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视觉景观评价
2018-11-19杨效忠
李 龙,杨效忠
(1.宿州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016年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印发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发改社会〔2016〕1831号),提出“以线形生态要素为主轴,整合区域资源,建立大别山生态旅游线路,打造大别山风景道”[1]。根据规划,大别山风景道将贯穿湖北省的大悟、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安徽省的岳西、霍山、六安,实现大别山区的精华风景的串联。大别山风景道在安徽省六安市境内的建设,主要是依托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该通道起点为金寨县南溪镇李集,终点为霍山县单龙寺,贯穿大别山中部金寨、霍山两县15个乡镇,形成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大别山国际度假区——铜锣寨——白马尖——六安茶谷——东石笋——皖西大裂谷、大别山石窟——万佛山——万佛湖等景区的“黄金观光线”。目前,六安市境内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已经成形,为未来的风景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国内外风景道景观评价综述
国外关于风景道景观评价研究较早,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重视道路景观的评价研究和实践了,并为此出台了道路景观美学评价方法[2]。2000年以后,各领域的学者分别借助景观生态学方法、3S(RSGISGPS)技术、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3D空间模拟技术对风景道景观进行评价[3-5];模拟评价法、地图描述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风景道景观评价中[6]。
国内对于风景道景观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这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风景道景观评价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风景道评价影响因子的探讨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第一,在评价影响因子选取方面,王红选取道路景观敏感度作为评价指标,对道路环境景观进行定量建模评价[7];崔崧等从美学质量、景观阈值、景观敏感度、特殊价值等角度选取指标因子,对高速公路两侧景观进行评价[8]。由于风景道景观视觉价值评价主体元素较为复杂多样,包括最基本的地形、植被、水体、色彩、奇异景观、空间配置等,同时又会受到生物多样性、历史性、特殊性等指标的影响,因此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第二,在评价方法使用方面,张阳、董小林采用视觉影响综合评价指数法,对公路景观及视觉影响进行评价[9];吴必虎、李咪咪引入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对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进行评价[10];魏遐、白梅、鞠远江采取综合景观评价图的技术,对福宁高速风景道逐段加以处理和评价[11]。第三,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宋悦、余青等对美国国家风景道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12-13];张阳等从景观空间格局的角度建立公路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14];刘娅、谢莎构建适用于我国的风景道评估体系,并分别对109国道京西段、湖南省新化县天门风景道进行实证研究[15-16]。
在风景道规划实践和案例研究方面,近几年成果也明显增多,案例研究往往与理论研究交叉融合。较为典型的案例主要有美国蓝岭风景道、国内小兴安岭风景观光道、鄂尔多斯风景道等。张淑萍选取安徽省绩溪县风景道,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景观评价[17];宫连虎以蓝岭风景道为例,对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18];廉俊娇对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案例与实践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19]。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多种角度对风景道进行研究,刘玉菲从标识系统的角度,对美国风景道标识系统设计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20];马勇、董志威从全域旅游的视角,重新建构了风景道研究理论体系[21]。
总体来讲,目前国外风景道研究及景观评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的范畴和深度也在扩展。国内关于风景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数量不是特别多,主要集中在国外经验介绍、国内案例研究、风景道景观评价体系建构和探索等方面。北京交通大学的余青教授团队常年致力于风景道的研究,团队成果较多,而其他学者关注较少。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要的增长,旅游风景道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2016年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发改社会〔2016〕1831号),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了国家风景道的概念,并提出要求:依托国家交通总体布局,按照景观优美、体验性强、距离适度、带动性大等要求,以国道、省道为基础,加强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机衔接,打造25条国家生态风景道[1]。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再次提出国家旅游风景道的概念。这也为旅游风景道的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契机。
2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视觉景观评价
2.1 旅游道路视觉景观评价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LB/T 035—2014)《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及《风景旅游道路视觉景观评价指标》(见表1),从风景旅游道路的观赏性、奇特性、多样性、完整性、科普性5个指标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视觉景观进行综合评价。
表1 风景旅游道路视觉景观评价指标
调研小组将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专家打分与调研小组成员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视觉景观进行打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观赏性。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分布有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等7个红色人文景点,以及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白马尖、铜锣寨、佛子岭、六安茶谷等15个景区。其中,有1个5A级景区——天堂寨、6个4A级景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和3个森林公园。此外,沿线森林覆盖率极高。道路两侧景观优美、协调,令人愉悦,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综合评分为90分。2)奇特性。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呈现明显的“嫩绿春意、绿色避暑、红叶硕秋、白色冰雪”四季特征。综合评分为80分。3)多样性。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道路两侧有山岳、水体(湖泊、河流、瀑布、温泉)、乡村、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三线文化)等多样的景观资源,各单元连接度高,空间格局多样化,色彩丰富种类多,配置合理。综合评分为85分。4)完整性。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道路两侧各类资源分散分布程度高。此外,由于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位于大别山北麓,进出景区交通比较困难,视觉上保持高度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无明显视觉破坏。综合评分为95分。5)科普性。大别山风景道拥有红、绿、古、蓝等各类景观资源,保存了完好的历史信息,具有景观格局演变中代表性。此外,拥有维管束植物一百多科、陆栖脊椎动物近两百种,堪称生物基因库,有重要的科普研究与科研教育意义。综合评分为90分。根据风景旅游道路视觉景观评价指标,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的视觉景观评价分加总为440分,远超过最低要求300分,达到了风景旅游道路的标准。
2.2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途旅游资源评价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及《风景旅游道路沿途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见表2),从旅游资源等级评价要求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途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途有个10国家级旅游资源: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1个5A级景区——万佛湖、6个4A级景区,省级旅游资源10多个。根据评价标准和专家打分,最终评估分为70分,远超过最低标准60分,达到了风景旅游道路的标准。
表2 风景旅游道路沿途旅游资源评价指标
3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发展问题诊断
3.1 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大别山长期给外界留下了革命老区的本底印象,而且由于过去山区交通闭塞、通达性差,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内的旅游景区(点)、地质公园、遗址和乡村旅游尚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目前,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以及独特的旅游竞争力。
3.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观景平台、游客集散中心与停车场、路侧停车带、水库码头等)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交通标识标牌、观景平台、停车系统、旅游循环道路系统等)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线路宣传营销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通往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工程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项目应当从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出发,考虑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3.3 旅游景观缺乏创意设计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途资源基础好,但尚未经过系统的景观创意设计,导致大多数景区往往只能做到复制他人,创新力不足,无法因地制宜地发挥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做出独特的文化创意,也让游客意兴阑珊。缺乏具有独创性、观赏性和纪念性的旅游景观。
3.4 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内分布着众多的国家级资源、唯一性资源以及独特的景观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点目前都处于独立发展状态,未形成龙头产品,也未形成面状辐射、线状延伸发展态势,在全国范围内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因此,项目应考虑如何将大别山风情、自驾游及景区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大别山旅游景观走廊”品牌体系。
4 结语
从旅游主体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车旅游越来越受到追捧,尤其是在年轻旅游者群体中成为一种新潮流;自驾车旅游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自助旅游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从旅游客体角度来看,风景道可以拓展游客的视觉领域、延长游览时间、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因此,可以说关于旅游风景道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由于国内关于风景道的研究起步较晚,规划实践超前于理论研究,因此目前从整体来看旅游风景道的研究深度和研究内容都较为欠缺,有待于更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团队进行探索,形成研究合力。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重点提出要打造的旅游风景道之一,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提出重点建设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一定的典型性。从观赏性、奇特性、多样性、完整性、科普性等指标来看,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的视觉景观评价较高,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途旅游资源质量也较高。但是,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旅游景观缺乏创意设计、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从多学科视角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愈加必要。