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位一体”机制研究

2018-11-19郭新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三位一体初中生

郭新美

〔摘要〕青少年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他们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再加上生活环境中突发的危机事件(如亲人病故、父母离异、重大考试失利等)和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地震、台风),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家、校、社会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初中学校建构整合系统,从多层面、多阶段预防与干预学生心理危机提供借鉴。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三位一体机制;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0-0058-03

在我国,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的第一位死因。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探索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及时、有效地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建立并完善学校的危机干预体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管理中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要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多方支持的干预体系,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整合。

那么,什么是心理危机?

當一个人面临困境时(如重大灾难事件、家庭变故、考试失利等),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处境,即当事者必须面对的困境超过了他以往的应对能力时,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即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就是要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缓解危机事件造成的心理失衡,从而恢复人们独立的适应功能。因此,危机干预也包括危机预防在内,而最成功的干预其实是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一、初中生心理危机管理调查

本次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在“中学生心理危机管理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编,内容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学生、家长问卷主要选取福州两所市属初中学校的三个年级进行发放,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016份,回收家长有效问卷2335份;教师问卷调查则涉及周边的30所学校。学生问卷主要调查学生日常认识、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态度、渠道、方式方法等;家长问卷主要调查了解家长日常与孩子的沟通情况以及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的沟通和解决方式;教师问卷主要通过周边兄弟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了解各校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工作的情况。此外,还访谈了学校所在区的未成年心理辅导站负责人,从社会层面了解学生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向社会寻求支持的情况。

二、调查思考与建议

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干预初中生的心理危机。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调查显示,不管之前是否听说过心理危机以及是否经历过心理危机,学生获取心理危机知识或心理健康知识的意愿都比较高。樊富珉[1]指出,与以往危机发生时多采用的“介入式危机干预模式”相比,更提倡“预防性危机干预模式”,即强调危机发生前对于大众的危机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危机应对心理准备和应变能力。所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有“一或两个星期”开设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比例是最高的,这完全符合研究假设。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地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但是,在初中三个年级中,学生参加学校或有关机构开展的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意愿随年级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福州的大部分学校只在起始年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八、九年级因课业负担加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讲座和团辅的方式开展,频率较低,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淡薄。实际上,八年级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九年级学生又要面临中考的压力,容易出现种种心理失衡。学校可以利用5.25心理健康活动节等各种时机,开展学生喜欢的心理影片、心理团队游戏和校园心理剧等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认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初中三个年级中,占比最高的是学习方面的焦虑困扰,其次是人际交往的烦恼(包括亲子、同伴、异性交往等)。中学生关注学业,一方面因为这是学生的本职,是其直接面对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会、家庭和学校给学习赋予很高的功利价值,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实质上也是社会竞争压力在中学生身上的体现[2]。人际关系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是因为人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中学时代对人际交往和友谊的需要逐渐上升,人际交往逐渐频繁,人际交往的内容不断拓展。而与此同时,由于中学生阅历尚浅,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难免遭遇挫折[3]。因此,可针对不同年级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新生,开展关于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为主题的讲座;八年级开展有关学习、人际等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内容侧重青春期性知识、人际交往、学习适应、学习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等方面;针对马上面临升学考试的九年级学生,开展应对考试焦虑、缓解压力为主题的讲座。此外,各种体育赛事、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闲暇时间,增强学生的自我压弹能力。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向师生宣传心理危机预防与处理的知识,可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学校广播站、心理社团等宣传阵地。初中生面对成长中的困惑与挫折,喜欢求助的对象是同伴,因此,可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班级的心理情报员,也是朋辈辅导员。学校应该对心理委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发挥在朋辈辅导和基础预警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师资力量的培训

如果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学生们希望获得的心理帮助中(多选题),“学校提供的个体心理咨询”以及“学校提供的团体心理辅导”排在前两位,社会上提供的个别咨询和社会团体辅导排在后位。说明学生们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首先希望能够得到学校内部资源的支持,相对于来自社会上的陌生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学生更愿意信赖他们熟悉的学校和老师[4]。

所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项特殊而复杂的工作,其专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结合专业教师问卷,我们发现不管是市属还是区属、私立还是公立中学的心理教师,对于自己现有的心理知识能否应付学生的心理问题,76.67%的人覺得一般,只能解决学生的一般性困扰。心理教师们也强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力量的建设,聘请心理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直接最密切的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的核心力量。初中学生正处在情绪的“疾风暴雨”期,班主任有必要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巧,本着“预防大于干预”的理念,有效地从日常与学生的沟通、观察中及早识别心理危机,通过班级心理委员或利用班会课等形式提前开展工作。学校也要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增强班主任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帮助他们熟练地预防与处理班级心理危机事件。

对重度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三)通过心理沙龙、讲座等活动,为家长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解决心理危机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多地倾向于“自我调适”,对于身边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的途径,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的是家庭,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心理依赖性较强。但是,不管是学生问卷还是家长问卷中,对于“父母会就听到的心理危机事件与孩子做相关方面沟通”的频率选择“偶尔”的比例是最高的。当然,这也与中学生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半服从、半逆反、半独立、半依赖的心理特点有关。中学生一方面希望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很多事情应该自己面对和承担责任,与父母沟通的频率减少。

家长问卷中,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相关知识选择“一般”的比例达到79.19%。因此,建议各地政府或教育部门在当地设置各级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机构,加大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力度,为家长提供相关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心理沙龙、家长课堂等形式,积极创新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理念和方法,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各种交流互动的机会,使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调整自身心理状态,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留守学生的调查统计中发现,留守学生选择通过“家庭”渠道解决心理危机的比例是37.74%,“没去解决”的比例是35.85%。这两个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学生。这次调查的对象大部分是城市学校的学生,留守学生较少,如果调查的是乡镇、农村,留守学生比例会更高。今后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请进来”和“走出去”,加强与社区未成年心理辅导站的联系

此次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旨在了解目前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家、校、社会协作存在的问题。目前,福州市级、各区级为0~18岁未成年人设立了公益性心理服务机构。调查显示,学生问卷中,对于自己所在市、区的未成年心理辅导站,是否了解具体的地址和热线电话,只有19.05%的学生表示了解;42.3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道地址、电话;38.59%的学生不了解。家长问卷中,了解的比例低于学生,不了解的比例高于学生。这说明在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社会联动协作还不足。72.29%的家长认为创设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机制,意义很大。在专业教师问卷中,96.67%的心理教师呼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机构等多方联动的机制”。为此,我们也采访了鼓楼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该辅导站每年接待500~600人次未成年或其家长的咨询,其中初中生约有100人次。目前,辅导站主要通过公众号和一些公益讲座活动的形式进行宣传。辅导站站长认为目前学校、家庭与辅导站三方协作不够紧密,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站的作用,要加强宣传,建立健全家—校—辅导站三方协作制度。作为学校,应加强与心理辅导站的联系,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即邀请辅导站进校做讲座、活动,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加辅导站组织的公益心理活动,当危机发生时能主动走进辅导站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汶川地震后,我国对心理危机干预空前重视。但总体来讲,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晚,发展较为滞后,在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实践操作等方面仍不完善,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关注和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与高校相比差之甚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常态的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建立系统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应急管理、善后等,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力量,增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教育。

此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机构等多方联动的机制,加强对市、区未成年辅导站的投入和宣传,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专业技术支持。在学校主导下,形成班主任和心理教师配合、教师和家长配合、学校和社会配合,全员广泛参与,主动、互动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互通机制。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有效地帮助初中生走过心理危机。

注: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A类课题“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位一体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Y201705A。

参考文献

[1]樊富珉.SARS危机干预与心理辅导模式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00-602.

[2]谭海燕.中学生心理危机源的调查与分析[J].校园心理,2013(4):235-236.

[3]甘秀英,聂衍刚,罗蕴琪.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2):114-120.

[4]白玉萍.北京市中学生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需求[C].心理健康学术年会,2014.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福州,350001)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三位一体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