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蒙中西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断与治疗

2018-11-20包金海陈宇宏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赫依巴达螺旋杆菌

包金海 陈宇宏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吉林 前郭 131000)

慢性胃炎[1](chronicga 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我国2006年达成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采取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以前称浅表性胃炎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 forms)三大类。其发病原因不一,其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重要原因,其次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原因引起。下面从蒙医、中医、西医3个方面对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1 蒙医学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断、治疗

1.1 蒙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断、治疗

1.1.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蒙医学“胃衰”病范畴[2],以赫依希拉偏盛型为主。常因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肝失疏泄、肝气犯胃、气机阻滞或饮食不节、过饥过饱、过服生冷寒凉食品等原因使体内三根、七素失去平衡,功能失调,引起长时间的胃内清糟化生不利,使巴达干、赫依偏盛抑制胃火,导致胃三温衰弱而发生疾病。蒙医学认为胃位于膈下,上腹部希拉总位,也是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五元中之土元素,精华与糟粕聚积于胃中。另外,消化三能—消化性希拉,调火赫依,磨碎巴达干(腐化巴达干)共存于胃内,但以磨碎巴达干为主,所以,胃亦为巴达干之所舍,病变以巴达干性为主。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巴达干偏盛,于胃内并与希拉,赫依相搏导致胃火衰败,消化三温之功能衰减而引起剑下疼痛,消化不良,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有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等症状。

1.1.2 诊断标准 参照《蒙医诊断学》[3]《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4]为标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旋杆菌组—幽门螺旋杆菌科研协作组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若干问题公告报告”,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脘痛连胁、无规律性隐痛,喜温喜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脉弦细,舌质红,舌苔淡白或黄等。排除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病。

1.1.3 治疗 蒙医治疗非萎缩性胃炎[5],以恢复三根、七素之平衡失调,祛巴达干、助消化,调胃火为治疗原则。早通拉嘎-5味丸15粒,午尤日勒-13味丸、依赫汤3g,晚浩道敦-10味丸15粒,随症加减:赫依偏盛者加服如达-6味散,赫依、希拉偏盛者加服阿拉坦-5味丸,巴达干偏盛者加服四味光明汤散,巴达干、希拉偏盛者加服哈日嘎布日-10味丸,呕吐者加服兴阿日-6味散,便秘者加服阿木日-6味散,泛酸重者加服壮西-6味散,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加服巴特日-7味丸。并配合蒙医艾灸疗法,取穴: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双)穴。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选准穴位,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皮肤,以皮肤有温热感、发红而不灼伤皮肤为度,每穴艾灸20min,1次/d。治疗期间患者还需调情志、节饮食、忌生冷油腻,10天为1个疗程。还可选用盐疗[6]、脐疗、沙疗、茶酒疗法、荞面疗法等蒙医传统疗术进行治疗。

1.2 蒙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断、治疗

1.2.1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蒙医学“胃衰”病范畴[7],以巴达干希拉偏盛为主,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是机体在外因长期作用下,特别是寒性条件下,使体内三根、七素平衡失调,巴达干、赫依互结寒盛,挫伤胃火,继而胃火衰退,引起长时间的胃内清浊生化不利。从而影响胃功能引起的疾病;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闷胀满、嗳气、胃脘冷痛、厌食等为临床表现。

1.2.2 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8]、参照《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中“胃衰”病的诊断标准及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1.2.3 治疗方法 以祛寒性巴达干、升胃火为原则,给予蒙药查干乌日勒5g(早),阿那日-14味散5g(中),通拉嘎-5味丸(晚),并配合蒙医传统疗术如艾灸、脐疗、盐疗、茶酒疗法、荞面疗法、温针疗法等,热敷疗法:取食用盐500g、干姜30g、荜茇30g、古月30g、光明盐30g、肉桂30g等。装入布袋,加热后热敷穴位,穴位可选:上脘、中脘、下皖,神阙、 足三里等, 1次/d, 15~30min/次,1周为1个疗程,可施1~3个疗程。

2 中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断、治疗

2.1 慢性胃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胃黏膜炎性改变,属中医胃病范畴[10]。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发病机理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且与肾有关,病理性质,以虚实为常而演变多异。胃痛病因病机示意见图1。

图1 胃痛病因病机示意图

2.2 诊断标准 采用2010那年11月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标准[11]、《中医内科学》。

2.3 诊疗 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同时必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胃痛治则治法,主方见图2。

图2 胃痛治则、治法、组方示意图表

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认为其病位在脾胃,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内伤劳倦,外邪入侵有关,以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为主,以清热化湿、益气健脾为治疗大法,并随症加减。中医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的研究在抗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药不仅具有能有效消除HP相关性胃炎的损害因素和增强胃黏膜的保护因素的作用,同时,还能调整紊乱的胃肠消化动能,从而提高胃黏膜愈合质量,防止复发,且有使用简便、高效、可靠、安全等优点;研究有效的中药组方,并加强对其有效成分的中药单体的机制研究是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病研究的重点。

3 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

3.1 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病因和发病机理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胆汁反流等。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是组织病理学特征性改变,即炎症、萎缩和肠化生、异型增生,部分病人发展成胃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淋巴滤泡形成。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幽门螺旋杆菌(H—pytori)是重要发病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世界范围分布,一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女差异不大,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40%~70%左右。人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幽门螺旋杆菌传染源,一般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经济落后、居住环境差及不良卫生习惯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呈正相关,绝大多数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黏膜层移向胃黏膜,其所分泌的黏附素能使其贴紧上皮细胞,其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NH3,从而保持细胞周围中性环境,有利于其在胃黏膜定植。凡该菌定居之处均见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其炎症程度与细菌数量成正相关,病人血中和胃黏膜中也可找到抗螺旋杆菌抗体,临床上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和组织学变化可改善或消失,因此认为此菌参与慢性胃炎之发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分布,主要位于胃窦,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后者萎缩性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以富含璧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璧细胞抗体(PCA),伴恶性贫血者可查到内因子抗体(IFA),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自身抗体攻击璧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阻碍维生素B12吸收从而导致恶性贫血。

特殊类型胃炎种类很多,由不同病因所致,临床上较少见,在此不赘述。

3.2 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内科学》、《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3.3 治疗

3.3.1 一般诊疗 去除多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戒烟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改善饮食卫生习惯,少吃多餐。

3.3.2 对症治疗

3.3.2.1 抗酸解痉 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及其复方制剂。H2受体拮抗剂(H2RA)如:西咪替丁400mg bid,雷尼替丁150mg bid,法英替丁20mg bid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 bid,兰索拉唑30mg qd,泮托拉唑40mg qd等。

3.3.2.2 保护胃黏膜药物 硫糖铝1g qd,果胶秘等。

3.3.2.3 助消化药物(胃酸缺乏) 胃蛋白酶合剂,15mL Tid,po,多酶片1~2片Tid po。

3.3.3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目前,已证明在体内具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作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某此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PPI及胶体铋在体内能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与上述抗生素有协同杀菌作用。目前尚无单一药物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因此必须联合用药。研究证明,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胶体铋为基础加上2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有较高根除率,见表1。亦可采用PPI和胶体铋合用再加四环素(1500mg/d)和甲硝唑的四联疗法。

表1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常用三联治疗方案

注:目前国内多采用7天疗程,但国外有报道10天疗程疗效优于7天,14天又优于10天。

3.3.4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有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12后贫血可获纠正。

3.3.5 异型增生的治疗: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应给予高度重视。对轻度异型增生除给予上述积极治疗外,关键在于定期随访。对肯定的重度异型增生则宜给予预防性手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

表2 慢性胃炎病变过程蒙医、中医、西医对照表

4 慢性胃炎病变过程蒙医、中医、西医对照表

见表2。

5 讨论

慢性胃炎的诊断取决于内镜和病理诊断。蒙医学结合现代医学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对减少复发、控制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展现了蒙医药的优势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研究的深度不够,许多方剂的疗效判定没有建立在严谨科研设计基础上,其结论也就缺乏可信的说服力,治疗某种疾病,某种症候时所应用复方制剂种类太多,缺少有效成分研究,在日后的研究中,可开展大范围、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追踪观察,了解长远疗效,筛选出疗效更佳、作用靶点明确的有效方剂。比如针对HP相关性胃炎进行蒙药或蒙西药结合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研究HP感染率与蒙医症候分型:赫依型、希拉型、巴达干型、赫依希拉型、巴达干希拉型之间的联系,蒙药治疗慢性胃炎对胃内镜下黏膜病变及组织病理的改善作用等等。加强实验性客观指标的研究工作。另外,加强对蒙医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使之统一、便于广泛推广,使蒙医、中医、西医和谐共存,兼融发展,在治疗中起到协同补充和独特的作用,使本病的研究更趋客观化、标准化、科学化。

猜你喜欢

赫依巴达螺旋杆菌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健康体检者消化道症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赫依证的证期标准化研究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蒙医赫依病变时间与抑郁症发病时间关系探讨
金玉教授治疗妇赫依症学术思想整理
基于赫依理论的蒙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尘封千年的古城纳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