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方式

2018-11-19栗奇丹杨乐嘉范立

中国市场 2018年34期
关键词:研判网络舆情互联网

栗奇丹 杨乐嘉 范立

摘要 我国互联网事业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各类新闻信息、流行思潮的沃土和社情民意的快递,网络舆情逐步成为整个社会信息舆论中的极其不确定因素。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与管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尤为重要。本文分析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精确的预测高校舆情发展的趋势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方式,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优势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舆情 研判

1996年中国互联网开始起步,历经10年的发展后于2006年互联网渗透率首次突破10%。随后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中国迅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在2016年时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7.31亿,占全球总用户规模的21.5%,与全球第二大市场印度保持较大差距。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逐年放缓,2012年同比增速首次低于全球,2014年起持續低于全球,用户高速增长期已过。2017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7.51亿。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 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就形成了网络舆情。

新时代下的中国,互联网已成为各类新闻信息、流行思潮的沃土和社情民意的快递,议成为身为新青年的当代大学生发表观点的聚集地,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背景下校网络舆情的研判与管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尤为重要。因此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准确找到其治理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从网络BBS、QQ、微博到今日流行的知乎、快手、抖音、微信平台,内容从静态文字到动态视频,无一不从网络媒体静悄悄的影响着当代新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从时事热点到社会焦点,从校园热点到学生利益,无一不引领着大学生的关注热点。

1.关于时事热点和社会焦点

信息时代信息高速流通,当代大学生仍然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着及整个社会的智慧集中体现者。当发生时事热点事件时,他们往往是第一个关注转发评论者。例如,11月23日,美股上市公司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曝出引发了一片愤怒和舆论。一时间谣言众起,最后经调查发现有针扎行为、猥亵喂药片系编造。这些时事热点往往有较大的冲突性,容易触动大学生的关注点。这些青年大学生往往缺少探究事实真相的途径,只通过只言片语就发起对关注事件的热烈讨论及强烈谴责。

2.关于校园热点和学生利益

大学生是大学生活的参与者,是大学校园的建设者,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校园热点事件的关注着,是学生利益的受益者。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林建华在讲话中将“鸿鹄”的“鹄”念成“hao”,这引起了广泛关注。5日,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致歉信。广大青年学生对此事展开热烈的讨论,多少人表示对北大校长的致歉不能接受。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快捷、传递信息多元化,传播方式互动化。互联网络的开放发展和虚拟空间,使网络舆情具有下面五种发展趋势:

1、无限性和随意性:互联网的新媒体手段,使舆情的传播具有无限性,简单的复制粘贴可以迅速的无限次广泛重复传播。高校大学生有时不需要思考,仅凭简单的转发就轻易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次数的有限性相比,网络舆情传播更加任性随意,网络舆情无限次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2、隐蔽性和多元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发泄情绪,多数情况下发言者身份隐蔽,监管部门缺少对网络发言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让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传播和发言时无所顾忌。相比于传统媒体的监管,网络舆论内容可控性更差,网络内容更加多元化,高校大学生可以接触的内容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追星,为高校网络传播提供了更多多元性素材[1]。

3、偏差性和突发性:由于互联网发言和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相比,网络中法律道德的约束更弱,可以让发言更加无所避忌,高校大学生似乎找到了倾述的对象和发泄的渠道,把握了话语权。高校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发表最尖锐的言论。同时,高校大学生缺乏自律,觉得网上的言论不用负责,使得大学生更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更愿意表达偏激和非理性言论,缺少分辨能力,对一些反面言论信以为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后,更容易对社会问题产生片面认识,而积攒的情绪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庸俗、灰色的言论更容易出现在网络上。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重大时间通过网络迅速成为舆论热点。打破原有先传统媒体后网络媒体的原有形式,甚至一些重大的新闻决定都是网络发布先于传统媒体,因此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突发性[2]。

高校网络舆情的受众群体为广大高校学生、老师及学校领导,加强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对高校、学生个人及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及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应紧密结合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及生活情况,结合本校的科技设备力量及监管力度,切实可行,落实到位。

三、高校互联网舆情治理方式

1、加强研判: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导致了舆情收集的困难,但有效的舆情收集有利于网络舆情的治理,因此,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收集系统的治理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有效方式。首先高校应在班级、院系、学校,从舆情基层开始建立建立三级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平台,畅通网络舆情收集渠道。其次,加强网络舆情研判人员建设,在高校培养熟悉网络语言特点的网络舆论引导员,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队伍,通过引导员围绕热点主动撰写贴文,高效引导网上舆情。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小组,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同时要做好校园内网站、实名制注册,规范管理,准确掌握舆情信息的源头,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完善网络安全系统,保护高校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及网络安全。[3]

2、用心疏导

互联网是大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窗口,通过互联网教育者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和真实想法,因此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平台,是联络师生关系的重要平台,高校可根据自身网络舆情实际情况,邀请专家共同参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变被动为主动,使舆情引导更具亲和力。同时高校还应该主动出击,加强师生网络道德素质教育,使高校大学生提高自我约束力。有效的引导、治理高校网络舆情。

参考文献:

[1]吴明友.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

[2]黄河清;陈慧玲.国土资源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探析[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4

[3]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

作者简介:

栗奇丹(1982-)、女、沈阳、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沈阳工业大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杨乐嘉(1990-)、女、鞍山、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沈阳工业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范立(1988-)、女、辽阳、化学工艺硕士学位、沈阳工业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研判网络舆情互联网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