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研发投入与财政科技支出分析
2018-11-21彭良玉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彭良玉(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一、研发投入相关概念及安徽省研发投入情况分析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以下简称研发)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1],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研发经费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是反映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常规的科技统计中,科技服务业科技活动统计调查表的课题(项目)类型一般有5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而只有填报了前三类的课题(项目)数据才能最终核算到研发经费投入中,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不属于研发经费核算范畴。
2016年,安徽省研发经费支出475.13亿元,较上年增长10%,研发投入强度达1.97%,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近几年,安徽省研发经费支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却增速很慢,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下降趋势。研发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占比已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3年的23.54%下降到2016年的17.92%(详见图1)。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但真正反映到研发经费中的投入却并没有增加。
图1 2011—2016年安徽省研发经费支出及来源于政府资金情况(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相关概念及安徽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情况分析
地方财政的科学技术支出是指地方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6相同,包括中央对地方的科技转移支付[2]。地方财政的科学技术支出下设10个科目,分别是科学技术管理实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重大项目、其他科学技术支出[2]。从指标定义上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重大项目与研发活动关系比较密切,都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支出。虽然这4个科目中可能有部分经费支出是用于成果转化,但鉴于科目无法细分,本文中暂定这四类科目之和代表地方财政对研发活动的支出情况。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经费稳步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7.7%,特别是到了2016年,安徽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更是爆发式增长,已经达到259.5亿元,较上年增长75.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2011年2.33%增长到2016年4.7%,年均增长0.47个百分点。
通过比较发现(详见图2),2011—2014年,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中的四类科目经费支出之和均小于研发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而2015—2016年,关系则相反,甚至在2016年四类科目支出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政府资金却出现了下降。由此可见,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财政科技对研发活动支出的多少并不能直接决定研发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的多少。
图2 2011—2016年安徽省财政四类科目支出与研发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比较图(数据来源:安徽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调查表)
三、安徽省研发投入与财政科技支出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反映到研发经费中比例逐年下降
上述分析中提到,“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研发经费支出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增速很慢,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虽然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一直稳定增长,但在研发经费支出统计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却并没有相应比例增加。
2.财政科技支出对全社会研发投入拉动作用不明显
从财政科技支出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拉动效率来看(详见图3),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从“十二五”期间1∶3的平均拉动效率下降到了2016年的1∶1.83。2016年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增速达到了75.4%,但对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却较往年下降了,由此可见财政科技支出的大幅增长对安徽省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图3 2011—2016年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拉动研发投入情况(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调查表)
四、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但真正反映到研发经费中的投入并没有增加。一方面,由于财政科技支出科目用于产业化的项目居多,此类项目并不属于研发活动;另一方面,更多的财政科技经费以政策兑现、后补助、奖励、绩效补助、股权投资等方式支出,并不能以项目支出费用的形式纳入研发经费统计中。因此,虽然安徽省财政科技投入增加明显,但对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却并不明显。同时,通过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多少来判断研发投入的多少也并不准确,需要根据财政科技支出中与研发活动相关的具体项目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