧城区间都临近的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实现了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共享共用,共同形成我国西部地区交通枢纽,为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支撑;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成都市为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间建设了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通过人民路-天府大道主干道等城市道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共交通、通勤班车等基础设施,打造天府新区至中心城区0.5-1小时交通圈,将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联系起来,形成了紧密的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有力推进产业资源禀赋自由流动和产业互动交流与协作,为新旧城区产业协同提供基础性支撑。

(四)以“全域成都”理念统筹产业规划

成都市以“全域成都”理念为指引,对新旧城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旨在打造“一城双核”的城市格局,并根据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的功能定位对相关产业进行规划指引(见表1)。中心城区重点强化金融商务、总部办公、精品文化旅游等产业功能,对产业布局进行规划调整,对重点产业进行升级优化和突出特色;天府新区重点强化国际化服务、创新服务等功能,强调实体经济的发展主导地位,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表1 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产业功能分区规划状况

资料来源:参考《成都市城市总体布局规划(2011-2020)》《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2015版)中相关内容整理.

六、结语

着眼于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关系,论文探讨了产业协同与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互动机制,认为二者间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产业协同对城市产业空间优化起着核心引领作用,还可以推进新旧城区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实现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都市以“立城优城”战略为指导,以产业协同发展为路径,立足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打造了功能错位化、特色化、协作化的产业格局,为“双核共兴”城市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时期的城市发展中,旧城优化和新区开发是新旧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方向,注重产业协同是其应有之义。新旧城区两大空间产业发展,重在以产业功能定位、分工协作、要素优化、支撑设施、制度保障方面来推进产业协同,以此实现新旧城区间产业经济一体化。

[注释]

① 何颖.引力模型下的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南京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3,(4):19-22.

② 谢景武,娄晓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特征及调控措施分析[J].地理科学,2004,(2):150-156.

③ 李琳,刘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5,(5):67-73.

④ 朱英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城际战略产业链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7,(6):48-57.

⑤ 王欣,周伟,吴殿廷. 新区产业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耦合关系——以北京市海淀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6,(6):11-15.

⑥ 王兴明.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分析——基于集成的观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3,(5):102-105.

⑦ 彭高峰,蒋万芳,陈勇.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J].规划师,2004,(2):29-31.

⑧ 周婷,仇方道,朱传耿,等.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6):854-859.

⑨ 王安平.产业一体化的内涵与途径——以南昌九江地区工业一体化为实证[J].经济地理,2014,(9):93-97.

⑩ 荆立新.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3,(12):122-124.

猜你喜欢

旧城区旧城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非遗文脉传承下城市旧城区更新设计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秋日忆绍兴
南昌市旧城区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浅议房屋征收稳评入户应注意的问题——以某旧城区改建项目入户调查为例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