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2018-11-21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腕踝针康复训练障碍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佛山 528000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由各类血管病变引起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病[1]。脑卒中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逐渐加大,该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既往有调查显示,约有65%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及类型的运动功能障碍,约有50%的脑卒中患者有某种程度的感觉障碍[2]。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相关,脑卒中后感觉功能能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3-4],因此有效改善脑卒后偏身感觉障碍,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我院进行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脑卒中伴偏身感觉障碍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各40例。其中男53例,女 27例,病程 15~60 天,年龄在 50~75岁,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主要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中相关内容进行拟定[5],且均经颅脑CT或颅脑MRI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伴有偏身感觉障碍;②年龄50~75岁;③病程>2周;④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准确表达感受;⑤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肢体感觉障碍病史;②卒中类型为脑干出血和梗死;③伴有心、肝、肾等严重脏器损害;④病情尚不稳定,无法准确表达感受者;⑤病程≤2周,病情仍处在急性期者。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①治疗中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未按规定就诊,疗程不足患者;③出现不良反应不能继续治疗;④治疗过程接受其它治疗。

1.6 干预方法

1.6.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感觉功能训练和运动功能训练,由康复医生完成,具体操作如下:①浅感觉障碍的感觉训练:用装有冰水和热水的试管,刺激皮肤,训练温度觉;用大头针尖端和钝端刺激,从正常的部位向异常部位进行,训练痛觉;由患侧肢体远端向近端点按,训练压觉;轻拍、叩打患肢,训练触觉;②深感觉障碍的感觉训练: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障碍,包括患肢关节负重,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训练,视觉生物反馈训练,放置训练同时逐步指导患者书写练习,画原画的曲线,再到直线,再到米字格写字;③复合感觉障碍的感觉训练:训练定位觉、实体觉、图形觉、大脑皮质觉,刺激强度逐渐由强到弱。首先让患者睁眼,刺激患侧和健侧肢体,让患者努力体验和对照,再到让患者睁眼,刺激患侧肢体,然后闭眼,继续在同一部位以同样物品进行刺激,要求患者努力比较和体会。最后让患者闭上眼睛,用物品同时刺激其健侧和患侧肢体皮肤,要求患者比较和体会;④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指导患者穿衣、刷牙、用餐、梳头等日常活动。40min/次,1次/d,6d/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d,共治疗4个疗程。

1.6.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腕踝针治疗。穴位选取参照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为选穴标准[6],取患侧上4、5,下4、5进针点。嘱患者取仰卧位,对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环球牌规格为0.30×40mm的针灸针刺入进针点,针尖朝向近心端,针身与皮肤呈15°~30°,刺破皮肤,然后将针身放倒,沿直线方向沿皮下缓慢进针,以无针感为宜,刺入长度约35mm,最后以胶布固定。每次留针24h,1次/d,6d/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d,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程评价。

1.7 评价指标 ①感觉障碍评分,采用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7],对患者痛觉、触觉、温度觉、本体觉、两点辨别觉及实体觉进行评估,分值0~42分,分值越高,感觉障碍越轻。②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 Meyer motor scale,FMM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障碍[8],评估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运动障碍越轻。③肌电均方根值 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将电极片贴在患侧股四头肌的肌腹上,进行肌电信号测定,对两组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进行比较[9]。④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10],其中包括吃饭、穿衣、修饰、用厕、洗澡等10个项目,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8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失访。治疗前两组感觉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感觉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感觉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FMM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2.3 两组RMS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侧股四头肌表 面肌电R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R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RM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简式FMMS评分比较

2.4 两组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两组的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RMS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发病后造成颅脑损伤,造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常引起患者偏身感觉障碍。而肢体感觉功能障碍常易导致患者运动控制能力减弱,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因此,积极改善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受到更多临床医生的重视。

表5 两组BI评分比较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治疗方法较少,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基础药物治疗主要应用抗凝、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调脂稳斑等治疗为主,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基础药物治疗主要以脱水降压等治疗为主。在此基础治疗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神经保护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等药物,但疗效不一[11-12]。康复训练对感觉障碍的训练[13],主要包括早期感觉肢体摆放训练的运用、Rood疗法对浅感觉的运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疗法对本体感觉的运用、复合感觉训练中运动模仿及感觉再训练、协调性训练、综合感觉训练等。感觉障碍康复训练,目的在于加强患者的感觉输入,使受损神经结构的兴奋性提高或促进新的通路形成,促进正常功能的恢复,同时提高患者对不同感觉传入冲动的注意及反应能力,并根据传入信息来控制肌肉力量,促进患侧肢体运动的协调[14]。

脑卒中,在中医学属于“中风”“偏枯”“薄厥”等范畴,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属“麻木”“不仁”等范畴。祖国医学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具有其特色和优势。腕踝针是通过刺激腕部和踝部相应部位治疗疾病的疗法。其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基于传统针刺与现代神经学的理论发明而来,因只在四肢远端的腕踝部针刺而获名[15]。该疗法将人体划分为十二区域,其分布基本与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皮部相对应,故目前腕踝针理论多基于皮部理论进行阐述和发挥。《素问·皮部论》记载,“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16]。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部位,具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腕踝针的进针点与十二经脉相对应,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过刺激相应部位,激发经气,调节气血,以达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本研究选用上4对应手阳明大肠经、下4对应足阳明胃经、上5对应手少阳三焦经、下5对应足少阳胆经,所以上4、5及下4、5对应手足阳明、少阳经,可用于治疗上肢及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五脏六腑之海,具有化生气血之功。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多因气血失和、气机不畅、筋脉失养所致。刺激阳明经,以益气营血,濡养筋脉,筋骨强盛,利于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恢复。少阳经,具有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十二经脉的脉道通利、气血运行,有赖于少阳经气的推动。刺激少阳经,以沟通表里,调畅气机。所以,刺激腕踝针上4、5及下4、5刺激点,共奏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濡养筋脉之功。现代医学认为腕踝针的作用机制主要与神经系统有关。神经反射由反射弧完成,而其中腕踝针所刺激的皮下浅表层包含了丰富的外周及中枢感受器,通过针刺的刺激,兴奋皮下感受器加速神经末梢的传导,将信号传至高级中枢进行整合,从而调节相应人体功能[17-18]。同时有报道称,腕踝针疗法不但可能与低级中枢神经调节有关,也可能与脊髓节段分布有关[19]。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中风的主要病变特征,通过针刺皮部,改善颅脑损伤过程中的微血管灌流,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元功能重建[20]。

本研究观察显示,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可以明显提高感觉障碍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RMS以及BI评分,说明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

猜你喜欢

腕踝针康复训练障碍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