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个月儿童穴位按摩保健效果评价研究
2018-11-21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3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儿童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2013年《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首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2],意味着在儿童中医预防保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儿童中医保健尤其是儿童穴位保健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报道尚不多,虽然《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已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但缺乏疗效评价和管理模式的评价,并未建立有效的儿童中医保健体系。本研究对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辖区内300名12~36个月健康儿童进行了为期1年的穴位按摩保健,选取了定位简单、操作方便的穴位(摩腹、足三里、捏脊和脾土穴)来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中医保健,从而评价穴位按摩对儿童保健的效果,并最终形成一套儿童中医保健方案,同时也能为今后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管理的推广及修订提供可能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样本量 选取300例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已建册的12~36个月健康儿童300例。
1.1.2 纳入标准 ①12~36个月健康儿童(性别不限);②近1年内未服用轮状病毒疫苗;③身高(身长)/年龄在大于或等于M-2SD并小于M+2SD;④体重/年龄在大于或等于M-2SD并小于M+2SD;⑤家长自愿参加并能配合者。(身长精确到0.1cm,体重精确到0.1kg。身高、体重参照2006年WHO儿童生长标准,以中位数M为基值加减标准差SD来评价体格生长,采用五等级划分法进行评价,压线往上靠。)[3]
1.1.3 排除标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纳入本研究)①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②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不健康儿童。
1.1.4 剔除标准 ①入选儿童从未进行过穴位推拿者;②无任何研究记录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1.1.5 试验脱落和中止标准 ①入选儿童出现严重躯体疾病,必须进行药物或其他治疗者;②入选者依从性差,无法坚持者;③入选者自行退出者。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已建册的12-36个月儿童作为随机抽样对象,随机抽取300例儿童作为管理对象。根据儿童身高(身长)/年龄及体重/年龄等生长发育指标的中上、中和中下以及参考家长意愿,分为试验组(穴位按摩组)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比例尽量控制在1:1。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在管理前后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或电话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身高(身长)、体重,摩腹、揉按足三里、捏脊、揉按脾土穴等穴位的知晓率和使用率,以及厌食、泄泻、便秘、呕吐等中医病症的发生情况。
1.2.3 干预措施 对入选的试验组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管理。管理内容包括:①首诊:向试验组儿童家长传授摩腹、揉按足三里、捏脊、揉按脾土穴等穴位的位置、按摩方法、功用,建议家长每周至少3次给儿童进行摩腹、揉按足三里、捏脊、揉按脾土穴等穴位按摩,时间段不限;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填写儿童消化系统情况调查表,儿童常用穴位知信行表。②随访:试验组每个月随访一次,指导家长进行摩腹、揉按足三里、捏脊、揉按脾土穴等穴位按摩,同时进行相应的儿童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家长在第4、8、12个月随访时填写儿童消化系统情况调查表,第12个月的随访还需填写儿童常用穴位知信行表。③健康教育:试验组儿童家长在管理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内容涵盖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儿童穴位按摩的方法;向试验组儿童家长发放相关的折页、手册、光盘等宣传材料。
对照组儿童家长不进行任何干预,电话随访1年,每4个月电话随访1次,家长首诊及第4、8、12个月随访时填写儿童消化系统情况调查表。
1.2.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儿童身高、体重、身高/体重、BMI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标准测量方法,2岁及以下儿童测量身长,2岁以上儿童测量身高,身高(身长精确到0.1cm,体重精确到0.1kg)。比较两组儿童在厌食、腹泻、便秘、呕吐等中医病症的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家长干预前后对摩腹、揉按足三里、捏脊、脾土穴等穴位的知晓率和使用率的变化。(身高、体重、身高/体重、BMI等相关指标均参照2006年WHO儿童生长标准,以中位数M为基值加减标准差SD来评价体格生长,采用五等级划分法进行评价,压线往上靠。)[3]
1.2.5 质量控制 ①研究人员必须经过统一培训,如穴位按摩的培训、量表填写的培训等。②调查者应根据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如实填写调查表的各项内容,以确保调查表内容真实、可靠。③针对可能发生的脱落,积极采取措施,脱落率控制在10%以内。④为加强家长的依从性,给试验组家长制定家长手册,通过微信建立家长群,以提醒其随访时间和咨询在按摩保健中遇到的问题。
1.2.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相关资料做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双侧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300例儿童,其中试验组158例(男96例,女62例),对照组142例(男76例,女66例)。其中试验组失访11人,对照组失访4人,试验组最终完成147例(男91例,女56例)随访,对照组完成138例(男75例,女63例)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在性别构成、身高(身长)/年龄评价构成比、体重/年龄评价构成比、身高(身长)/体重评价构成比、BMI/年龄评价构成比以及厌食、腹泻、便秘、呕吐等中医病症的发生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身高/年龄、体重/年龄、身高/体重、BMI/年龄等生长发育指标的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身长)/年龄评价构成比,在随访1和随访2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中试验组的中等及以上的构成比(包括中等、中上以及上)大于对照组,下等(生长迟缓)的构成比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年龄评价构成比,在随访1、随访2和随访3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中等及以上的构成比(包括中等、中上以及上)大于对照组,下等(低体重)的构成比小于对照组。见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身长)/体重评价构成比,在随访1和随访2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中试验组的中等构成比大于对照组,中上及上等(超重及肥胖)的构成比小于对照组,下等(消瘦)的构成比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身高/年龄、体重/年龄、身高/体重、BMI/年龄等生长发育指标的比较n(%)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BMI/年龄评价构成比,在随访1和随访2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中试验组的中等及以上的构成比(包括中等、中上以及上)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厌食、便秘、腹泻、呕吐等中医病症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厌食情况比较,在随访1、随访2和随访3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厌食发生率及轻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便秘情况比较,在随访1、随访2和随访3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便秘发生率及轻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厌食、便秘等中医病症情况的比较n(%)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腹泻情况比较,在随访1和随访2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中试验组的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呕吐情况比较,在随访2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和随访3试验组的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腹泻、呕吐等中医病症情况的比较n(%)
2.4 试验组保健穴位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变化情况试验组儿童家长在管理前对摩腹、足三里、捏脊和脾土的知晓率(包括定位、功用、按摩方法)(见表4)和使用频率(见表5)总体较低。管理后试验组儿童家长对摩腹、足三里、捏脊和脾土的知晓率(包括定位、功用、按摩方法)(见表4)和使用频率(见表5)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4 管理前后四个穴位的知晓率比较n(%)
表5 管理前后四个穴位的使用频率比较n(%)
3 讨论
儿童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影响到国家的整体人口素质。我国近20年来致力提高儿童的健康状况,已经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其中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儿童身高(长)差距逐渐缩小,营养不良持续下降,但中西部地区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东部地区,农村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仍落后于城市儿童,超重和肥胖迅猛增长,口腔龋齿患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此外,儿童家长的健康知识普及水平有了提高,但儿童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总知晓率仍较低,并且儿童保健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也分布不均,西部、偏远地区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儿童保健质量均较差[4-13]。目前中医儿童保健在国内外研究尚不多,冯益[14]对6个月龄、12个月龄、24个月龄的儿童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得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有效降低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王彩燕[15]等人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运用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得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降低体弱儿及常见病的发生。郭兰中[16]等对托幼机构的儿童进行儿童穴位保健操的防病效果研究,得出儿童穴位保健操对降低儿童班级月患病率、增强儿童抵抗力、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效果。肖怡[17]等人对社区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管理做了效果评价,得出家长对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知晓率以及儿童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均有较大提高。
本研究经过1年的观察发现,摩腹、揉按足三里、捏脊、揉按脾土穴等穴位按摩保健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降低生长迟缓、低体重、超重及肥胖、消瘦等的发生率,降低厌食、腹泻、便秘、呕吐的中医病症的发病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儿童常见“肺脾肾常不足,心肝常有余”,本研究选取了脾土、摩腹、捏脊、足三里等具有健脾益气消食的穴位对儿童进行穴位按摩保健,定位方便,操作简单,容易被儿童家长接受,坚持按摩以上穴位可以改善儿童脾胃功能,从而达到健脾益气、提高免疫力以及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同时经过1年的管理儿童家长对摩腹、足三里、捏脊、脾土等穴位的知晓率和使用率也均得到提高,这也有助于提高家长的中医保健意识,对家长坚持进行儿童中医保健也有督促作用。因此摩腹、揉按足三里、捏脊、揉按脾土穴能够作为12~36个月儿童的日常穴位按摩保健方案。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上面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18],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又推出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第三版[2],这都旨在加强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体系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作为刚刚起步的儿童中医保健,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人才梯队的培养,加大儿童中医保健在家长中的认识度,此外还应建立一套有效的保健技术、方案以及评价体系,使儿童中医保健在基层保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