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2018-11-21周燕来李亚玲谢晶成书珊
周燕来,李亚玲,谢晶,成书珊
(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教学中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于办学定位以及围绕办学目标而开展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做出了明确规定。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办学定位,其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为目标。
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是在本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下创设的学科,创办于2008年。经过10年的发展,已为社会输出了6届毕业生。毕业生大多在建筑设计类企业、房地产企业、政府单位任职,从事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施工图设计或担任相关管理工作。
然而现行的培养计划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在岗位上发挥自身所长?针对毕业后的不同岗位分工是否需要实行差异化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2017年6月,笔者在毕业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从就业区域、岗位分工、软件能力、教学建议等方面针对2013—2016年已毕业学生进行全面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1 原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该次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64 份,占毕业生比重的46%,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调研得到如下信息:就地域分布而言,该校建筑学毕业生50%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25%的毕业生在湖南省,25%在其他地区。基本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又为大城市输送了人才。被调研学生中,50%左右在甲级设计院就业,25%左右在中等规模的设计院,25%从事相关行业,整体就业质量尚可,基本实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但通过信息反馈及相关数据,也发现如下问题。
1.1 课程体系缺失,课程之间的联系薄弱
该次调研中,一些学生提道:“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指导中,设计思维的引导不够,对于造型和空间设计的训练不够。”学生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建筑设计中难以得到落实,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欠缺,图纸的设计深度不够。对于设计的建筑规范、施工可操作性、建筑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等影响落地性的因素考虑不够。基于以上的不足,影响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的提升。这说明培养计划中没有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明晰。设计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缺少联合教学的环节,课程之间的联系薄弱。
1.2 实践课时比重不足,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据统计,在总学分分配中,该专业通识基础课约占课内教学学时比例由2008年的34.2%上升到2017年的 39.2%,所占比重较大,随之专业课程比重反而有所下降,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大多数专业理论课中,理论学时比重过大,实践学时比重偏小,这种“偏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影响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该专业主干学科的学分,在总学分受限的情况下,建筑设计课总学时仅为376 课时,相比同类型院校,设计课时被大大削减了,这些都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限。
1.3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经过应试教育阶段,填鸭式教育使部分大学生们缺乏探索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该次调研中,部分学生反应:进入大学阶段,一些学生自学能力欠缺,学习兴趣淡薄。在入学阶段的设计基础课中,许多作业需要查阅资料独立完成。一些学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对专业学习逐渐丧失信心。大学是唤醒内在的意识,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阶段,需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1.4 原有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工种的差异化培养意识较淡薄
据调研数据统计,该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种有:施工图设计、方案创作、房地产管理、室内设计、幕墙设计、施工以及项目管理、BIm工程师,以及在事业单位从事招投标工作和城乡规划管理及建设项目审查工作。其中毕业生当中从事方案创作的比重最大,达到42.4%,说明在教学当中既要重视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又要兼顾其他。
软件运用能力是本专业重要技能之一。在软件的运用方面笔者进行了重点调研。据本次数据统计,实际工程中除了使用天正、PS、SK 等常用软件外,77.3%的毕业生表示在工作中还使用了其他软件,其中BIM 类软件比例较高。
原有的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建筑施工、景观学原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一些课程,但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且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实时调整。针对不同岗位工种的培养意识淡薄,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1.5 学生主要由学校独立培养,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该校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没有企业参与,学生培养主要以学校独立培养为主。5年制教学中有长达半年的企业实习,但主要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校与企业之间就学生培养方面缺少联合培养机制及对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2 优化措施
2.1 建立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方法
根据已有的培养方案,建立“1+3+1”课程培养体系:1年基础阶段,3年进阶,1年职业建筑师培养阶段,明晰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大一阶段,初步认知建筑,建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思维。掌握建筑的基本表现技法、基本的制图知识,学习识图及绘图。大二到大四阶段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由建筑单体设计过渡到建筑与城市设计。大二阶段,通过对小型建筑的设计训练,掌握居住建筑以及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学习建筑设计开展的流程、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思维训练。通过对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初步建立建筑构造、力学的概念,从而为建筑方案设计更好地服务。大三阶段,通过对于大中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训练,解决复杂的功能与流线问题、建筑空间组合的问题。引入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室内设计等多学科知识,丰富知识体系,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建筑观。大四阶段,理解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学习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思考及设计建筑。通过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训练,提高对设计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大五阶段,通过生产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职业建筑师的基本素养。通过毕业设计,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如图1所示)。
图1 培养体系图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从类型教学中逐渐脱离出来,注重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教授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走,使之能灵活应对任何类型的设计。
将专业课程分为建筑启蒙类、建筑技术类、建筑理论类、建筑设计类、建筑表现类五大模块。明确几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建筑设计类课程为核心,其他模块为其服务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使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懂得各课程与设计课之间的关系,又能从微观层面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提高理论知识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图纸的设计深度自然能得到加强。比如,有关建筑规范的学习和运用方面,在高年级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如剧场设计,针对课题特点,引入规范专题。剧场设计注重于总图阶段的消防疏散设计以及单体建筑中观众厅部分人员消防疏散设计。借助图示语言对楼梯的数量、疏散距离及宽度,观众厅内部过道宽度、观众厅出入口数量及宽度等方面的规范进行详细解读 ,使学生懂得规范原理,以便在其他的设计中也能对其加以灵活地运用。
图2 课程模块关系图
2.2 根据市场需求,实时增设新的专业课程;增加实践课时和实践环节比重,使专业课程比重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在总学分允许的范围内,增设专业课程。自2013年开始,根据学科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计划中逐年新增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等课程,这些课程学生都可以选修。对于专业理论课而言,根据课程设置需求,适当增加实践学时的比重。如建筑构造实践学时由原来的6学时调整为8学时,中国建筑史原来没有设置实践课,现实践学时调整为4学时。此外在培养计划中,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总学分由57分调整为62分。增加的5个学分中,有4个学分用于开展设计实践。这些措施切实保障了实践课时的比重,符合应用型人才定位的需求。
2.3 开设第二课堂,组建学生团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自2016年开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指的是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包括参加学术讲座,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或其他参与学习的途径。通过第二课堂的建立,从制度层面认可和支持学生的课外学习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学分进行奖励。大学期间,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余的学习活动,丰富了大学生活,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培养学习兴趣及提升自学能力大有裨益。
此外我们也在学生中选拔积极上进的学生形成学习团队。团队成员参与该专业的学科建设工作。成员之间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分享活动、读书会活动,参与实际工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实行老带新政策,传承团队精神并定期在学生当中进行招新活动。通过团队成员去影响身边的同学,带动同学一起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从2013年开始该专业成立了“MTS学习团队”,覆盖了2011级到2017级的学生,许多学生从中受益。
2.4 增加选修课程,突出差异化培养
选修课程是为学生个人兴趣而开设的模块。到2018级选修课已增至10多门,从施工图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施工等多个方向满足了教学需求,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途径,也为就业后从事建筑创作以外的岗位工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软件能力方面,目前本专业软件类课程仅开出建筑CAD。从2016级开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引入BIM 类软件选修课程。预期通过开设该课程,将为社会输出BIM 类人才,也顺应了整个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2.5 联合优秀的企业,积极创建校企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创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目前建筑学专业已与一些优秀设计企业签订长期的产学研协议,积极协商与企业间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从学生培养、实际工程、科研等方面展开合作。在学生培养方面,拟定让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指导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来校开展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学生去往企业实习,参与实际工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上职业建筑师道路做好铺垫。学校与企业间拟定创立BIM 联合实验室,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毕业后可从事BIM 类相关工作。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实现由学校独立培养向校企联合培养的过渡。
3 结语
结合应用型办学定位需求,基于学校文件、国家质量标准等多个文件的指导,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逐年进行修订。根据该次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对培养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望优化方案能切实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质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