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11-21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面肌麦粒痉挛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

面肌痉挛主要表现为一侧和(或)双侧面部肌肉(主要为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间歇性、无痛性、反复发作性抽搐或强直,尤以情绪激动或劳累时加重[1-3],是神经内科和针灸科常见的一种疾病。面肌痉挛的发病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联,但常见于中老年女性患者。据国外调查报告,该病在亚洲某些地区的患病率女性均比男性高[4-5]。至今在我国还尚未普及对面肌痉挛的流行病学调查,仅近几年在华东地区进行过小范围研究,显示该症患病率和发病率与年俱增,且目前仍呈增长趋势[6],尤其是在生活和社会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面肌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内服药物、外科神经血管手术,但存在药物副作用多、术后易有并发症、中远期疗效不确定等因素,使面肌痉挛在临床治疗中没有较突出成果[7-8]。针灸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为探讨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面肌痉挛,我院进行了悬挂针联合麦粒灸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收集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确诊为HFS患者,拟纳入时间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总样本共68例,其中男29例,女39例,按就诊录入编号进行简单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各3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患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神经病学》[9]有关面肌痉挛的诊断,拟定如下:(1)以眼轮匝肌不规律微微抽动起病,后可波及到同侧其它面肌甚至整个面肌;(2)不自主、间断性,每次抽动次数、持续时间、强度不定;(3)以紧张、情绪激动、疲劳时症状加重,睡眠时缓解或消失。(4)神经专科查体未见特殊阳性体征。影像学相关检查包括CT和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排除颅内占位病变。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针灸治疗学》[10]制定如下:以一侧面部肌肉发生不规则抽搐为主,发病起源多在眼轮匝肌附近,严重者可扩散至整个面部,可伴有轻微疼痛或无痛;病久还可出现患部肌肉无力、萎缩甚至瘫痪。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面肌痉挛诊断;②发病年龄在20~65岁之间;③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在1~4级之间;④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配合治疗,完成所规定疗程,不隐瞒病情。

1.4 排除标准 ①伴有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糖尿病及肝、肾疾病患者,面部皮肤有破损或者感染;②因外伤、肿瘤所致的面肌痉挛;③年龄在20岁以下,66岁以上患者及妊娠期妇女;④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脱落标准 ①未按规定治疗,或个人因素影响疗效;②出现面部皮损不能继续治疗;③在试验阶段又接受其它治疗。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组 ①治疗组采用悬挂针结合麦粒灸方法。针刺操作:主穴取局部阿是穴(面肌痉挛最明显处),选用0.25mm×25mm的环球牌一次性毫针,取患者仰卧位,施针部位严格无菌消毒后,根据局部阿是穴附近肌肉纹理走向,每间隔0.5~1cm快速浅剌入皮下,放手后针柄可自然悬吊,针体挂于皮肤上而未垂落[11]。医者不行针。配穴取攒竹(患侧)、太阳(患侧)、口禾髎(患侧)、风池(双侧)、太冲(双侧)、合谷(双侧),行常规普通针刺,不加电,针刺手法要轻巧,其中风池、太冲、合谷行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留针25min[12]。针毕后休息 3~5min,以精艾绒 3~5mg,搓揉制成类圆锥体形(约高3mm、底直径2mm)[13],遵从上述取穴,采用密集排列方式将麦粒灸置于面部,用线香逐个点燃,当病人有明显灼痛感,用镊子将艾炷移开,此为灸1壮,每个穴位共5壮。疗程:两组均隔日1次,每5次为1个疗程,共3疗程。治疗期间可休息1~2天,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予以常规普通针刺,不行麦粒灸。取穴同治疗组相同,留针25min。

2.3 评价指标

2.3.1 疗效评价 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4]制定。(1)痊愈:患侧的面部无自主地抽动和牵拉,且随访1个月没有出现复发;(2)显效:治疗后痉挛缓解,眼轮匝肌及面肌较少抽动出现,或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均有下降2级以上,即从原来的 2~4 级降至 1~2 级;(3)有效:眼轮匝肌及其面肌抽动次数或(和)强度对比治疗前有所改善,或抽动时不会引起局部容貌改变,Cohen Albert分级及Penn指数分级均下降1级,即从4级降为3级;(4)无效:各种治疗对各级患者都无法阻止,治疗前后分级不改变。

2.3.2 面肌痉挛强度分级 参照Cohen Albert[15]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共5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2级,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明显颤动并附带有轻度功能障碍出现;4级,重度痉挛和功能障碍。

2.3.3 面肌痉挛频度分级 根据 Penn分级制定[16],共5级:0级,无痉挛;1级,刺激可诱发中度、轻度痉挛;2级,痉挛发作少于1次/h;3级,痉挛发作多于1次/h;4级,痉挛发作多于10次/h。

2.3.4 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这是一种针对面部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的评价模式,可用于评估面神经障碍患者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情况[17]。

2.3.5 不良反应事件 记录悬挂针及麦粒灸治疗过程中皮肤溃破、感染、烧灼感、肿胀等不良反应情况,对症处理,并分析原因。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数据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选用秩和检验,单向有序分类变量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两组痉挛强度分级例数比较 两组面肌痉挛强度在3个疗程结束后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痉挛强度下降例数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例数比较(例)

3.2 两组痉挛频度分级例数比较 两组面肌痉挛频度在疗程结束后相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面肌痉挛频度相比对照组下降更多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面肌痉挛频度分级例数比较(例)

3.3 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4 两组治疗前后FDL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FDI量表关于躯体残疾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DI量表关于社会心理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FDI量表评分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以上6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并未影响治疗,说明该方法对患者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29岁。主诉:反复左侧眼周及口角肌肉间断性颤动半年余。患者平素生活紧张劳累,某日夜间受风,次日醒后觉左侧眼周肌肉不自主颤动,当时未予重视。半月后感眼周抽动症状加重,次数增多,并伴左侧口角抽动及面肌紧绷感,遂于外院就诊,考虑为“面肌痉挛”,经数月医治后未有明显改善,遂至我院门诊就诊,症见:左眼周及口角肌肉间断性抽动,伴神疲,纳眠差,大便质稀烂,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风寒袭络,兼气血虚衰。治法当以散寒通络、补益气血为法。处方:主穴取左侧眼周及口角局部阿是穴(面部肌肉抽搐明显部位),配穴选取百会、印堂、合谷、太冲、足三里、内关、神门、三阴交。在主穴部位行悬挂针后在面部行麦粒灸治疗,经连续5次治疗后,患者诉抽搐次数减少,无明显肌肉牵拉感。2个疗程治疗后,患者自觉偶有面部颤动。目前患者已完成第3个疗程治疗,症状已基本消失。

5 讨论

面肌痉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当前西方医学普遍接受该病病因由“血管压迫”引起,发病机制是“核性学说”,血管迫压诱发面神经产生异位激动,进而增高了面神经运动核病理性兴奋,引起面部抽搐[18]。祖国医学中未明确载有面肌痉挛病名,通过观察面部颤动变化情况,大致可归纳在“痉症”“面风”“胞轮振跳”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据各医家所言,主要由外感风邪和内生风动引起,中医学根据经络、脏腑、六经等不同的辨证纲领因证立法,据法施方,因而有不同疗法。笔者依据经络定位,观察到面肌抽搐主要集中于面部手太阳、少阳、阳明经筋的病损,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布散在筋肉骨节的系统,当经筋受邪时,可引起经筋循行之处的筋肉关节拘挛、颤动、疼痛等。因此可以将面肌痉挛的发病责其面部阳经部分经筋的转急抽搐。

悬挂针法相当于古代刺法之一的“毛刺”,其特点以轻、浅为著,针尖刺入皮肤浅表,未及深层,针柄下垂,针体悬挂在皮肤上而不掉落。当邪侵犯经筋,大多尚停滞在人体浅表,未及经络肌肉,因此治法上多采用轻清透散的原则。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卫气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作用,通过轻刺面肌抽搐处,可鼓动卫气向该部位集中,既有舒畅调达局部气血,又有合力助邪透达外泄,其清浅刺法不仅减少对病人的疼痛刺激,又可以达到驱邪扶正的作用。根据西方研究报道,浅刺法同样能够扩张血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运行,促进局部新陈代谢作用,从而改善炎症吸收[19]。针毕在局部运用麦粒灸,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细小麦粒灸相较其它灸法有更持久的穿透性及灼热[20-21],在病变局部“以火通达”,减轻其面部僵硬感,产生舒适效应;其二是面肌痉挛在早期大多为风邪夹寒、热、痰壅滞面部经脉,初期以邪实为主,倘失治误治,护理不善,久病顽邪不退,耗伤营卫之气,气血渐亏,化瘀阻滞经脉,正虚邪恋,易引动内风,内外病邪合攻机体,病势再次卷土袭来。此时,借助麦粒灸持久温热之性,振奋阳气,以消阴翳。选局部阿是穴是为了针对病变部位疏通其气血,得温通则行,得血气濡养则痛减,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得此肌肉痉挛、抽搐症状自除。现代医学对麦粒灸的研究发现,麦粒灸的“促通”效应类似间接通过C类神经纤维通路,对机体产生持久的正反馈效应,对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的顽疾和疑难病症,更具优势及治疗效果[22]。此次试验结果分析得出,运用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面肌痉挛总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患者。本文纳入的68个样本均保证了数据完整性,但仍有以下2个方面的局限:(1)由于纳入研究存在方法学质量缺陷,总体样本量偏少,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无法规避的主观性偏倚,因此本研究所得的结论还需要大样本、方法规范的实验方案进一步验证,增强研究说服力;(2)未能长期追踪患者试验后症状情况,只能在短时间观察,因此需要今后补充随访记录;综上,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猜你喜欢

面肌麦粒痉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从麦粒到面包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麦粒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