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以莫伦纳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为视角
2018-11-21王磊刘崇奎
王磊,刘崇奎
(江苏警官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部,江苏南京 210031)
1 教学能力与莫伦纳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可因为能力具有的隐匿性和复杂性增加了评价和研究的困难程度,尤其是能力“冰山理论”和“洋葱理论”,认为部分能力因素显露于外,更多部分的能力因素隐藏于内,而且由外及内,层层深入。所以,深入浅出对“教学能力”定义界定和结构认知显得尤为必要。
1.1 定义界定
学者Dineke 等人在论述教师能力标准中,把“教学能力”看作教师个人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所拥有的实现有效教学目的所具备的态度、技能和知识,是能够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个人特征。教师作为主体,在特定教学组织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执行教学任务,所要具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而其也是完成特定工作需要核心能力。IBSTPI(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以此为据,将能力的标准概括为:按照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促使个人完成特定工作责任或职业要求的一整套情感态度、技能和知识。既然“教学能力”的高低关乎课堂效果的优劣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而它又是对于教师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绩效”描述,那么通过一定的训练和教育,也会使教师的能力或者教学能力得到相应地发展和提升。
1.2 莫伦纳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
大学的意义是培养和塑造有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高校教师必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公安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育内容上与其他行业教育略有差异,教学过程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公安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复合能力。
1.2.1 原型
如表1所示,莫伦纳(W.M.Molenaar)等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从能力构成、组织水平和教学领域三维度分析教学能力。能力构成维度上,教学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组织级别维度水平包括宏观(Ⅲ领导力)、中观(Ⅱ协调力)、微观(Ⅰ教学能力);教学领域维度包括:1 开发、2组织、3执行、4 指导、5评价和6 评估。以上三个维度在特殊的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表1 教学领域维度概览
图1 教学领域概览和教学子领域
1.2.2 教学领域概览和教学子领域
在教学领域这个维度上,六个领域分别包含①探索、②发展、③执行、④反馈/结论、⑤领导力五个子领域。在这个维度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原则上构成了30个(5×6)观测点。 如图1所示。
1.2.3 三维结构
莫伦纳等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组织水平维度中可以表现为表1中的Ⅰ微观、Ⅱ中观或Ⅲ宏观三种层次,图1中的30个观测点,在这三种层次上原则上形成90个(30 ×3)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能力观测点。以教学子领域中的开发领域(DEV)为例,如表2所示。
表2 开发领域(DEV)(可能涉及已有单元/项目全新的开发及改良)
图2 莫伦纳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图
因此假设,在三维坐标系中:包括1 开发、2组织、3执行、4 指导、5评价和6 评估六个领域的教学领域为横轴(X轴),包含①探索、②发展、③执行、④反馈/结论、⑤领导力五个子领域的教学子领域为纵轴(Y轴),代表每一个教师行为在组织水平维度中的微观、中观或宏观层次的组织级别领域为竖轴(Z轴)。因此,特定教学背景下,教师行为可以利用此三维体系进行定位和评估。如图2所示,比如,教学领域(X轴)中的“开发”领域在子领域(Y轴)的“探索”领域中有微观、中观和宏观(Z 轴)三种表现形式,即 DEV.①.-mi、DEV.①.-ma、DEV.①.-me(如表2 所示)。
一个高校教师在教学“探索”方面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自下而上、由低到高有以下三种层次的行为:Ⅰ微观教学能力上的探索教学原则和课程/(专项)培训项目,将其运用到自己待开发的教学单元。更新内容。可利用已有评价。(即图2中a 点)Ⅱ中观协调能力上,除达到微观教学能力要求行为外,还应该具有了解课程情境,将其运用到待开发和协调的课程及培训项目中,利用教育类文献的行为;(如表2所示)Ⅲ宏观领导力上,除达到“中观”外,还需教师成为本领域内的最佳典范,与该地区、国内甚至国际层面相联系,拥有分析批判政策性文件和教育文献的能力(如表2所示)。
莫伦纳等人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提供的分类依据,清晰直观、层次鲜明、可操作性强,对于当前全力迎接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公安院校,以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推动教师教学评价改革,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不可估量的实际效用。
2 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意义
2.1 描述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不细化、不明确一直饱受诟病,可比较、操作的具体指标,但是无论高等教育的功能如何沧海桑田,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发挥着“底座”作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因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直接承载和影响着大学,这座象牙塔的“荣耀”和辉煌。要建设一流的大学或者本科院校,必须以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根基,才能让教学能力与科研创新在大学建设中相互融合促进。从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态度、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工作领域(宏观、中观、微观)和教学能力活动过程(开发、组织、实施、指导、评价、评估)三个维度对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描述,清晰直观地了解其构成要素,解决了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什么”和“包括什么”的问题,描述的客观、准确、符合现实需要,能为提供量化、细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为这座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
2.2 评价
公安院校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办学要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技术如何日新月异,高素质教师队伍都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最根本的保证。教学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是学习需求的增加和兴趣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教师评价的深刻变革,以“学生评价、督导听课、同行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教师评价,在教师的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任职晋升等方面起到了“底座”的作用。以莫伦纳模型为代表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正是基于学生、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同行等方面不同的关注偏好,学生更加关注职业领域中的技能,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在专业领域的认同要大大高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自身。
2.3 提升
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目的旨在检测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高低,便于改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本质上还是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服务。它提供了多层次、立体式的教师教学能力观测点,便于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价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而这一行动更是以制定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发展战略为落脚点和归宿的。只有厘清特殊背景下,提升公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对策,才是解决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不均衡发展的最好途径,是对基础设施、制度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设投入的最好“回馈”。
3 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3.1 理论探析构建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
剖析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可以了解教师能力结构是由能力构成(知识、态度、技能)、工作领域(组织级别)及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开发、组织、评价等)构成的多维度、立体结构,而且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建构遵循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规律,履行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大学职能。分析和构建一个面向公安院校教师发展的能力结构模型,旨在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提供依据,更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发展提供导向。
3.2 “三角互证”验证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合理性
文献分析大量翔实的研究材料和基本的图表走向,将该主题的研究焦点予以直观的呈现,并简要概述其发展脉络和成因;而后借助社会学研究方法综合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将文献所列研究焦点与访谈问卷的关注焦点进行比对,访谈侧重于了解和记录公安院校教师对教学能力及认知情况,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问卷调查的对象集中于公安院校学警群体,意在了解和记录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关注和期望。三角互证也是基于大容量样本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实现全面准确定位、合理有效评价。其中的实证研究借助前人研究的量表和问卷,理论研究丰富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逻辑思辨成果,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较高的信度效度都使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提升研究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3.3 构建评价工具体系,完善结构模型
模型的搭建为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参照系,此参照系放诸公安教育的现实中去,依据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实际需求,建构以“督导听课表”“学生评教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表”等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工具体系,当然包括对这些评价量表可信度的考察。同时利用能力评价工具体系的过程预测和数据分析,修订、完成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诸多量表的编制,获得具有推广应用意义的评价指标与量表,反复地、不间断地对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和修改完善。
3.4 应用教学能力评价工具,制定能力提升战略
依据编订的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量表,根据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江苏省公安院校教师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促进该省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发展配套制度、政策、举措,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有效建议,实现高等教育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哺作用。
4 结语
客观、准确地评价高校教师,包括他们教学行为、专业素质、沟通能力抑或教学研究水平,推进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时代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公安院校不断构建实战化教学体系、迎接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大背景下,提高公安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