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底胸膜下小结节穿刺路径的选择

2018-11-20蒋小凤李宏伟雷丽程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穿刺针气胸进针

蒋小凤, 李宏伟, 朱 丽, 王 朗, 李 兵, 张 川, 刘 川, 雷丽程,刘 竣, 杜 勇

随着胸部CT检查的普及,肺小结节的检出逐渐增加。临床实践中,对于无症状肺内小结节的处理,主要根据影像学特征判断小结节病变的性质。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模型及管理策略,既要减少对良性结节的过度治疗,又要提高肺癌的早期检出率,对于有恶性倾向的小结节,穿刺活检是常用的诊断方式[1]。

经皮肺结节穿刺活检常规采用最短穿刺路径[2]。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肺底胸膜下小结节,尤其是年龄较大而无法屏气的患者,采用这种穿刺路径进行穿刺时,一旦第1次进针因呼吸运动未能准确命中病灶,调整穿刺针时需要退出胸膜再次进行穿刺,反复多次损伤胸膜,其气胸发生率较高,且一旦发生气胸,穿刺难度就明显增加,甚至造成穿刺手术失败。因此,对于肺底胸膜下小结节,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穿刺路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两种穿刺路径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肺底胸膜下小结节最佳路径的选择。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CT介入室行穿刺活检的患者,初筛入选肺底胸膜下小结节患者共152例。肺底胸膜下小结节定义为距脏层胸膜垂直距离≤1 cm且结节长径≤1.5 cm、≥0.8 cm,离膈面≤5 cm。根据穿刺路径,将患者分为最短路径进针组(A组)和长路径进针组(B组),A组定义为穿刺针垂直于脏层胸膜进针(图1);B组选取与脏层胸膜呈一定角度斜行进针,增加穿刺针在肺内的距离(图2)。本研究方案经过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放弃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CT引导下经皮肺结节穿刺活检 采用CT(Philips MX16)引导穿刺手术,扫描参数120 kV,200 mA,层厚3 mm,层间距3 mm。均由同一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CT介入医师完成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扫描,明辨周围血管与病变的关系,区分病变实性部位,并鉴别血管畸形、囊变和坏死区域等。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和最佳穿刺路径选择合适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或左右侧卧位)。术前和术中,监测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血压。在病灶区域体表安放自制金属定位器后,对该区域进行扫描,选取最佳穿刺点和穿刺路径,确定进针方向、角度和深度。穿刺路径尽可能避免通过叶间裂、肺大泡,避开支气管和血管。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事先设计的方向和深度,使用19 G巴德同轴活检针(Bard Peripheral Vascular,Inc.)分步进针穿刺至病灶,行CT扫描了解针尖位置是否合适,如未穿刺至病灶则调整穿刺针再次进行穿刺。当CT扫描显示针尖与病灶位置关系适宜后,进行病灶取材。组织标本取出后立即用4%甲醛溶液固定送检,并行细胞涂片。穿刺完毕再次进行扫描,明确有无并发症(如气胸、出血)。

图1 患者,男,62岁,右肺下叶胸膜下小结节垂直进针穿刺过程

图2 患者,男,64岁,右肺下叶胸膜下小结节斜行进针穿刺过程

1.2.2 数据采集 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肺结节大小、调针次数、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气胸及出血发生率,并记录B组患者的针-胸膜角度、针道长度。病灶大小定义为CT图像肺窗上结节的最大直径;调针次数为进入壁层胸膜后针尖方向进行调整的次数;穿刺时间为第1次穿刺进针至术毕复查CT的时间差值;穿刺成功率分为单次穿刺成功率及总体成功率,单次穿刺成功率定义为单个穿刺点进行穿刺成功,换点即认为单次穿刺失败;总体成功率为全部患者穿刺成功的比例;针道长度为壁层胸膜至病灶近端的距离。如图2所示。

1.2.3 穿刺活检确诊标准 ①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与外科手术病理结果吻合;②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确诊为恶性肿瘤;③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活检术后随访12个月无变化或术后复查病变缩小或消失。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基本资料

统计分析显示,A组最高调针次数为6次、B组为4次,两组患者最少调针次数均为0次;平均调针次数分别为1.92和0.88。两组患者调针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 min,B 组为 10.22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B组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表1。

2.2 穿刺成功率及诊断准确性分析

B组单次穿刺成功率稍高于A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整体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A组诊断准确性为 95.0%;B组诊断准确性为 95.6%;Fisher精确检验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穿刺方法和结节特点对诊断结果的分析。见表2、3。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表2 垂直进针组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

表3 斜行进针组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

2.3 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

垂直进针组术后气胸发生率为11.7%(7/60),斜行进针组气胸发生率为 15.2%(14/92),其中 A、B两组各有1例气胸患者肺压缩超过50%,给予经胸膜腔抽气治疗缓解症状,A组气胸患者抽气治疗效果不佳,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其余均为少量气胸未行特殊处理。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1.7%(13/60)、22.8%(21/92),多为肺泡出血,未出现严重咯血病例。术后所有并发症患者在手术室观察20 min后,复查胸部CT,若气胸和出血量未继续增加,则安返至临床密切观察24 h。

3 讨论

对于≤1.5 cm的肺内结节,影像学检查很难鉴别其良恶性。手术/活检是肺结节诊断的金标准,但这是一种侵袭性手术,对患者会造成较大伤害[3]。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获得可靠的病理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4]。对于肺底胸膜下小结节,由于病变贴近膈肌,呼吸活动度大,常给活检手术造成困难。

本研究对CT引导下肺底胸膜下小结节的穿刺路径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B组单次穿刺成功率稍大于A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A组调针次数及穿刺时间明显大于B组。表明斜行进针对肺底胸膜下小结节诊断意义更大。

垂直进针时,若1次穿刺不成功,需将穿刺针退出胸膜再次进行穿刺,如此反复,多次损伤胸膜,易造成气胸;一旦发生大量气胸,穿刺难度加大。其次,垂直进针时,针在肺内距离短,气胸时肺体积缩小,穿刺针易脱出肺组织;且气胸时肺组织张力减小,病变位置变化,穿刺针难以穿入目标病灶;如果术中气胸量不断增大,手术者难以把控病变位置,甚至导致穿刺失败。斜行进针距离长,正常肺组织对穿刺针有一定固定作用,针不容易脱出,即使发生气胸也可以继续调针穿刺,故单次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但两组总体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

Choi等[5]的研究显示,CT 引导下肺内小结节(≤1 cm)诊断准确率为 95.0%。 Li等[6]对 141 例肺小结节(≤2 c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显示,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率为96.1%。本研究与上述结果差别不大,表明肺内小结节穿刺的可行性及较高的临床价值。肺内小结节活检一方面需要准确穿刺到位,一方面需要多取材以保证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在穿刺时可采用薄层CT扫描(≤3 mm)和多平面重建技术,观察结节形态细节,有助于提高取材的成功率[7]。本研究全部采用3 mm层厚进行扫描,穿刺针进入病变后,一般选取2个不同方向进行切割取材,取材后由介入科医生初步评价送检组织的有效性,以保证活检诊断准确性。

本研究对肺底胸膜下小结节(≤1.5 cm)穿刺活检,A组的调整穿刺针次数明显高于B组(P<0.01)。垂直进针时,虽然穿刺针经过正常肺组织距离短,损伤小,但胸壁皮下软组织较薄,不利于穿刺针固定,穿刺针易受呼吸运动产生位移、及肋骨阻挡等影响,需多次调整以保证穿刺针进入肺结节内部成分。斜行进针在避开肋骨和重要血管、支气管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较大针-胸膜角度及最短针道长度设计进针路径。斜行进针调针空间大,穿刺针在肺内可采取“步进式”进针,并不会显著损伤肺内血管或小支气管,在肺内微小、精细的调整,有利于穿刺针准确到达病变位置,实现活检到病灶内有病理意义的区域。肺底胸膜下小结节受呼吸运动影响大,进针过程中针-胸膜角度或呼吸相位的轻微改变都可能导致针尖方向偏移,使活检失败。因此,在活检术前,可以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在同一呼吸相进行穿刺和扫描,有助于精确定位,减少调针次数。对于配合佳的患者,建议全程采用统一屏气标准。小结节取材存在一定假阴性的可能,除标本处理和病理医师经验因素外,取材方式和取材量的多少对结果的真实性影响较大,在精确穿刺的前提下,穿刺部位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8]。

本研究显示,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A 组调针次数高于B组,说明垂直进针穿刺过程困难,需要反复校正穿刺路径,故可能导致平均手术时间高于B组。

气胸和出血是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不同的研究显示气胸和出血率有所不同[9]。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Li等[10]研究发现,肺小结节(≤20 mm)经皮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准确性高,病变-胸膜间距≥20 mm是气胸及出血的高危因素。本研究结果与该文献报道一致。但对于肺底胸膜下小结节,穿刺深度较浅,正常肺组织损伤较轻,因此气胸及出血发生率较低。本研究中介入医师在活检取材后对高危患者,如老年人、肺功能差等患者进行针道水封,有研究显示针道栓塞技术可有效降低气胸发生率[11]。 Nour-Eldin 等[12]认为<20 mm 的病灶为出血的高风险因素,且Heerink等[13]的meta分析也认为病灶大小是出血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较高,分析原因为小结节增加周围小血管或肺组织损伤的风险;当活检深度较浅时,穿刺针没有被有效地固定在肺中,更易随呼吸而移动,导致正常肺组织损伤,增加出血的风险。

综上,对于肺底胸膜下小结节的检查,综合评价诊断准确性及各种因素后,应优先选择斜行进针。术前常规增强扫描和薄层CT,有利于观察小结节周边重要结构和结节内部成分。术前评估穿刺路径,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大针-胸膜角度和/或较短针道长度斜行进针,预测量穿刺针斜行进针的角度,然后在CT断层上模拟进针;穿刺过程中,实时监测并调整穿刺方向,步进式进针逐层避开重要结构,直达结节内部;穿刺到位后,精确测量可活检深度,避免损伤结节邻近血管、支气管及正常肺组织。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对良性病变只随访12个月,而临床上需要更长(2~4年)的随访时间;②未对迟发型气胸和出血发生率进行研究;③未对两组患者气胸和出血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④本研究只探讨肺底胸膜下≤1.5 cm结节的穿刺路径的选择,当结节增大、距胸膜>1 cm或病变位于上肺时,哪种穿刺路径更加有效,这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底胸膜下小结节穿刺准确性高,穿刺活检选择斜行进针,可有效减少调针次数和手术时间,有助于快速穿刺至目标病灶,提高穿刺效率,为介入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穿刺针气胸进针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