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气课程:让传统浸润童心

2018-11-23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章振乐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腊八粥春分节气

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 章振乐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却知之甚少。在我校,“二十四节气”课程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引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发现光阴轮转,自然变化的秘密,用传统浸润童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2012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校“二十四节气课程”,在6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包含节气由来、特点、民俗、诗歌等内容的综合课程体系。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特点、走进节气民俗、诵读节气诗歌、开展节气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对自然、对传统的热爱。

二十四节气课程基于核心素养,精心设计各年级课程内容,设定课程目标。该课程是我校“新劳动教育”理念下的一门拓展性课程,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素养的重要表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主动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美食party:尝节气之“味”

传统节日常常会有独特的美食文化,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美食。如立春“咬”春卷,惊蛰“炒”虫,清明吃清明团子,立夏吃蚕豆,秋分吃螃蟹等。在节气课程的教学中,以美食作为载体,通过制作、品尝美食,让学生走近节气,发现节气与美食的联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立夏时节,由于气温转暖,蚊虫增多,江浙一带有吃乌米饭的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采集野生植物乌饭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虫叮咬。节气课程的实践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上山采摘树叶,浸糯米,将乌米蒸熟,配以各式水果,成为学校美食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课程活动中,学生亲手采摘,动手实践,目睹白米变黑米的过程,品尝乌米饭的香甜,立夏的味道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田。

二、民俗活动:品节气之“趣”

自古以来,节气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根据节气的自然变化,衍生出许多结合自然规律、体现传统特色的活动,如春分竖蛋、清明踏青、立夏秤人、重阳登高等。我校的节气课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传统节气习俗,开发设计了一系列适合小学生的民俗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节气民俗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节气的特点和传统游戏的无穷趣味。

“春分到,蛋儿俏,竖起来的蛋儿最风光。”春分这天最有意思的课就是节气课程。课上,各班会举行竖蛋比赛,庆祝春天的到来。据史料记载,春分竖蛋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春分这一天最容易把鸡蛋竖起来,因为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学生竖蛋后,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发现春分竖蛋的奥秘。课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了自然的秘密,对几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更是敬佩不已。

三、自然笔记:探节气之“秘”

一草一木总关情!二十四节气准确地总结出四时的变化规律。随着大自然的四季更替,节气从气候变化、植物生长、人类活动等多方面总结出其中的变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节气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变化,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是画画,也可以是文字记录。通过自然笔记,再现节气的变化。

如秋分节气,在这个天文学上非常有特点的日子里,教师鼓励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实验,亲身感受到日出日落的时间点,并计算出昼夜时间的长度,从数据和自己的感受得出昼夜等长这一流传下来的事实,培养学生踏实钻研的科学精神。秋分观察活动设计了几个环节,活动前家长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找到理论上富阳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这就避免了太早和太晚到达观测地点。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美丽的开心农场共同记录难忘的时刻,共同计算白天和夜晚的时间,最后得出结论。结果必然是相同的,可是这样得出来的结果却是让学生难忘的,因为这是他们亲身体验的。

四、诗歌大会:诵节气之“韵”

节气与自然变化、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我国有许多诗歌与节气相关,如“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下种,谷雨栽秧”“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等。在这些诗歌谚语中,蕴藏着古人观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后发现的自然规律。同时,这些诗歌富有韵律,便于识记与流传。

节气课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收录一些诗歌。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在节气课程的教材中,已经收录了许多。如:

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在诗歌韵律的熏陶下,他们幼小的心灵对节气、对自然有了形象的认知,对自然规律的变化也能记忆于心。

五、亲子走读:享节气之“情”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只有到自然中去,才能亲历自然的神奇。节气课程的开展离不开自然中的观察、实践,所以每个节气,学校都会推出与节气相关的亲子走读活动,有的时候是到自然中去走走看看,有的时候是和父母一起去采摘,有的时候是去参与农事活动……每一次亲子走读,都会提出一定的目标和活动建议,节气课程的学习不止于课堂,学生在大自然的课堂中体验感知,增进了对自然的欢喜之情,也增进了亲子之情。

如大寒前后,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这天,人们习惯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大寒节气课程的活动就是做腊八粥。学生自己采购花生、黄豆、薏仁等材料,浸泡和熬制,一直到分享。简单的活动不仅仅体验了传统习俗,更增进了与家人的情感。学生在活动日记中写道:

“小时候奶奶总会在腊八节煮一锅浓浓的腊八粥。天还没有亮,一股香味就会扑鼻而来。

今天,我早早地准备了做腊八粥的材料,浸泡两个小时,然后熬制了一锅美味的腊八粥。我也让奶奶在这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喝一碗香甜的腊八粥。祝愿奶奶在腊八节喝了腊八粥,一年都会健康幸福!”

情真意切的话语,字里行间是对家人的感恩与情意。这样的节气课程,不仅是认知的提升,更是对情感的升华。

六、摄影绘画:赏节气之“景”

四季如画。每一个季节,大自然的景物各有特点。对小学生而言,自然万物的生长充满着秘密。节气课程是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性课程。摄影和绘画是对节气中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的形象记录方式,也是学生发现节气之“美”的有效学习方式。

如立春时节,在带着学生们去踏春之际,指导学生用画笔记录植物的生长,展现你眼中的春天。小暑节气,安排的活动是在树荫下活动,观察大树,用画笔描绘大树下的清凉,主题是“树真好”。也有一些学生,在开心农场选择同一个地点,拍下四季景色,记录植物的变化。每一幅摄影绘画作品,都是学生眼中的四季之“景”。

猜你喜欢

腊八粥春分节气
说说腊八粥
农事 春分
腊八节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春分
Équinoxe de printemps
腊八粥等
MISHMASH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