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内疚发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8-11-19孟妍菁
孟妍菁
〔摘要〕内疚对个体的情感、社会性发展起着助推的作用,幼儿时期作为人格发展的奠基阶段对人的终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幼儿内疚情绪发展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幼儿;内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0-0013-04
一、引言
内疚是当个体觉察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或伤害了别人时,感到局促不安,同时倾向于向受害者道歉或采取某些措施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时所产生的情绪[1]。内疚虽然是一种负性的自我意识情绪,但在维持和修复社会关系以及情绪情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也是预防破坏性行为的有效机制[3]。研究显示,在过失行为后表现出歉意的个体更容易被原谅并获得他人的正向评价[4]。早期的内疚倾向对个体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五年级时表现出内疚倾向的儿童,在成年后极少参加诸如吸毒、自杀、犯罪等违反规范的行为,而更可能做出一些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参与社区服务和申请大学资格[5]。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因而研究内疚的发展,对于探究幼儿情绪发展规律,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十分必要。但以往研究由于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局限性,较少关注幼儿阶段的内疚情绪发展,现有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理论方法上的争议和研究结果上的差异。本文将对幼儿内疚情绪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拓展进行了展望。
二、内疚的发生
关于幼儿时期内疚情绪是否已经产生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尽管内疚的概念提出已久,但关于幼儿时期的内疚研究却比较少。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早期内疚至少在30个月之前不会发生,因为缺乏自我意识以及对标准、规则和责任的理解这些前提条件[6]。
Hoffman[7]认为八九个月的婴儿因有目的的行为致人悲伤时会因移情而忧伤,一年之后这种情感将表现为内疚;Kagan和Mount[8]认为幼儿在2岁时就可以认识到何为规则,而当意识到与规则不符时便会产生敏感反应;Lewis[9]提出的自我意识情绪一般发展模型主张儿童进入次级自我意识情绪阶段的时间是两岁半到三岁,此时儿童对规则和情绪图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了内疚产生的基础;Darwin[10]认为,儿童在3岁左右就会产生自我意识,继而产生羞耻、内疚等情绪;Kochanska[11]认为大多数的发展心理学家都赞成幼儿能在第二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违反规则或不恰当的行为。
有证据表明,自两岁起个体就试图对他们伤害的人做出修复行为,母亲报告结果也显示两岁的幼儿已经能够体验内疚[12]。于瑛琦[13]通过理论推导、自然观察与问卷访谈确定了内疚的测评指标,并结合横向研究、纵向研究确定婴儿内疚发生的时间为28个月,确定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内疚产生的较为准确的时间。
三、内疚的发展
Mascolo和Fischer[14]的内疚发展阶段理论主张4~5岁时,儿童会因为自己造成伤害或未达到互惠而产生内疚;6~8岁时,儿童会因未完成义务和责任表现出内疚。幼儿时期,儿童内疚发展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引发内疚的事件性质也发生着改变。
(一)幼儿内疚的年龄差异
年龄较小的儿童在犯错后出现内疚的频率和程度随着月龄增加而增加,伤心难过、道歉、遵守规则以及对他人犯错的关注也会增加。
Kochanska和Vaish[15,23]的研究较為系统地考察了儿童早期的内疚,随着年龄增长,22~45个月的儿童总体反应似乎受事件影响较小,也较少出现视线回避,相比之下,他们出现了更多躯体上的紧张状态。这表明幼儿维持和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增强,他们能够掩饰和抑制公开表达消极情绪并通过其他方式来调节自己的不安。
董傲然[16]通过自编幼儿内疚发展的教师评定问卷发现,内疚在3~5岁呈现先慢后快的发展规律,4~5岁是内疚发展的关键期。许仲红[17]使用过失情境范式观察2~4岁儿童在损坏对主试有意义的玩具后的5种典型反应(目光回避、身体紧张、总体的苦恼反应、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认为2~4岁幼儿的内疚无显著的年龄差异。以上研究虽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考察幼儿内疚的发展,得出的结论却有一定的一致性。后者的研究选取被试年龄为2~4岁,结果无显著年龄差异,可能是因为避开了内疚发展迅速的关键期。
(二)幼儿对内疚的理解
儿童的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和社会能力存在显著相关,自我意识的理解水平能预测儿童的社会能力。在内疚情绪的理解方面,徐美琴、张晓贤[18]采用临床交谈法确定5~9岁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产生内疚情绪的认知能力,但尚不能进行道德情感推理;人际因素,例如教师评价能有效促进幼儿对内疚情绪的理解。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内疚理解的影响会受情景的限制,在较为熟悉的学业情景中,小学生能够表现出较好的内疚情绪理解能力。尽管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能力不断发展,但11岁时尚不能很好地理解内疚情绪,这反映出内疚情绪认知上的复杂性。而幼儿在理解自我意识、情绪方面尚缺少足够的认知能力[19-24]。
(三)幼儿内疚的性别差异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当中,不同性别在内疚发展方面应该有显著差异,女孩在童年中期更易表现出内疚。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女孩自32~33个月开始更容易受到过失行为的影响,并表现出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女孩的人际归因可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22]。董傲然[16]发现,幼儿内疚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不显著,女孩的伤他内疚程度显著高于男孩,许仲红[17]的研究表明内疚表现无显著性别差异。导致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研究范式、被试选取、实施方法的不同,性别差异背后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例如生理基础、教养方式、人际交往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四、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的局限
基于幼儿认知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一些传统研究情绪的方法不再适用该阶段儿童。大量研究表明,内疚的外显行为不能只靠面部表情,更要结合儿童的身体动作来理解,而情景实验法依靠观察对幼儿表现进行编码计分,相对直观有效,弥补了教师或家长评定问卷可能存在的社会赞许性等因素导致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内疚情绪的真实发展水平的缺陷,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22]。例如,现在使用的诱发内疚情景一般集中在违规内疚和伤他内疚两个维度,通过设计一定的情景,使儿童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了违反规则或伤害他人。但这些情景没有一定的标准,情绪诱发情景能否客观诱发与被试日常生活体验到的情绪一致的特定情绪值得讨论。儿童非言语行为的编码也应该有一套统一合理的标准来方便相关研究的横向比较。诱发这些负性情绪一定要注意后期对幼儿的解释和安慰,纵向研究反复诱发也可能会对结果有所影响,比如儿童会熟悉实验诱发的程序或不能完全信服自己的“过失”,难以保证有效性。
生理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取向,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情绪等高级心理功能的研究,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对内疚的脑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内疚的脑区主要集中在与心理理论相同的脑区以及情绪相关脑区[24]。但此类研究大多应用于成人被试,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对幼儿安全无损害的心理学研究新技术测量幼儿情绪的生理指标,加强内疚的脑机制研究,不仅要关注空间维度,也要从时间维度探讨内疚情绪的发生过程。
(二)研究内容的局限
幼儿情绪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儿童主要接触的两个环境显然更直接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因而要拓展相关研究,讨论内疚发展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包括儿童能直接接触的微观系统环境,也包括儿童没有直接接触、但潜移默化影响个体的其他环境层次。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内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内疚在幼儿3岁之后就能提供亲社会的功能,一方面,内疚的体验会激励过失方修复他们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过失方会表现出内疚来安抚受害者和旁观者从而引发合作行为[24-26]。关于内疚情绪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仍有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内疚情绪对不同亲社会行为的诱发是否具有一致性;内疚情绪诱发的亲社会行为是针对受害者还是也可以拓展到其他情境或其他人以减缓个体的紧张状态;不同内疚类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等等。
(三)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考虑到内疚具有的积极功能,那么内疚情绪能否被培养,应使用何种手段去促进儿童的相关能力的发展则值得研究者们考虑。出于积极情绪对个体的正向作用,研究者十分重视积极情绪的培养。同样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个体长时间或高强度处于一种被负性情绪困扰的状态时,会导致紧张的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甚至引起神经症和精神病[27]。
综上,应当注重幼儿阶段适度内疚情绪的培养,可以借鉴积极情绪培养的策略。例如,改善外部环境,营造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集体氛围,同时引导幼儿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帮助幼儿掌握控制和调节自己内疚情绪的能力,使得幼儿既能够在过失行为后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以道歉或弥补的行为来缓解自己的内疚状态,不对自己的过失过度沉溺。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姜月,陶沙. 早期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发生发展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張琨,方平,姜媛,于悦,欧阳恒磊. 道德视野下的内疚[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628-1636.
[3]Kochanska,G.,Barry,R. A.,Jimenez,N. B.,Hollatz,A. L.,& Woodard,J. . Guilt and effortful control:two mechanisms that prevent disruptiv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9,97(2),322-33.
[4]Vaish,A.,Carpenter,M.,& Tomasello,M. .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to guilt display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47(5),1248-62.
[5]Stets,J. E.,& Turner,J. H. .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M]. Handbooks of Sociology & Social Research,2007.
[6]Jdk,D.,Hammond,S. I.,Satlofbedrick,E.,Waugh,W. E.,& Brownell,C. A. Helping the one you hurt:toddlers' rudimentary guilt,shame,and prosocial behavior after harming another[J]. Child Development,88(4),págs.2017.1382-1397.
[7]Hoffman,M. L.Empathy and justice motivation[J]. Motivation & Emotion,1990,14(2),151-172.
[8]Kagan J,Mount R.The second year:The emergence of self-awarenes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 1981
[9]Lewis,M.,Sullivan,M. W.,Stanger,C.,& Weiss,M.Self development and self-conscious emotions[J]. Child Development,1989,60(1),146-156.
[10]Darwin,C.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1978,123(316),551-568.
[11]Kochanska,G. .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 histories:the first three years[J]. Child Development,2001,72(2),474-490.
[12]Zahn-Waxler,C.,Radke-Yarrow,M.,Wagner,E.,& Chapman,M. . Development of concern for other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2,28(1),126-136.
[13]于瑛琦. 婴儿内疚的发生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14]Mascolo,M. F.,Fischer,K.W.,Developmental Transformations in Appraisals for Pride,Shame,and guilt[M]. Guilford Press,1995.
[15]Kochanska,G. Guilt in young children:development,determinants,and relations with a broader system of standards[J]. Child Development,2002,73(2),461-482.
[16]董傲然. 幼兒内疚发展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7]许仲红. 2-4岁幼儿的内疚及其与气质、母亲控制方式的关系[D].杭州:浙江大学理学院,2007.
[18]徐琴美,张晓贤.5~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3):29-34.
[19]张晓贤,徐琴美. 人际因素促进5~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4) :942-945.
[20]张晓贤,桑标.小学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1):9-15.
[21]张晓贤,桑标,洪芳. 9-11岁儿童对社会性害怕和内疚情绪的理解[J]. 应用心理学,2010,16(4):349-355.
[22]何奇飞,陈友庆. 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2):63-66.
[23]Kochanska,G.,Casey,R. J.,& Fukumoto,A. Toddlers sensitivity to standard violations[J]. Child Development,1995(66):643-656.
[24]冷冰冰,王香玲,高贺明,李富洪. 内疚的认知和情绪活动及其脑区调控[J].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064-2071.
[25]Vaish,A.,Carpenter,M.,& Tomasello,M. The early emergence of guilt-motivated prosocial behavior[J]. Child Dev,2016,87(6):1772-1782.
[26]Vaish,A.The prosocial functions of early social emotions:the case of guilt[J]. Curr Opin Psychol,2017(20):25-29.
[27]王巧婧,冯晓杭. 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及其教育意义[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4):60-6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