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学经典的教育智慧及其当代启示

2018-11-19王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教育智慧当代启示国学经典

王瑶

摘 要:国学经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及人生教育智慧。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很多人并不注重国学经典对身心的浸润,对人、对事都表现的心浮气躁。因此从认知自我、处世之道、天人合一三方面探究国学经典的教育智慧是很有必要的,并由其教育智慧浅谈国学经典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国学经典 教育智慧 当代启示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璀璨的传统文化及教育智慧。与西方重真理的教育智慧相比,国学经典传递的是道德思想及精神层面的智慧,是让人由内而外得到启迪的智慧。因此有必要探讨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智慧,通过对其智慧的分析进而探究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国学经典的教育智慧

国学经典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经典传统文化,三者虽各有独特的主张,但不外乎是关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三种关系的智慧。因此,围绕这三种关系对国学经典的教育智慧进行阐释。

1.认知自我的教育智慧

认知自我是认知他人、认知自然的基础,是国学经典中的核心智慧问题。人们常常能客观看待他人,但对自我的认知却总是处于肯定,否定再到肯定循环的迷茫中。因此,自我认知往往是最具有难度的,在黑格尔看来,“关于精神的认识是最具体的,因而也是最高的和最难的”。[1] 但一个人若能认清自我,便能了然本心,了然本心便能成为智者。《道德经》中强调聪明的人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这意味着一个人自知是认识他人的前提。唯有敢于面对自我,认识自我的人才是明白四达的人。相反,一个人若没有勇气正视自己便只会自命清高的看待他人和事,于是心胸狭窄,故步自封,或难以敞开胸怀接纳广阔的世间万物;或沾沾自喜多欲多求。惠能在《坛经》中明确主张能看到本心便能参悟佛性,“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3] 是说端正本心,就能常生智慧,观察审视自我本心,终止恶念常行善,就能自己开悟佛的知见了。因此我们必须时常叩问自心,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来体察自我,使自己不管处在何种境地都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做到不忘初心。

2.处世之道的教育智慧

人生来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人更喜欢群居的方式生存,因此免不了要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类人交流、沟通、合作。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对处世之道颇有见解,强调知己知彼的教育智慧。“在儒家看来,在自己达到‘仁的境界后,看待其他人就会有大度宽容的心态,认为他人同样有着智性、仁心。”[4] 所以,与别人相处要先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仁”,这样与人相处时才能以包容之心相待,也就是所谓的推己及人。在佛学中,则更强调的是众生平等,主张的是“不二论”。将“不二论”看成是处世之道的教育智慧也是可行的。在佛家的“不二论”看来,人无善恶、好坏之分。“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5] 因此真正的智者不应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而应以包容之心去平等对待他人,如此便可在处世之道中开阔豁达。

3.天人合一的教育智慧

人活在这个世上,除了与他人相处,便是和这个世界上的万物相处。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天人合一”之说。儒家在天人合一的教育智慧中强调的是人要学习天地的和谐统一,加深对天地的认识,从而根据天地的广阔宽厚气势来影响指导自己的言行,因此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则强调的是人要回归自然,顺应其发展规律。《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我们不能打破规律去主宰天地,而是以天地为法则,与其和谐相融。在《坛经》中惠能主张不二之法即是佛法,因此,佛教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没有天地、人之分的,天地和人都属于万物。当人能参悟佛性,便无所无欲,无欲无求,以豁达澄明之心接纳万物,与万物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国学经典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国学经典中蕴藏的智慧是一种经过历史检验流传至今的大智慧。与西方所谓的人权主义的二元论哲学相比,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智慧更强调顺应规律,和谐统一,不管是认知自我,还是认知他人及自然,都讲求从本心出发,与自我、他人及自然和谐统一。首先,要引导学生具备自我认知能力。使他们时常能体察自我,及时端正本心,从而修正言行。认知自我能使学生树立清晰地人生目标,砥砺前行,还能使教师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提高专业素养。其次,要引导学生具有包容乃大的处世之道。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应该学习做人,因此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明白与人相处首先应在知己之智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以致获得知人之智。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平等之心、豁达之心,这样便能有通达、无着的品性,从而与他人和谐平等相处。最后,要引导教师在纵观万物时具有“天人合一”的智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在人格的培养上应具备宽容,通达的品性,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世间万物。可将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运用于学生的教育,即因材施教。教师应保护每位学生独有的个性,在教学中不断开发其个性特长上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中体悟快乐,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不愧为渊源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教育智慧让人在处理与自我、他人、自然三者关系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唯有自知,自我方可摆正自身的位置,追求生命的价值;唯有知人,人与人方可和平友爱地在社会中生存;也唯有知天,自然与人方可合二为一,相融互摄,才能达到广大和谐。”因此,将国学经典的智慧运用于当代教育,便可使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智慧上得到启迪,同时也可让教师拥有更高境界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3).

[2]饶尚宽.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1(86).

[3]陈秋平,尚荣.金刚经·心经·坛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3(272).

[4][9]易璐.国学经典的哲学智慧及当代价值[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1).

[5]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3(272).

猜你喜欢

教育智慧当代启示国学经典
彰显教育智慧,呈现班级异彩
责任、信任、智慧——教书育人的法宝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